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倉,字符福,是我國四大名著《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在許多雜記和一些民間故事中也有記載,但是在《三國志》等一些史料中並無記載。相傳他身材魁梧、黑面虯髯是典型的關西大漢形象,初投黃巾軍,關羽千里尋兄之時請求跟隨,自此一直到死追隨關羽;在聽說關羽兵敗被殺後,週倉更是自刎而死。在《三國演義》及此後的各種民間傳說中,週倉均以關羽護衛的形像出現,在我國民間以及世界各地華人區的關帝廟中,關羽神像的兩側也經常供奉週倉、關平(關羽之子)的神像,可謂是家喻戶曉,在世人眼中大多認為他只是個扛刀人,沾了關羽的光被世人所供奉,在我看來其實不然。
民間相傳週倉出身貧賤,性情豪放,辦事果斷,待人赤誠,忠心不二,早年間,社會動盪,民不聊生,因生活所迫,他經常到今解州一帶挑販私鹽,因而練就一雙鐵腳板,兩隻飛毛腿,一身的好武藝。西元184年,天下大亂,週倉在平陸揭竿而起,拉起一支隊伍,殺富濟貧。轉戰南北,廣濟災民。週倉原為黃巾軍「地公將軍」張寶的部將,張寶死後,週倉和同是黃巾軍的裴元紹率部在臥牛山占山為王,關羽千里走單騎時,路遇投之,這一遇便是一生赤膽忠心的追隨。
關羽能一步步走進神廟,是因為他所代表的「忠義」二字,而周倉代表的則是更純粹的「義」。即便沒有關羽,週倉也是個義薄雲天的草莽英雄。他雖說是小說裡面僅佔很少篇幅的配角人物,卻是幾千年來草莽英雄們的精神化身。武藝超群的他一生追隨關羽,甘居其下,一輩子充當馬仔,就在關羽死後更是能拔劍自刎,可謂是生死相隨呀,正是周倉的的“忠”給予了關羽的“義」更高的地位,因他的存在,關羽身上的精神內涵被進一步放大,從而更加生動的刻畫了關羽的人物形象,使其封神,被世人所供奉。
從古至今,所謂蓋世英雄身邊不乏一些像週倉一樣的追隨者,他們人數眾多,有的可能都沒有名字,也會被人們所忽視,而在我看來他們的事蹟才應該是被人們所推崇的普世的價值觀的更高體現,才是更深一層的「義」字的精神內核。世人崇拜關公,想成為像關公那樣的英雄,而又有幾人想成為週倉呢,這也說明了周倉的一生是多麼的了不起,他的一生人才更應該是傳統文化所推崇的精神內核中的「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精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