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似火的思想家-愛默生
都說了解愛默生才能真正讀懂美國文學,愛默生在美國的影響力是巨大的。還記得高考模擬題中是這樣出的,「我們的機械工程、工廠、鐵路和機器衍生出自私乃至殘暴。貿易及其金錢、貸款、蒸汽機、鐵路等對自然的侵蝕,威脅、破壞人的平衡,建立起比巴比倫或羅馬更暴虐的新的、遍及各地的君主國。
拉爾夫·瓦爾多·愛默生(1803.5.25—1882.4.27),是美國的思想家,文學家,詩人。被稱為“美國文明之父”, “美國的孔子”,他的作品《論自然》被認為是新英格蘭超驗主義的聖經。 《美國學者》更是被譽為「美國思想文化領域的獨立宣言」。他的哲學思想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發展成超驗主義。同時也是尼采、卡內基、梭羅、波赫士、波特萊爾等人的偶像。
這本書《愛默生傳:激情似火的思想家》從愛默生的個人以及社會生活出發,他的學術智慧跟他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的作品聯繫起來,同時從大量新進的資料(包括大量親友的書信)中讓我們看見一個鮮活的,為思想而活的愛默生。他的思想深邃、精力充沛而感情豐富,習慣於反對蹈常襲故,支持一切狂野和自由的想法。
愛默生19世紀中期撰寫的文章,他從根本上改變了美國看待文化和藝術可能性的方式,並且實現了與跨大西洋文學傳統的分離,他對於文化傳統的排斥帶來了當代人所稱的美國思想上的獨立宣言。同時他確立了以代際衝突和變革作為美國文學的主導思想,而這一切的發生並非偶然,我們從他的家庭背景以及他的個性特徵等方面可以看出端倪。
1803年愛默生出生於牧師家庭,他的父親是一系列新英格蘭傳教士的後裔,而這些傳教士可追溯到17世紀清教主義的基石。在他的家庭中,幾個孩子都喜歡讀書,他們非常珍惜接受教育的機會。他曾回憶,在幹完力所能及的家務之後,兄弟們總是急切地區客廳匆匆預習完第二天的課程,然後擠出時間偷偷閱讀一本費盡周折弄到的小說。而他們的父母也很寬容,常常用背誦幾頁普魯塔克或戈德史密斯的作品對他們懲罰。家庭的溫暖,讓他們能身心健康的成長。
父親1811年去世,他們的家庭很拮据,靠著哥哥威廉的微薄收入,1817年14歲的愛默生進入哈佛學習,他在大學時期,於傳統的年輕人沒什麼區別,討厭數學,喜歡文學中的獨白。那時他的一首詩《印度迷信》中可以看出內容空洞、思想排外,甚至還帶中種族主義色彩,對於劇院和戲劇他表達了清教徒式的強烈不滿。
大三的中期時他一生的重要轉捩點,他將自己讀過的書都做了清單、引文、閱讀評論和原文摘錄。並放棄了拉爾夫的名字開始使用瓦爾多簽名。他的自我意識發生很大變化,變得更有條理,也更有抱負。並且開始嘗試寫作。他會從閱讀的書中,記錄的日記中發現遠離作品主題的興趣點。他的日記體現出他對想像,童話和傳說,以及對民間故事和詩歌的興趣點。
他喜歡寫作、討論和散步,他在這段時間閱讀純文學作品及其思想成為伴隨他一生的財富。而其中的托馬斯·布萊克威爾的《荷馬的生活與寫作》羅伯特·洛斯的《希伯來聖詩將演集》既是現代人們對《荷馬史詩》和《聖經》進行評論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詩人作為「先知」這個現代觀念的重要基礎。
而對他影響最深的是他的姑媽,他父親的妹妹比所有人都更 聰明、有想法、有創意。她是瑪麗·穆迪·愛默生,從小自學成才,可謂博覽群書,她早期讀過的英國作家楊、阿肯賽德、塞繆爾·克拉克,喬納森·愛德華茲等等。這也讓她形成了基於虔誠、自然和文學的獨特宗教觀點。這些對愛默生引發了強烈的共鳴,不管是工作生活等面向。
後來遇到艾倫,他的一生摯愛,1829年18歲的艾倫與26歲的愛默生結婚,而在艾倫20歲因肺結核晚期而撒手人寰,這給他沉重打擊,他每天都要從波士頓徒步到羅克斯伯里妻子的墳前與她的靈魂交流。他辭去了教堂的職務。妻子離開一年兩個月以後他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仰是什麼,也不知道該做什麼。
1832年聖誕節到歐洲旅行,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對愛默生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事情,巴黎植物園(動物園)他頓悟到了自然存在於我們之中,不單單存在於自然界中,還存在於怪誕和荒野。這也就是為他的思想,他也見到了英國的浪漫詩人塞繆爾·泰勒·科爾里奇和威廉·華茲華斯從中發現他們的普通,他發問,偉人如此平凡,普通人是不是也可以變得偉大?他發現人與自然合而為一,以及每個人都可以是一個獨特且重要的人的思想影響他的一生。
後來他在美國當講師,講自然史和文學,他的內心充滿獨創性而這樣的想法在《自然》也是他的新哲學的萌芽中有所體現。開始嘗試自我尋找,而不是一再回憶,要活在當下,當下是最好的。他發現人們不能做自己,是因為受到束縛,例如,固有的,宗教和社會形式的影響。我們只有內心完整才是神聖的,討論人的本性是什麼等等。
愛默生的一生雖然經歷磨難,但是他的心態是積極的,樂觀向上的。
這本書非常詳細介紹了愛默生的一生,雖然部分內容有些重複,就權當是為了讓我們印象更深刻一些吧,並不影響我們對愛默生的觀感,他是天才也是凡人,更是傳奇,羅曼羅蘭說過,「從來沒有人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有人在書中讀自己發現自己或檢查自己」。相信這本書是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