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權力的爭鬥勢必會產生傷亡,不論是由和平盛世到戰火連綿亂世的改變,還是各大勢力之間的爭鋒相對中,生命危險都會存在甚至還可能會傷及無辜。
在這麼多歷史典故中都曾體現中權力爭鬥的殘酷,正因為過於殘忍與現實才奠定了那些問鼎巔峰寶座之人的獨一無二,不過在封建時代下也並非是每個人都有著問鼎天下的運氣。
很多人付出了寶貴的一生都效忠於他人,比如戰國時期中的無數優秀謀士,再就是那些一生鞠躬盡瘁的重臣們。
他們雖然沒有角逐統治天下權力的資格,可是卻能夠成為帝王身邊的親信,將時間倒退回群雄逐鹿的亂世年代。
英雄造就了具備無限傳奇色彩的一代,同樣那也是血雨腥風的混戰時代,戰國時期曾湧現出數不勝數的名人,有手握重權的權力掌舵人,亦有負責為主公掃清未來障礙的忠誠之士。
無數優秀的人共同組成了那個時代獨有的殺伐感,在荊軒刺秦王這則故事中,荊軒的滿腔壯志令人動容,但是結局對他而言卻是不盡人意。
明明距離秦王已經很近了,卻還是以慘痛的失敗而告終,而臨死前的荊軻也道出了真相。
荊軔刺秦王 失敗的原因
至於荊軔失敗的原因迄今仍是眾說紛紜,認為荊軔意不在直接刺死秦王的人並不少。
首先對於荊軒刺秦王這段典故,即便是不夠了解戰國時期歷史的人,對此都能稱得上耳熟能詳,不僅是因為結局的失敗讓荊軒此舉染上了悲情色彩。
更是因為故事中將荊軔在行刺前與秦王的博弈令人心驚肉跳,刺殺這種舉動本身就需要行刺者俱備極強的心理素質,因為行刺者所要面對的會是一群人。
期間的反覆試探與爾虞我詐,在應付之際若是稍有不慎都有可能成為刺殺失敗的原因,為此荊軒在決定動手之前必然也經過了系統訓練,可問題也出現在這裡。
荊軻既然要行刺那麼必然要對秦王進行了解,可是透過故事中對荊軔行為的描述,卻能看出一種荊軒似乎並未將秦王放在眼中的既視感。
因為根據記載可以看出來荊軔在開局即將行刺成功的時候,手上的動作明顯無法做到瞬間讓秦王斃命,也就是說荊軔起初應該是想留秦王一命的。
至於原因後面荊軻也稍有透露,荊軻之所以會選擇兵行險招,起了當眾刺殺秦王的念頭,是因為荊軻不甘心燕國土地就這麼被輕易奪走。
而土地一事若是不儘早解決,越拖到後面形勢對燕國而言便越不利,無奈之下意識到留給燕國時間不多的荊軻,終究還是決定拿起了刺刀,荊軻身上帶著引人注目的傲氣。
即便是一身布衣故意抹掉了驕傲與恣意,骨子裡的驕傲仍然不會消失殆盡,所以荊軻開始其實想到的是先留秦王一條命,而後通過當場威脅秦王的舉動來逼迫對方拿出燕國土地。
未料這般完美的計劃居然只得到了一個慘敗的結局,怎麼看都足夠讓人匪夷所思,就憑荊軒的能力萬萬不至於會失敗到這種程度。
饒是現在高科技社會人們的能力極大進步,乃至一些方面機器都可以代替人工,可是用毫無感情的數據堆砌而成的幫手,與思維靈活的人類而言絕無可比性。
這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優勢所在,當然了戰國時期也並沒有機器出現,荊軻既然做了決定勢必要全力以赴,並且刺殺不同於其他手段,這明顯是不成功便成仁的方式。
下場淒慘 應一擊必殺
一旦被秦王當場抓個正著那麼等待刺客荊軒的下場肯定淒慘,後果荊軒也並不會想不到,但關鍵時刻到來心中殘存的傲氣攻克了荊軒的理智。
站在理性的角度上荊軻應該做的是一擊必殺,而非什麼都想要得到,畢竟荊軻是憑藉著一己之力對抗秦王身邊的一眾人,以少敵多本就勝負難料。
彼時的荊軔應將局勢轉變為板上釘釘,直接殺掉秦王以絕後患,如此後續情況就算是再壞到一種程度,也無法改變秦王已死的事實。
遺憾的是荊軻心中傲氣作祟使得他在刺殺的關鍵時刻,居然頭腦發熱做出了手下留情的舉動,也正是因為這一小小舉動導致了荊軻的失敗。
在當時荊軒心中他是想要生擒秦王,而後盡所能將燕國利益擴大化的,然而荊軒千算萬算卻還是算漏了秦王對他的戒備與警惕。
在荊軻的印像中秦王就不是那種鞍不離馬甲不離身的角色,所以荊軻思維下的秦王必定也不會察覺到他的心思,一念之差造就了一段滿是遺憾的傳奇典故。
刺殺現場秦王起初的表現,真的如同荊軻所料一般令人心底感覺不到威脅,荊軻將行刺的日子選在了秦王定會放鬆警惕的時間,荊軻藉著這一日來一舉實現攻其不備的目標。
萬萬沒想到即便秦王動口詢問了荊軒,同時也對荊軒表現出極強的親和力,後面對荊軒升起的警惕性也是一點都沒少,這點始終在荊軒的意料之外。
而秦王在覺察到荊軻對他的殺心後,所作所為也稱得上為殺伐果斷,畢竟是王自然也不會做出婦人之仁的決定,荊軻沒料到會因一時決策失誤,從而丟掉了原本極多的優勢。
大勢已去荊軻也無能為力,很多時候成敗真的只是一瞬間,荊軻對於這種瞬息萬變的情況也無法力挽狂瀾。
徹底控制 頂天立地
待到被秦王的侍衛徹底控制住後,荊軒仍舊沒有死心還是向秦王擲出了刀,但這一次秦王乃是勝券在握,至於荊軒則變為了一段關於描述敗者歷史中的角色。
但不得不承認荊軒為了能讓燕國逆風翻盤,在行刺前也是做足了準備的,荊軒也沒有準備活著回來,相信荊軒在決定走行刺這一步棋的時候,就已經明白這一去必然是兇多吉少。
所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荊軻自然也會絞盡腦汁為燕國未來籌謀,希望經歷過這一次的行刺後,燕國至少可以贏回來一些優勢。
只是可惜了荊軻的一片赤誠之心,不過荊軻能夠做到決定便不會回頭,也代表著他的確是一位好漢,頂天立地做出決定就一定會去盡力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