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承旭個人資料:把自己活成了“道明寺”,出走二十年,歸來仍在偶像劇裡

2024-04-19言承旭

如果娛樂圈有E網衝浪明星名單,言承旭絕對佔一席之位。

《披哥》裡的驚喜語音環節,其它哥哥的喚醒服務,或逗或蠱。

到了言承旭這,來了這麼一段——

西瓜冬瓜哈密瓜,不愛我你是大傻瓜

蘋果芒果火龍果,我是你的開心果

陳小春直接被電麻,大喊:“我想要這個。”

肉麻之餘,又有一絲過時的土味。

熱搜標題也絲毫不客氣,難得契合了飄的心聲:

#言承旭都2021年了怎麼還在搞這種梗#

然而,笑完後,又覺得有點悵然。

因為綜藝裡,言承旭身上這種「趕不上趟」的感覺,一直存在。

之前麥亨利淘汰時,宿捨一片低氣壓,言承旭起身送別時,突然握拳砸了一下床。

這範兒,讓畫面一瞬間變成古台偶現場。

但別誤會。

飄不是說言承旭故作姿態,相反,飄十分篤定,這是他的真情流露。

而悵然的地方,也是在這。

如果說看到大灣區哥哥,便把我們帶回港圈那個繁榮年代。

那一見言承旭,則彷彿看到他身扛著一整段台偶史,向你蹣跚走來。

前者,是觀眾立足當下的懷念;後者,是本人踏不出的過往。

讓飄不禁想聊聊。

這位曾紅透半邊天的台偶頂流,究竟怎麼了。

言承旭在《披哥》的初登場,是紮紮實實讓飄品出一點心疼的。

在內娛享受捧殺的氛圍下,他那幾句「不想再聽好聽的話」中透露的警醒,讓人覺得難得。

而他講述自己在走過「道明寺」這個名字鋪成的,鮮花與荊棘並存的道路時。

言語間那千帆過盡,與自己和解的淡然和灑脫。

讓人欣慰之餘,難免也勾起對他演藝生涯上那些不順遂的嘆息。

曾經的言承旭,無疑是時代的幸運兒。

《流星花園》中霸道又天真的道明寺,讓他一夜之間紅遍亞洲。

與名利和財富一同而來的,還有空前未有的關注。

但投向他的許多目光,除了讚賞的,也不乏質疑的,甚至是帶著惡意的。

本就敏感自卑的他,在如此嚴苛的視線拷問下,恍然無措。

如他所說,一度想要封閉自己。

雪上加霜的是,隨著台灣偶像劇的逐漸沒落,他賴以生存的職業土壤也漸漸消失。

浮浮沉沉這麼多年。

角色列表裡,最能拿得出手的,還是那個「道明寺」。

的確,看著這樣一位大帥哥,目光真誠地反思自己,神態不帶一絲驕縱,語氣真摯到壓抑,很難不讓人心生憐愛。

所以在33位哥哥中,飄始終對言承旭多留了一顆心,希望他在《披哥》能得償所願。

但就目前而言,結果似乎不盡人意。

沒有留下像張琪組的《Yellow》《悟空》之類給人深刻印象的舞台不說。

無獎競猜:這是什麼舞台

成績也總是墊底,目前唯二的兩次淘汰都出自他們組。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舞台下,展現個人人格魅力時。

言承旭也一直徘徊在「動情」與「憂鬱」的情緒之間。

別人在商量排練,他卻躲在角落黯然神傷。

見多了,難免讓人生出李承鉉對「哈士奇」高瀚宇的那句經典感受——

有點煩。

這些過於真實的情緒流露,既過度細膩,又過度肅穆。

給人一種「應付不來」的倦怠感。

例如很多新團隊都會面臨的,成員間不熟絡,有意見不好意思提的狀況。

當下直接說出來就能輕鬆解決的事,到了言承旭這,卻變成 “小題大做”,將氣氛搞得尷尬。

上來先是一番深刻剖析自我的自白。

然後將別人出於禮貌的鼓勵話語,上升到「妨礙他進步」的高度。

雖然能理解,他的出發點是為了團隊做出更好的舞台呈現。

也能體諒這話背後,他實實在在的困擾與焦慮。

但話語中把事放得太大,上升得太高的沉重,讓人有些招架不住。

阿輝偷偷嘆了口氣

情緒與行動之消極,也常讓人覺得與他「希望找出自我」的初衷矛盾。

一個明顯的對比——

隔壁堅決不跳舞的狗哥都跳舞了。

反觀他,卻始終停留在舒適圈。

一如既往站樁唱歌,還都是「流星雨」式安靜的情歌。

直到最近,節目接近尾聲,才後知後覺開始尋求突破。

這一番五味雜陳,歸為一句話,大概便是──

道明寺過去20年了,言承旭卻好像還是那個言承旭。

哪個言承旭?

像一隻虛弱的迷路猛獸,對萬事萬物都心有餘而力不足。

在訪談中,他一直真摯地說著「尋找突破,尋找自我」。

在朋友口中的他,對自己非常嚴格,拍起戲來也很拼。

要說機會,也不缺。

然而,明明白白擺在眼前的回血良機,他卻把握不住。

06年的電視劇《白色巨塔》,算是言承旭第一次突破舒適圈的嘗試。

劇本身評價很高,但他在其中的表現卻不盡人意。

也因此收到了許多質疑的聲音。

轉型必然伴隨陣痛,經受嚴苛的審視和尖銳的批評,這本是很平常的事。

不蛻一層皮,碰個頭破血流,怎麼破局。

但到了言承旭這,卻成了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

他沒有頂著質疑迎難而上,再接再厲,反而又退回了舒適的偶像劇圈。

甚至是最新的作品,還是和沈月演的偶像劇。

徒留一個忘年搭檔的噱頭。

他短暫的轉型之旅,匆匆定格在《白色巨塔》的蘇怡華身上。

之後,再也沒能產出下一個令人耳目一新的角色。

換做別人,沒有持續的高品質輸出,也許就漸漸消失於大眾視野了。

可言承旭不同。

「道明寺」 帶給他的觀眾緣,總能在他快要沉寂的時候,重新將他撈回來。

15年《我的少女時代》上映,結尾言承旭飾演的成年版徐太宇。

驚鴻一瞥,卻還是能深深擊中我們這些看台偶長大的電視小孩。

還有去年《王牌對王牌》上,和賈玲的互動。

他對賈玲那顆追星少女心溫柔到有些小心翼翼的照顧。

語氣認真地說著“有她是你們的福氣”,很難不令人動容。

除此之外。

他和林志玲的內娛「意難忘」之戀,伴隨雙方每一次的情感新動態,都會被翻出來惋惜一次。

所以,如果說幸運,言承旭無疑是幸運的。

《流星雨》和林志玲帶給他超高的話題度,使他從未真正被娛樂圈拋棄過。

同時,輿論氛圍又向來對敏感內向的他極為友善。

這些原本都能成為他重新出發,或放手一搏的底氣。

然而,到了他身上,底氣反而成了限制。

雖然他嘴上說不要讚美,不要聽好話,但事實上,在打擊和舒適之間,他還是選擇了舒適。

偶像劇出身的演員要尋求突破,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

跟他同期的周渝民,同樣面臨台偶沒落的困境和迫切轉型的需要。

來大陸發展也不順利,拍的戲口碑曾一路下滑。

可就是在如此狹窄的生存空間下。

他先是憑藉《痞子英雄》中的精彩表現證明了自己的演技。

之後又因《彼岸1945》問鼎金鐘視帝。

也乘上了台劇精品轉型的東風。

最近的高分劇《逆局》,他飾演被人冤枉入獄的律師梁炎東,著實幫他刷了好一把存在感。

角色身上的沉重過往,以及內心的複雜感,再一次證明,他已跨出偶像劇這一單一賽道,路子越來越寬。

無數流量碰瓷梁朝偉,但只有周渝民做到了讓人有幾分信服

回過頭來看言承旭。

他不缺吃苦的心,也不缺機會。

卻好像掉進了一個隱形的沼澤,不管如何向上掙扎,還是歸於沉溺。

一個不爭的事實:

就算在《披哥》上,他最閃耀的時刻,卻還是初舞台那首《流星雨》。

這一幕,就像他過往人生的一個註腳,未免讓人惋惜。

言承旭的問題出在哪裡?

要飄說,是一顆被錯用的敏感心。

敏感對演員來說,本身就是良藥。

但他卻沒有把這種敏感轉化為感受角色的能力。

他性格里的高敏感,反而成了他破局的最大阻礙。

他總是過於細微地感知周圍對自己的情緒,高度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

每個明星都會遭遇的負面聲音,他也完全無法消化。

以至於很久之後提起,言語間的委屈和激動絲毫不減。

連採訪他的張清芳都說——

這真的是蠻瑣碎的事情

可是好像真的影響你的情緒波動很大

這種高敏感,讓言承旭輕易就被情緒左右,根本把握不了前往目的地的方向。

不提過往,單是《披哥》中的表現,也可見端倪。

在組裡,他很少像其他人一樣客觀分析情勢,定目標,關注點總是在整理隊伍的情緒,感受兄弟情誼上。

他會計較為什麼林志炫誇張雲龍比誇他還多。

把一向能言善辯的林大師都整得啞口無言了。

發現了沒?

他的敏感沒有文學性。

這是飄自造的一種抽象的概念。

要解釋,無非是他關注的情感,太低。

沒有摘選性。

太封閉,也太沒有流動性。

高敏感對於從藝者而言,絕非一件壞事。

非科班出身但在表演上天賦異稟的周迅,靠的正是那股天生的敏感。

有一期《奇遇人生》,阿雅和周迅去探訪失憶症老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節目裡的周迅全程眼圈紅紅。

跟著道子奶奶去醫院探望幸貞爺爺,看到爺爺開心地像個小孩一樣,拍手唱。

她會哭。

聽到道子奶奶對丈夫失憶的坦然態度,她也會哭。

眼淚的背後是對生命無常又壯美的複雜感概論。

但言承旭的敏感,卻不太一樣。

如周迅一般的敏感,是一種關注在自身之外的,感知、洞察外界的敏感。

這份敏感輻射的,是與自己無關的一事一物。

能與他者建立情感連結,也能產生真正的同理心。

而言承旭的敏感,卻始終是「向內」的。

它更像是一種,與他者產生連結時,對外界的壓力反應,是個性上的「過敏體質」。

在自己遭受最多非議的那段時間,言承旭的排解方法是看勵志書。

沉迷於書裡「身心有缺陷」的主角從一無所有到終於成功的振奮之中。

但這種共情產生的前提是什麼。

(他認為自己)經歷了外在(社會)長久的「霸凌」和「打壓」。

由此產生的一種「莫欺少年窮」的憤恨不平。

憤怒雖會支撐他前進,但也會讓他變得緊繃,時刻憋著「向別人證明自己」的一口氣。

「向外」的敏感,有助於演員催生敏銳的觀察與細膩的同理心。

但「向內」的敏感,卻使人容易被情緒裹挾,忙著抵抗、消化外界觸發的情緒,無暇顧及「從中體察生活的角落落下」。

而這,本是演員的必修課。

所以他雖和許多優秀演員一樣,有著看似「個性」的脾氣。

但,優秀演員的脾氣是應對世界的方法,而他的脾氣是被外界激起的本能反應。

看他的採訪,雖然說的話不少,但從來沒有“看法”,只有“感受”。

訪談中最常說的兩個字是完全下意識的贊同——「對呀」。

對於外界有意或無意的刺激,他統統以過度的反應回擊。

因為近視而疏忽了和迎面而來的人打招呼,他被誤會「耍大牌」。

而他的應對方式就是去做近視手術。

這種動輒如刺蝟豎刺一樣的高敏感應激,說到底,是一顆過於脆弱的玻璃心。

而這份脆弱,導致他幾乎注定不可能擁有一顆承受壓力、承受非議的大心臟。

可,頂著質疑而行,恰是娛樂圈內,達成目的所必備的技能。

實際上,言承旭如果不在「尋找自我」這事上過於糾結,單純純粹過每一天,也不至於讓自己總陷入大起伏的情緒漩渦中。

但無奈的是。

高敏感的個性,與「追求卓越」的好勝心,是髮根同源的雙生子。

都來自於言承旭骨子中深埋的自卑,與自卑帶來的低自尊。

低自尊人格的表現是什麼?

極度在意虛妄的自尊,以他人的評判標準搭建自己的人生,極度需要肯定。

他在訪談中說過自己不喜歡遲到,但是台娛的人常常遲到。

在這種是非分明的事面前,他下意識的反應卻是懷疑自我,左右搖擺。

直到金城武也說他不喜歡人遲到,他才找到了認同,很放心地覺得自己是對的。

很明顯,他並沒有建立起一個堅定明晰的自我,整個人呈現出人雲亦雲的飄忽。

因此很容易被外界的紛紛擾擾牽著鼻子走。

讓本就虛弱的自我在吵雜的紛爭中被踩塌,受到二次傷害。

這也是為什麼,言承旭一邊要在大眾面前追求自我,一邊又處處受傷,處處逃匿。

表面上看,對言承旭而言,這題似乎無解。

但飄卻覺得,正是因為他是言承旭,這道難題,其實沒必要存在。

他是上天的寵兒,佔盡天時地利。

長相是毫無爭議的英俊。

作為演員出道,又剛好踩中台偶起飛的賽道,一夜爆紅。

他的道明寺曾伴隨一代長大,是鑲嵌在我們青春裡的深刻記憶。

也因此,就算他中間有過停滯甚至彎路。

但觀眾投向他的目光更多是包容與友善。

那些曾經讓他緊繃著一根弦的外在困擾,如今都不存在了。

他其實大可以放下心來,試著讓自己更鬆馳一些。

畢竟,他最不缺的,其實是肯定。

而最不該的,是在意哪個人有沒有肯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