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的心底都有創傷。
面對它,你是選擇終日沈浸在傷痛裡?還是向上掙扎著出來,去療癒和穿越它?
張含韻選擇了後者。
最近她的一番話上了熱搜,面對年少走紅後所遭遇的種種非議、謠言,張含韻說:
「內核和實力,當你沒有學會的時候,老天就會不斷地讓你去經歷,直到修正你。20的時候當然好,只是我沒想到30+會這麼好。”
這份好,既來自時間賦予的從容與篤定;
更來自她多年不曾放棄的努力,和一切歸零從頭再來的勇氣。
當勇敢的小孩受傷了
讓我們把時間撥回2004年,那一年被稱為“選秀元年”,第一屆《超級女聲》正式拉開“造星時代”的帷幕。
而張含韻,正好是其中一員。
年僅15歲的她,出門前對媽媽匆匆落下一句:
“我去長沙參加一下全國總決賽,很快就回來,在家煮好火鍋等我。”
站在人聲鼎沸的舞台上,作為一個剛初中畢業的孩子說不緊張肯定是假的;
但憑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張含韻一路衝刺,最後摘得《超級女聲》季軍。
加上長相甜美,張含韻很快就在全國走紅。
一夕之間,她的照片被貼滿大街小巷,無數合作找上門來,而她唱的《酸酸甜甜就是我》,更是成為現象級的傳唱神曲。
就在大家都以為張含韻會從此走上巔峰的時候,抹黑、謠言鋪天蓋地朝她襲來,之後更陷入「不雅照」的風波。
在某檔節目中,主持人拿著和合成照,對著張含韻連連逼問:
“我知道你特別不想看,但這是你嗎?”
張含韻手足無措地坐在一旁,先是搖頭說“這不是我,真的不是我”,接著苦笑,最後委屈地崩潰大哭。
她的澄清沒有人聽、她的眼淚沒有人信,在這場惡意攻擊裡,張含韻是唯一的受害者。
面對這些,涉世未深的女孩再勇敢也會害怕。
為了躲避,張含韻打算重回校園,復讀高考,卻被家長的檢舉信逼得不敢上學,最後甚至被扣上「考場逃兵」的帽子。
禍不單行,張含韻所在的公司因為經營不佳瀕臨破產,少女被迫解約,陷入了沒有工作、沒有社交、沒有曝光的5年黑暗時光。
15歲出道、16歲爆紅、19歲一無所有。
勇敢的小孩還沒在人世間多闖蕩,就被傷害得大失元氣。
張含韻不得不承認,自己非常受傷。
回首這段往事,她說:
“15歲的時候,被網上的各種流言蜚語傷害,我就想我能告嗎?那個時候,我沒有,因為我不知道告誰。”
因為不知道告誰,只能選擇一個人將苦痛默默吞嚥。
向內覺察,拿回你的力量
德芬老師說:“要把人生的磨難看成是上天的禮物。”
因為每一次傷痛和挫折的背後,都藏著我們成長的契機。
在這段最黑暗的時光裡,張含韻並非失去了所有的支持。
媽媽安慰她:“沒事,誰叫咱們長得好看呢。”
略帶玩笑的一句話,卻給張含韻封閉的心破開一個口子,就像往黑暗裡投入的一束光,給她指出明路。
“要不是因為可愛的皮囊,大家可能都不會關注我,因為我唱得確實不咋地。”
說出這番話的時候,張含韻在心裡看到一面升起的鏡子,鏡子裡映著一張不夠快樂、有些焦灼的臉,那是她受傷的內在小孩。
這樣的內在小孩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有,TA是你過去的創傷記憶,代表你還有脆弱、受傷的部分需要被療癒。
如果你忽略TA的聲音、封閉TA的情緒、就會不自覺向外投射你的痛苦、去埋怨和指責他人,對生活和關係造成影響。
聽不見內在小孩的呼救,更是一種自我傷害。
唯有你向內覺察,去感受自己的情緒,為自己的生命真正負起責任來,才能真正讓人生改變。
回到張含韻身上,當她能真正承認自己的不完美時,為所遭遇的承擔起一部分責任時:
她才能不把痛苦當陰影,看見內在受傷的部分,從而心懷善意去對待那些令自己疼痛的過往。
這不是聖母,反而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同時,少時的那個勇敢小孩出現了。
她是張含韻最本真的力量,就像支持15歲參加比賽那樣,現在又支持著張含韻別放棄自己,告訴她:
你可以創造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亦舒說:“一個人把時間花在哪裡,是看得見的。”
在重新站起來的這些年裡,張含韻嘗試過主持人、參加過真人秀,最後在劉德華的指點下,勇敢跨行選擇當一名演員,從零開始學習。
從《初戀未滿》《蘭陵王菲》《知否》,雖然角色反響平平,沒有讓張含韻一炮而紅,卻幫助她找回了自己。
中途,甚至為了加強唱歌、演戲的能力,出國學習,放棄了再度爆紅的機會。
終於,闊別《超級女聲》十餘載,張含韻終於在2020年迎來事業高峰。
從《聲臨其境》到《浪姐》的表現,張含韻證明了自己不僅是當初那個酸酸甜甜的女孩,更是一個充滿了成熟魅力、堅定底氣的,全新的張含韻。
而一個真正有韌性、能夠穿越傷痛的人,大多都會慢慢修練出這樣一份力量:
能覺察所謂傷痛背後,藏著一份能幫助自己向上的力量。
那是來自你靈魂深處最本真的模樣、是你童年期未受傷的自我狀態、是你沒有經歷社會,最原始純真的模樣。
看見它,獲得它的支持,不僅能療癒你內在受傷的部分,更可以幫助你穿越傷痛,活出喜悅自在的人生。
真正的療愈,是內在小孩的成長
現在的張含韻,剛結束了電影《愛很美味》的宣傳,廣受好評。
恭喜剛到34歲的她,在人生的新途裡,又拿下一個成績。
回首張含韻的過去雖然很曲折,但看著如今的她,只覺得心態輕盈,眼中有光。
某次採訪上,主持人問她:“是是非非的經歷,如果再給你一次選擇,你還會去參加超女比賽嗎?”
張含韻沒有絲毫遲疑:“當然會啊,人生就是要各種經歷,我們無人倖免。那麼選擇自己的選擇,更加不會後悔。”
此時的她,讓我看見了一種更神聖的特質的,那就是:
既能坦然面對痛苦,又能向上超越痛苦。
這時候,張含韻內在的受傷小孩和勇敢小孩開始融合,變成一體兩面,向更上一層的「神聖小孩」狀態靠攏。
何為神聖小孩?
這也是內在小孩的一種狀態,即它同時兼具著痛苦和超越兩種特性。
神聖小孩一方面在面對現實的挑戰和生活的折磨時,是會感受到痛苦無助的;
但回歸內在,又能看見和感受存在本身的超越力量,是生命最本質的、能超越一般人性。
就像張含韻,早期她在面對外界的造謠和指責時,她感到非常無助和無能為力,這是令她痛苦的部分;
她承認這份痛苦的存在。
但同時,她又能清楚看到自己的優勢,就是有著常人所不及的勇敢,這是她生來就有的力量,可以在必要時幫助和支持她。
放在每個普通人身上,想要到達這個狀態,首先就是看見受傷的內在小孩,承認和接納TA的存在,並回應TA的需求,進行一些安撫工作。
例如你可以跟TA說:
“我知道你現在很害怕/難受……但沒關係,我在這裡陪著你。如果你感覺不好,可以跟我說,希望你能好受一點。”
只要這樣慢慢地自我引導,才能帶著這部分受傷的自己跟其他部分一起成長。
接著,帶著愛與慈悲去寬恕和療癒TA,打破那份自我保護或自我防衛模式,幫助內在小孩活出更多面向。
不管你做了什麼、說了什麼、經歷什麼,本質上都是向世界展示你是誰。
你是誰?用這句話多問問自己。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受傷的小孩、是個無力的小孩、是個弱女子,當然可以,這是你的權力,也是你獲得痛苦的途徑;
但你也有權利換個認知,把自己看成一個成熟而有擔當的大人,可以自己尊重自己、自己陪伴自己、自己愛自己、自己鼓勵和支持自己。
那你便可從痛苦中蛻變,讓內在小孩向更多面成長,生出更多力量來。
它也許是和張含韻一樣的勇敢、也許是快樂、溫柔、自信,無論是哪個,回歸本心,找到它,來到最後一步:
遵從神聖小孩的引領與期望,感受那份自身存在的最本真的力量,然後超越自己、穿越傷痛,活出你人生的第二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