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綛簡介(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

2022-10-24楊綛

圖文摘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楊綛

楊綾先生簡介

楊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原名楊季康,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楊蔭杭之女,錢鐘書之妻,生於北京,祖籍江蘇無錫,1932年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 1935年—1938年留學英法,回國後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學院、清華大學任教。 1949年後,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外國文學研究所工作。 。主要文學作品有《洗澡》、《幹校六記》,另有《唐吉訶德》等譯著。 2003年出版回憶一家三口數十年風雨生活的《我們仨》,96歲高齡仍成書《走到人生邊》。錢鐘書曾給她一個最高的評價:「最賢的妻,最才的女」。

楊綾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稱作韻致淡雅,獨具一格。更難得的是,當她用這潤澤之筆描寫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時,也擁有不枝不蔓的冷靜,比那些聲淚俱下的控訴更具張力,發人深省。

楊綛先生的9段話,讓你讀懂生活的真諦,重新認識當下的自己。

楊綛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太多。

楊綛

如要鍛鍊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楊綛

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

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只讀,還做筆記。

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後的努力與累積一定數倍於普通人。所以,關鍵還在於自己。

楊綛

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於成名成家,暮年自安於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楊綛

在這物慾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來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

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鬥爭。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楊綛

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見世態人情的真相。

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楊綛

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願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淨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於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楊綛

我是一位老人,淨說些老話。

對於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任何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門當戶對及其他,並不重要。

楊綛

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本文摘自:新老闆凳的部落格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