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一件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主要事蹟簡介(袁隆平的傳奇人生)

2022-09-27袁隆平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吳秀筆 整合梳理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生於北平(今北京),江西省德安縣人,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國國家雜交水稻工作技術中心主任、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農業大學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客座教授、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榮譽院長、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顧問、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湖南省科協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協副主席。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2006年4月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他先後獲得「國家特等發明獎」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多項國內獎項和聯合國「科學獎」、「沃爾夫獎」「世界糧食獎」等11項國際大獎。

袁隆平的雜交稻研究,在中國國內是具有開創性的。從1964年開始,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1973年實現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個雜交水稻強優組合南優2號,1975年研製成功雜交水稻種植技術,從而為大面積推廣雜交水稻奠定了基礎。

1953年8月,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現為西南大學)農業系。分配到湖南省懷化地區的安江農校任教。同年被分配到偏遠落後的湘西雪峰山麓安江農校教書。

1953.08~1971.01 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教員。

1960年7月,他在農校試驗田中意外發現一株特殊性狀的稻米。他利用該株水稻試種,發現其子代有不同性質。因為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他推論該為天然雜交水稻。接著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嘗試產生雜交品種。

1961年春天,他把這株變異株的種子播到創業試驗田裡,結果證明了1960年發現的那個「鶴立雞群」的植株,是「天然雜交稻」。他當時是安江民校的教師,但面對當時嚴重飢荒,他立志用農業科學技術擊敗飢餓威脅,從事稻米雄性不孕試驗。

1964年7月5日,他在試驗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種子。

1965年7月,袁隆平又在14,000多個稻穗中逐穗檢查到6株不育株,此後兩年播種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徹底推翻由傳統經典理論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並推論水稻亦有雜交優勢。透過培育雄性不孕系、雄性不孕症保持系和雄性不孕恢復系的三係法途徑來培育雜交水稻,可大幅提高水稻產量。

1964年到1965年,兩年的水稻開花季節裡,他與研究團隊在稻田進行雜交育種試驗。後來在稻田裡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孕的植株。經過兩個春秋的觀察試驗,對水稻雄性不孕材料有了較豐富的認識,根據所累積的科學數據,在大學畢業工作12年左右的他,發表在1966年第17卷第4期《科學通報》上。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發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 5月,國家科委九局局長趙石英同志,獲悉袁隆平發表的《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一文後,引起高度重視,以科委九局名義致函湖南省科委與安江農校,支持袁隆平的水稻雄性不孕症研究活動,指出這項研究的意義重大,如果成功,將使水稻大幅增產。 6月,袁隆平遭受衝擊,水稻雄性不孕試驗被迫中斷。

1967年4月,袁隆平起草“安江農校水稻雄性不孕系選育計劃”,呈報省科委與黔陽地區科委。 6月,由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組成的黔陽地區農校(安江農校改名)水稻雄性不孕科研小組正式成立。

1968年4月30日,袁隆平將珍貴的700多株不孕材料秧苗,插在安江農校中古盤7號田裡,面積133平方公尺。 5月18日晚上,中古盤7號田的不孕材料秧苗,被全部拔除毀壞,成為未破的謎。袁隆平心痛欲絕。事發後第4天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裡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堅持試驗。

1969年冬,袁隆平、李必湖、尹華奇等到雲南省元江縣加速繁殖不孕材料。

1970年夏,袁隆平從雲南引進野生稻,擬在靖縣(安江農校又搬遷到了靖縣)做雜交,後因沒有進行短光照處理而未成功。秋季,袁隆平帶領科學研究小組李必湖、尹華奇來到海南島崖縣南江農場進行三季水稻實驗條件良好的海南,進行研究試驗,向該場技術員與工人調查野生稻分佈。

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

1973年,協作組透過測交找到了恢復系,攻克了「三系」配套難關。 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水稻科研會議上發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已經配套。

1975年,袁隆平攻克了“制種關”,摸索總結制種技術成功。

1977年,袁隆平發表了《雜交水稻培育的實務與理論》與《雜交水稻製種與高產量的關鍵技術》兩篇重要論文。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國際稻米研究所技術指導。

1982年,任全國雜交水稻專家顧問組副組長。

1985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的策略性設想,為雜交水稻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擔任863計畫兩系雜交水稻專題的責任專家。

1991年受聘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

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5年,研發成功兩系雜交水稻。

1997年,提出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路線。

2000年,實現了農業部製定的中國超級稻育種的第一期目標。

2004年,提前一年實現了超級稻第二期目標。

2017年9月,在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一項剔除水稻中重金屬鎘的新成果:「近期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乾淨了,種子自然就乾淨了。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及其團隊培育的超級雜交稻品種「湘兩優900(超優千號)」又創畝產紀錄,經第三方專家測產,該品種的水稻在試驗田內畝產1149.02公斤。

2020年3月,袁隆平院士選址、規劃和題名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公園」在廣州市黃埔區啟動建設,第一期計畫大吉沙島水稻公園水稻種植工作啟動。

2020年6月,袁隆平團隊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試種的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在鹽鹼地裡長出了水稻。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