被貼上「一片歌手」標籤的藝人,大家都唱衰,你還會給他機會嗎?只發行一張唱片就在流行音樂界賣聲匿蹟的歌手,多如過江之鯽。通常,除非第一次出擊就得到差強人意的成績,唱片公司是不會給新人第二次機會的,理由是風險實在太高。只要被貼上「一片歌手」的標籤,以後很難拿掉。
但是我不信邪,因為我相信自己的直覺。
{不}
{/否}
相信直覺,簽下吳克群
2003年重啟種子音樂之後,先簽下了順子,打算再找一位新人。這時候,有人介紹吳克群,告訴我,他其實會創作。
「吳克群?他不是幾年前出過一張專輯嗎?」我嘀咕著。
吳克群在歌唱比賽中嶄露頭角,唱片公司將他包裝為偶像藝人,2000年出了第一張唱片,被同期的周傑倫打得慘兮兮的。後來,戲劇科班出身的他,改行演偶像劇,受歡迎的程度不如預期的好,就被解了約。
吳克群的最愛是音樂,不想再演戲。怎麼辦呢?吳克群發憤圖強,完全不會樂器的他,決心從頭學吉他,並嘗試創作。為了夢想,他蟄伏在板橋,租了一個每月8,000元的小房間,他省吃儉用,但畢竟收入斷絕了,曾經一年多付不起房租。還好遇到一位好房東,幫他撐過這段辛苦的歲月。
出過唱片、演過偶像劇的人,大家都認得,一旦離開螢光幕,還可以做什麼工作?吳克群戴起大頭娃娃,開始發傳單,大熱天汗流浹背也不叫苦。站在身邊的,都是唱片公司正在宣傳的歌手。他過去也是其中一員啊,可以拉下面子當個沒有臉的小人物?吳克群真的忍下來了,不埋怨,因為他知道為何要這麼做,只有辛苦打工存錢,才能買吉他,才能一步步走向他的理想。
終於完成了創作,錄好CD,將作品送到各唱片公司,卻屢屢被打槍。因為,大家都知道他不紅了,產生刻板印象,寧願大膽起用新人,也不要冒這麼明顯的風險。直到遇見了我…
當時我心想,反正還沒找到我想要的新人,聽聽吳克群的作品也無妨。
東區咖啡館,透明的玻璃一覽無遺,黑色金屬框架,有一股冷調的前衛。我踱了進去,看見帶著點緊張的吳克群,早就在座位上等。
「克群,聽說你會創作,讓我聽聽你的作品。」下午茶時間,客人稀稀疏疏。咖啡館放著輕音樂,幾個業務員模樣的年輕人,隨意地聊著。
他拿著他的Demo1隨身碟,自己準備的隨身聽,把耳機交給我。我專注地聽著,他也專注地凝視著我。吳克群每一首歌都很有自己的態度和想法,是現在市場需要的創作歌手。
「就是他了。」我覺得我挑了半天,終於找到我要的新人。 「克群,我們可以合作。」日後克群告訴我,當我說要簽他時,他嚇了一大跳,以為遇見了騙子。
這件事,漸漸在同業間傳開。 「定豐,我勸你不要簽吳克群。你現在要東山再起,是很難得的機會,簽歌手,一定要想清楚。一著棋錯,可能全盤皆輸,市場不會等你的…」「吳克群沒有很強烈的特色,不會紅的…”
朋友們的想法都很類似。我不死心。雖然我曾經徹底失敗,信心完全被摧毀,但我從不曾懷疑自己的直覺,對自己的眼光有一份堅持。
我的堅持有兩大理由。一方面,克群的創作真的很棒,有英式搖滾的風格,切合當時流行的風潮,他的唱腔也很有辨識度。另一方面,他有企圖心和毅力。從他為了理想,肯放下藝人的身段戴起大頭娃娃拼命打工,就可以看得出來。就算我有獨特的嗅覺,能看出別人看不到的特質,放大優點,成功定位,如果藝人企圖心不足,輕易放棄,我也沒辦法啊。成功不是一個人的事,選對夥伴是關鍵。
《吳克群個人首張創作專輯》上市,我帶著他,簽唱會一場一場地跑。要讓聽眾知道,吳克群不只會演偶像劇,還是創作型的歌手。
我告訴克群:“現在的市場真的不好,但是我對你有信心。我們不做急就章,用三四個月的時間來打這場長期戰。”
跨年演唱會,克群也爭取上台的機會。他慢慢地被看見,被聽見。一兩個月過了,業績反映,市場動起來了。一點一滴的匯聚,終於變成一條大河了。克群不是爆紅,就像「在欉紅」的水果,自然熟透,滋味更美,更有餘韻。
在排山倒海的「唱衰」壓力下,為什麼可以獨排眾議,堅持「看好」?相信自己的直覺是主因之一。但我的直覺不是純粹憑感覺,而是從小就培養。從聽音樂寫樂評開始,進入職場後,工作本身的訓練,再加上市場研發資料的掌握,感性與理性兼具,才能成就Marketing Sense。
過去克群淪為“一片歌手”,其實是“偶像型藝人”的定位錯誤,重新找回真正的本質,也就是“創作型歌手”,是成功定位的第一步。在精準的定位下,我和克群的努力才能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