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張國榮謝世以來,紀念他的活動從來沒有間斷。 來自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美國、加拿大等世界各地,還有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的歌影迷, 無論他們是否語言相通,都以鮮花、歌聲、展覽、研討會等各種形式共同紀念他。
放眼整個華語世界,逝去的明星遠不止張國榮一人。
為何只有張國榮能跨越生 死的距離,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與火花?為何每年的四月和九月,在他的忌日與 生日都有無數的人寄託哀思?又為何張國榮無論生前或生後都能引起眾多學者與粉絲的持續關注?
事實上,除了張國榮創造的其他藝術成就,他在性別文化上做出的公開表達使他成為華語明星中最具社會開拓意義的一個。
如果沒有這方面 的「濾鏡」加持,張國榮未能在離世近 20 年後依然牽動著社會與公眾的思緒,成 為不朽的明星神話。
張國榮對華人性別認同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 雖然在張之前香港演藝界已經 有明星做出了跨越性別的表演嘗試,但沒有任何一位能像他這般將這種越界進行得如此徹底和繽紛。
張國榮在90 年代先後拍攝了《家有喜事》《霸王別姬》《金枝玉葉》《金枝玉葉Ⅱ》《春光乍洩》五部涉及同性戀與跨性別(transgender)內容的影片,在華人演員中他是出演此類角色數量最多的一位。
流行音樂上他發行的歌曲《偷情》《怨男》《夢到內河》的音樂錄像以及“跨越97 演唱會”“熱·情演唱會” 的舞台造型都在有意將所謂的女性特徵吸納進男性行為實踐中,使得性別特徵更加多元。
性別議題在華人文化脈絡中往往是敏感的,這使得張國榮超越性別規範 的越界表演充滿著對抗與衝突,但「後榮迷」往往對張這一類型的表演高度認同。
他們認為這些表演提升了自身對藝術理解的水平和眼界,因而他們在他離世後不 遺餘力地推崇他的性別理念,重申他的藝術實踐對拓寬性別意識所帶來的重要貢 獻。
香港學者馮應謙在談到張國榮的文化貢獻時說道:「他作為一個演藝人,從來沒有刻意介入意圖改變主流文化或希望主流文化如何接受他,他只不過是靠他自己的身份、自己的角色去表達自己想做的,從來都沒有期望我們周圍的主流文化、我們很保守的文化所接受,這是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
在 1990 年代的文化脈絡下,張國榮完全自發性地在表演中進行跨性別實踐,他幾乎觸及了 性與跨性別文化的每個角落。
對當時的文化環境而言,跨性別的嘗試者和支 持者是極少數的社會“異類”,如果有人公開認同這種跨性別表演則代表著一種 對主流傳統性別文化的叛逆。
然而正如張國榮的歌曲《我》的英文譯名:I am what I am,他曾是少男少女追捧的流行文化偶像,後來發現自我的另一種性別面貌,隨之呈現出超前啟後的跨性別形象,這是一個主體自發的過程,從中能夠看到他「I am what I am」的內在精神。
張國榮曾說過“藝術是沒有性別的。”
他這一領先時代的理念如今已體現到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近些年男性女性的穿衣時尚越發無束縛和多元化,各種風格實現了跨界混搭,時尚與美不再局限於性別。
無論是時尚秀場還是現實生活, 刻意模糊性別的中性風成為當代美學的主流,帥氣和柔美這兩種氣質不再是某種 性別的專屬。
帶有墊肩,凸顯女性氣場的女式西裝和色彩艷麗帶有陰柔氣質的男士衣飾成為俯拾皆是的潮流選擇,似乎在宣告著一個性別混淆的時代已經來臨, 一種全新的性別觀念正在流行。
男女之分不再單一由生理決定。 社會與文化建構 起來的風格也同等參與其中,具有女性氣質的男人與具有男性氣質的女人正在由酷兒群體移向普羅大眾。
回想90 年代的張國榮已經有了將「性別」與「衣飾」分離錯置的理念,如今再看,他看重人、看重美、不看重性別本身的性別觀念不僅使他成為時尚潮流的典範,也更令他具有多重且豐富的解讀價值。
性別先鋒
2004 年,張國榮入選了《大眾電影》評選的「中國電影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十大明星」;2010 年他又入選美國CNN「史上最偉大的25 位亞裔演員」及「過去五十年中全球最知名的20 位音樂家」。
張國榮的成就影響不僅長久漂浮在香港本 土、中國內地及中國台灣以及整個亞洲地區,在大洋彼岸的西方世界他依舊能夠收穫人們的青睞。
直到今天,華人明星中仍未出現如此俊朗卻又如此嫵媚,既受大 眾追捧亦能拓寬藝術疆界的巨星。
在張國榮拍攝《春光乍洩》前,他已經開始參加香港的一些同性戀活動和同性戀電 影展,隨後他在演唱會上大方認愛,公開場合中不避諱與同性愛人同行。
作為在華語地區中擁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張國榮來說,他雖然沒有振臂高呼“同性戀萬歲”, 只是公開承認自己的性取向,然而造成的影響力遠遠大過於社會上一些“同性戀” 群體費盡辛苦地舉辦幾場同性戀活動。
儘管華語地區對性少數群體(LGBT)的偏見與歧 視比較頑固,但張國榮與其同性愛人之間近 20 年穩定不變的感情關係無疑令社會 對同性戀者的態度有一定的轉變。
張國榮的「出櫃」行為構成了香港同性戀文化一 個另類的里程碑。
當年他一躍而下的香港文華東方酒店,如今數年已成為香港性少數群體固定的活動場地。
許多人在這裡回憶與懷念曾經隕落的一個性別先鋒者, 因為香港還沒有哪個明星能夠像他這樣,可以做到突破自己亦突破其他人。
著名性學家與社會學家李銀河稱讚張國榮為“奇妙新世界的報春鳥”,這個 “新世界”即是模糊性別界限,突出個人特質的多元世界。
張國榮挑戰了男性與 女性的“兩分監獄”,為人們提前揭開了未來那個性別自由的世界面貌。
曾公開同性戀身份的著名電影人程青松直言:“我們這個身份的人,都是得到了張國榮的鼓勵,才會勇敢地去忠實於自己的生活。”
張國榮在其離世後已然化身為性少 數群體的精神偶像。
近年來在香港和台灣地區都出現了願意公開「出櫃」並為性 少數群體發聲的明星藝人。
曾經在 80 年代演唱一曲《禁色》的“達明一派”成員 黃耀明在 2012 年的演唱會上突然宣布“出櫃”,首次在公眾面前承認自己屬於 “同性戀這個圈子中的一份子”。
同樣都是在演唱會上的同性宣言,時隔 15 年後, 黃耀明的這一舉動比當初的張國榮更加坦蕩和勇敢。
此外,還有香港歌手張敬軒、 關智斌都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同性戀者身份,並且他們熱切投身到為性少數群 體爭取平權的社會運動中。
在張國榮離世後的19 年間,公眾對性少數群體的接受度有了非常大的轉變, 對性別意識的認知不斷更新,關於這方面的公共討論的包容程度也越來越大。
但一個不得不承認的現實就是大眾傳媒如今依然還是對既定的男女形象表示絕對的認同,例如女性穿裙裝,男性要穿西服。
對於一些非既定的性別形象還做不到徹 底拋開獵奇或謳諷眼光,對於性別文化的認同仍採取一種低調的處理態度。
可以說今天的主流傳媒尚未能完全接納與吸收張國榮的文化貢獻,這種文化貢獻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實在的,有形的東西,例如他的電影與流行音樂,但更大的貢獻其實是一些無形的東西,其中包括對固有文化的衝擊,並使得華人社會的性別文化更為多元開放。
回溯張國榮26 年的演藝生涯,這是一段從偶像到傳奇的明星神話,他的生命定格在多年前那令人心痛的縱身一躍,而他留下的性別遺產卻閃耀著超越時代的永恆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