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成為革命領袖
1911年10月10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武昌起義,這是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起義很順利,革命軍很快就控制了武昌城。
但隨之而來的,有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新的革命政權該怎麼組建,該由誰來組成。
在當時的情況下,幾位著名的革命領袖並沒有在武昌,孫中山還遠在美國,黃興在香港,宋教仁在上海。
領導武昌起義的臨時總指揮吳兆麟,也因聲望和資歷都不夠,難以出任新政權的領導人。
當時,整個武昌城陷入了一片混亂,急需一位在武昌特別有聲望和號召力的實力人物來穩定人心。
在這種形式下,革命黨人就把目光看向了武昌軍界的二把手-黎元洪。
革命黨選擇黎元洪有三點原因:
第一,黎元洪雖然不支持革命,但對革命是同情的,這點贏得了革命黨人的好感。
第二,黎元洪是武昌的實力派人物,而且是一個愛兵如子的將領,在普通士兵和中下層軍官中,有著很強的號召力。
第三,黎元洪是從北洋水師學堂畢業,有著專業的軍事能力,還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和西方列強也有著不錯的關係,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當黎元洪當上武昌革命政府的總督後,很快穩定了民心、軍心,西方列強也對辛亥革命保持了中立的態度。
雖然黎元洪不是革命黨人,甚至是被逼上樑山,被迫當了武昌革命政府的都督,但他依然對辛亥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所以,孫中山先生才高度評價黎元洪是共和革命的第一偉人。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了,孫中山出任臨時大總統,而擔任臨時副總統的就是黎元洪。
短短不到三個月,黎元洪就從清政府的高官搖身一變,成了中華民國的副總統。
這樣的人生際遇堪稱傳奇,而黎元洪一生的傳奇才剛開始。
和袁世凱的恩怨糾葛
1913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正式成為中華民國的大總統,而此時,出任正式副總統的依舊還是黎元洪。
為什麼袁世凱當政時期,黎元洪還能出任副總統?
其實,這是政治博弈造成的結果,在當時,黎元洪代表南方革命黨成為副總統了。
但是,這個副總統並不好當,甚至是有些屈辱。
袁世凱把黎元洪騙到了北京。
一到北京,黎元洪立馬被袁世凱軟禁在中南海的一個小島,這個小島叫做瀛台。
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就把光緒軟禁在瀛台。黎元洪自嘲自諷,說自己是成了民國時代的光緒皇帝。
被軟禁在瀛台之後,黎元洪只能讀書寫字、修身養性。
世人萬萬想不到,堂堂的民國副總統竟然被軟禁了,還是被總統軟禁了,這簡直是千古奇聞。
在瀛台黎元洪悲憤痛哭。
在他的私人信件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句話:“誰無肝膽,誰無熱忱,誰不是炎黃子孫。”
這句話可不是一時的壯志豪言,在黎元洪反對袁世凱稱帝這件事情上,他表現出了錚錚鐵骨。
袁世凱為了爭取黎元洪的支持,先是費心思和黎元洪結成兒女親家。
袁世凱稱帝之後,發出的第一道詔命,就是封黎元洪為「武義親王」。
這個封號就像是燙手的山芋,如果不接受,就很有可能遭到袁世凱的迫害,如果接受了,那黎元洪就違背了自己的意願。
當袁世凱命人把「武義親王」的匾額送到黎元洪的住處時,黎元洪將這塊匾額扔進了馬廄。
袁世凱不甘心,生一計,讓人送來「王服」。黎元洪穿著中山裝,站在天地間,一副錚錚鐵骨。
來祝賀黎元洪成為「武義親王」的客人也是絡繹不絕,黎元洪一臉正氣,憤怒地說,如果再逼他,他就一頭撞死在柱子上。
一向好說話的黎元洪,竟然展現了罕見的強硬。
他辭去了副總統、參政院院長、軍事總參等一系列的官職,用這種行為來表示對袁世凱稱帝的憤怒。
大家看,當年革命黨人逼黎元洪當革命政府的都督,黎元洪並沒有強烈地反對,這是因為在黎元洪的心裡,已經認定了一個道理:革命遲早都會爆發,滿清王朝遲早都會覆滅。
現在,黎元洪堅決地不認可袁世凱稱帝,也是因為黎元洪清楚地認識到,共和的思想已經深入民心,中華大地上不可能再出現皇帝。
1915年12月26日,逃離北京的蔡鯛將軍,在雲南發起了討袁護國運動。
這一天,在北京的黎元洪公開發表了「松坡不愧英雄本色」的言論,這裡的松坡是指蔡鍔將軍。
這份言論,就等於他已公開反對袁世凱稱帝。
袁世凱萬萬沒有想到,沒有地盤和軍隊的黎元洪,竟然也敢違抗自己的意願。
稱帝83天后,袁世凱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恢復共和製。
1916年6月6號,袁世凱因尿毒症不治身亡,黎元洪和袁世凱的恩怨糾紛也就到此結束。
但是誰也沒想到,袁世凱在生前留下了一份名單,並且聲明,下一任總統只能從這份名單中選用。
這份名單上只有三個人,排在第一位的就是黎元洪,其他兩位是徐世昌和段祺瑞。
為什麼袁世凱在死前,會推薦反對自己的人當下一任總統?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站在段祺瑞的角度來分析。
激烈的府院之爭
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一下子陷入了群龍無首的混亂狀態,北洋軍也分裂成了兩大派系,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和馮國璋為首的直系。
從個人實力的角度來講,段祺瑞最有可能成為總統。但段祺瑞很有政治頭腦,把總統的寶座讓給了黎元洪。
因為,當時北方的北洋政府和南方的革命政府水火不容,急需一個能調和雙方矛盾的人物,而這個人,就只能是黎元洪了。
於是,黎元洪就成為了一個傀儡總統,因為幾乎所有的權力都掌控在總理段祺瑞手中。
這種狀態就像是東漢末年,曹操攜天子以令諸侯。
到了民國時代,黎元洪先是受袁世凱控制,現在又成了被段祺瑞控制的傀儡總統。
在這種形式下,黎元洪很清楚,自己就是一個沒有實權的擺設,對段祺瑞的態度也一直很忍讓。
但這種忍讓是有限的,黎元洪的總統府和段祺瑞的行政院經常爆發各種衝突和矛盾。
這就是北洋政府時期著名的府院之爭,一個政府的總統和總理總是鬧得不可開交。
最大的衝突,在一戰時期,段祺瑞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想要參戰,黎元洪認為不要貿然參戰。
段祺瑞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就召集各省的督軍來北京開會,用軍隊的力量給黎元洪施加壓力。
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黎元洪揭露了段祺瑞和日本政府相互勾結、出賣國家的證據。
一時,風雲突變,整個社會輿論都在聲討段祺瑞的賣國行為。
黎元洪趁機下達了一項命令,撤銷了段祺瑞的總理職務。
段祺瑞灰溜溜地逃到天津,並且在天津開始組織軍事力量,反撲黎元洪。
黎元洪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因為他手中沒有一兵一卒,無法抵抗段祺瑞的軍事攻擊。
在這種無比焦急的狀態下,黎元洪做出了一個歷史性的錯誤決策。
他竟下令讓駐紮在徐州的張勳率領軍隊入京護駕,而張勳一進入北京,就上演了一出復闢的鬧劇。
對黎元洪來說,這一幕太像東漢末年,董卓入京了。
12天的復闢鬧劇很快就結束了,在這段期間,黎元洪辭去了大總統的職務,任命馮國璋為大總統,重新啟用段祺瑞為總理。
黎元洪和段祺瑞的府院之爭也到此結束。
黎元洪也離開了北京,離開政壇,前往天津,開始籌辦實業,成為了一個商人。
這一年,是1917年,辛亥革命爆發後的第五年。
最後的悲劇
黎元洪棄政從商,在天津開始辦起了實業。
他利用自己的個人政治影響力在銀行貸款,然後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13個省市和香港等地,投資煤礦、鋼鐵、紡織、菸酒等大小70多家公司。
有的公司,他還親自出任董事長或擔任要職,去實現自己實業救國的抱負。
黎元洪從商很成功,賺了錢之後,他又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遠洋貨輪公司,開創了一條從香港到上海再到美國的遠航線路,填補了我國運輸史的空白。
他也支持教育,是天津南開大學的創辦人之一。
總之,在政治舞台上,黎元洪沒有太多高光時刻,總是被控制、被擺佈,被當成傀儡。
可是在商業舞台上,黎元洪卻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但黎元洪的命運悲劇就在於,他的一生離不開政治舞台。
在棄政從商的五年後,也就是1922年6月,直系軍閥曹錕、吳佩孚趕走了皖系總統徐世昌。
但曹錕、吳佩孚自感沒有聲望能當總統,於是,這兩個人就效法段祺瑞去請黎元洪來當總統。
因此,黎元洪再一次成為了民國大總統。
這次成為大總統,黎元洪依然是個傀儡,但他還是希望能做一點什麼事。
他發出了一封「廢督裁軍」的政治聲明,希望能夠透過自己的力量結束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
這份政治聲明雖然得到了社會的同情和一部分軍閥的支持,但這份政治聲明還是太天真、太理想化了。
畢竟黎元洪自己能夠重新當上總統,就是因為直系軍閥曹錟、吳佩孚的支持。
很快,黎元洪就遭到了直系軍閥曹錕的打擊和軟禁。而這一次,黎元洪再也沒有力量去奮鬥了。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突發腦溢血在天津去世。
縱觀黎元洪的一生,在風雨巨變的北洋時期,他沒有地盤,更沒有軍隊,卻總是被各方勢力推上政治舞台,成為總統、副總統。
他是一顆亂世棋子,被各方政治勢力不斷利用,但他依然想為當時積貧積弱的中華民族做一點事情,哪怕只做一點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