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景佑元年(西元1034)年,範仲淹回鄉祭拜范氏宗祠。在蘇州祖宅住了幾天后,範仲淹決定在蘇州南園旁買一塊地,在此處蓋一處房屋,待老邁時回鄉居住。
依照家鄉的風俗,在破土動工之前,範仲淹請了風水先生瞧一瞧,風水先生告訴範仲淹:「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如果在這裡蓋房子,將來的子子孫孫必定科舉及第,世代將相,榮華不絕。
如果換做旁人,必定喜出望外,沒想到的是,範仲淹聽完,立即打消了蓋宅子的念頭。大家很不理解,範仲淹解釋:
「吾家有其貴,敦若天下之士鹹教育於此,貴將無已焉。”
範仲淹的意思是說:這塊寶地,如果我自己蓋私宅,只能富貴我家而已。如果蓋成蘇州的府學,蘇州的學子都來此地讀書,將來必定人才輩出。
一年後,範仲淹奏請朝廷,將南園之地建為「府學」。此後數百年,蘇州府學對蘇州乃至全國的影響非常深遠。宋元明清四代,蘇州一共出了43位狀元,其中一半來自蘇州府學。除了狀元外,其他進士多達數千人。
鄭元祐在《學門記》評價:
「天下郡學莫盛於宋,然其始衣於吳中,蓋範文正公以宅建學,延胡安定為師,文教自此興焉。”
意思是說,宋朝的地方官學之所以能興盛起來,起始於範仲淹在蘇州建立的府學。蘇州府學發展起來後,天下文教才興盛!
範仲淹作為中國歷史上億萬讀書人之一,他的一個決定,極度繁榮了中華文化。他的格局和貢獻,非常人能比。 今天,筆者飽含感動之淚,來帶大家認識一位幾乎「聖人」的範文正公!
一、認祖歸宗-遊子未歸春又老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在範仲淹之前,蘇州范氏並沒有什麼名氣,而且,範仲淹是後期才認祖歸宗的,在很長一段時間,範仲淹並不姓範,而是姓朱。 《宋史範仲淹傳》記載:
仲淹二歲而孤,母更適長山朱氏,從其姓,名說。
用現在的話來說,範仲淹的命並不好。他兩歲的時候,父親範墉便過世了。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給了一個叫朱文瀚的讀書人。繼父朱文瀚對他很好,給他取名為「朱說」。
在範仲淹中舉之前,他一直認為自己是朱文瀚的兒子。直到有一天,他看到朱家的兩位堂兄弟大肆揮霍,範仲淹前去勸說,沒想到兩位堂兄弟輕蔑地對他說:“我們揮霍朱家的財產,你有什麼資格過問!”
範仲淹茫然,他不姓朱?他回家問母親,這才知道自己本來姓範。史載:
少志操,既長,知其世家,乃感泣辭母…
範仲淹得知自己的身世後,痛哭不已,他跪下給母親和繼父叩首,辭別他們,來到蘇州認祖歸宗。沒想到,蘇州的族人聽聞他歸來,不願承認他的身份,因為怕他會分走一部分財產。
其實,當時的蘇州范氏並不顯赫,正是因為範仲淹的到來,若干年後,蘇州范氏才能聲名鵲起,影響千年。
當時,範仲淹已經中舉,因族人不接納他,他只得到寺廟中讀書。範仲淹每天煮一鍋粥,待粥凝固後,用刀一切四塊,早晚各兩塊,這便是他一天的口糧。這就是成語「劃粥斷齏」的出處。
其實,當時曾有好心人淹水給範仲來美食,範仲淹堅決不吃。他說,一旦今天吃了山珍海味,明天就怕吃不下粥了。
自古以來,都不缺乏貧寒之人。缺乏的是貧寒但有志向之人。範仲淹身世不佳,委身破廟,仍不墜青雲之志!這等人物,值得後輩尊敬。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開科取士,當年的進士榜上,出現了「朱說」的名字,當年,他26歲。兩年後,他擔任集慶軍節度使推官,才正式回歸本宗,改回那個響亮的名字--範仲淹。
二、不默而生-處江湖之遠憂其君
範仲淹和許多寒門學子一樣,進入仕途時都是從小官做起。然而,螢火雖小,他並沒有黯淡。範仲淹以家國為己任,他不斷上書,批評地方官員,針砭朝政,主張革新。範仲淹的這種“刺頭”行為,雖然增加了自己的名氣,卻與仕途“無益”,他被一貶再貶。
當時,範仲淹的好友梅堯臣給他寫了一首詩,名曰《啄木鳥》,梅堯臣勸範仲淹,做官不能像啄木鳥,雖然啄了蟲子,但最終卻引來殺身之禍。
範仲淹不聽,梅堯臣又寫了一篇《靈鳥賦》,寓意做官不能學烏鴉,烏鴉不停地叫,會讓人有一種不祥的預感,所以大家都不喜歡烏鴉。梅堯臣希望範仲淹從此能夠閉上嘴巴,懂得和光同塵。
範仲淹最後給梅堯臣回了八個字: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700多年後,美國人派崔克‧亨利說過一句「不自由,毋寧死」的話,被全世界推崇。殊不知,早在700多年前,範文正公的8個字,就表達了同等意思。 範仲淹不怕死,不怕不吉利,他要的,就是透過自己的大聲疾呼,喚醒龐大的官僚體系。
天聖五年(1027年),38歲的範仲淹回鄉為母守喪,當時北宋名臣晏殊正好被貶為應天知府,晏殊雖然是前輩,但他久聞範仲淹的才名,邀請他到應天書院任教習。範仲淹欣然前往,在應天書院,範仲淹以身示教,倡導士大夫談論天下時政。範仲淹慷慨激昂,很快便讓書院煥然一新,天下學子聽聞範希文之名,無不稱讚。其他書院進而模仿,北宋文人暢談國事,便由此開始。
隔年,範仲淹向朝廷上萬言書,懇請宋仁宗刷新吏治,裁汰冗餘。當時,晏殊已經回到京城,他把範仲淹的奏摺拿給宰相王曾看,王曾拍案叫絕,立即向宋仁宗建議,調範仲淹入京。
入京後的範仲淹,仍然不失本色,他率領群臣要求彰顯太后(劉娥)撤簾,還政於宋仁宗,因此遭到太后的打壓,不久就被貶出京城。
三年後,太后駕崩,範仲淹被調回京城,他卻遇到了「廢後事件」。宋仁宗受宰相呂夷簡的挑唆,要廢郭皇后,範仲淹率領諫院諸位同僚跪在垂拱殿門口,堅決反對。呂夷簡出來相勸,範仲淹當庭和呂夷簡辯論,最後駁得呂夷簡啞口無言。 《宋史》雲:
將留百官揖宰相廷爭,方至待漏院,有詔出知睦州。
範仲淹雖然硬氣,但宋仁宗正在氣頭上,因此,範仲淹又被貶出京城。
他先得罪太后,又得罪皇帝。在兩次貶黜生涯中,範仲淹先後在河中府、陳州、睦州、蘇州為官,範仲淹興建學堂,重視農桑,興修水利,他所到之處,政績斐然。而本文開頭提到的蘇州府學,便是在這段時期誕生的。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範仲淹不畏貶黜,因為他有拳拳之心;範仲淹不畏辛勞,因為他愛民如子。
三、戍邊西北-將軍白髮徵夫淚
寶元元年(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率軍大舉進犯北宋疆土,在三川口之戰中,宋軍慘敗,朝野震驚。隔年三月,宋仁宗召範仲淹回京,擔任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和韓琦一起,經略陝西。
範仲淹到任後,立刻做了三件事,第一是整改軍中舊制,讓宋軍煥然一新。第二是進行分兵訓練,輪流禦敵策略。第三就是有目的地培養人才。宋朝重文輕武,自太祖開國後,鮮有良將。範仲淹在西北陸續挖掘和拔擢了狄青(下圖)、種世衡、郭逵、張亢、王信、周美等名將。
狄青自不必說,在遇到範仲淹前,狄青雖然會打仗,但只是一介莽漢,範仲淹教導狄青讀《春秋》和兵法,終狄青一生,一直視範仲淹為老師。
種世衡所帶領的種家軍,在北宋時期鶴立雞群,這種成就,少不了範仲淹從中的點撥。
在西北,範仲淹也遇到了另一位有志少年,此人就是後來的大儒張載。當時,張載還是青蔥少年,他聽聞範仲淹在延州,不遠千里前來拜見,希望棄筆從戎,上陣殺敵,並且向范仲淹獻上了自己的《邊議九條》。範仲淹愛惜人才,和張載談論半日,覺得張載是可塑之才,若是當兵,恐怕會被耽誤。 《宋史·張載傳》記載:
以書諳範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
範仲淹告訴張載,你不必熱心於兵事,以你的才華,只要堅持學習,定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臨行前,範仲淹送張載一本《中庸》,他告訴張載,勉勵他潛心儒學。
於是,在遙遠的北宋西境,一位少年被範仲淹的人格魅力所征服,從此致力於儒學研究,最終成為北宋儒學的鼻祖之一。張載後來提出四句話,被稱為「天下讀書人的終極使命」成為千萬讀書人的座右銘,即「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範仲淹是聖人,但他用自己一顆純潔之心,培養了另一位聖人。
(筆者對張載一向十分推崇,曾寫過他的文章,歡迎大家查閱: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他的22個字,成為千年的座右銘)。
範仲淹在西北經營了兩年多,時間雖不長,西北軍卻從此脫胎換骨,範仲淹派兵陸續奪回了塞門,修復萬安城,攻破白豹城,迫使西夏撤軍。範仲淹也修築要塞,把唐朝12座廢棄的要塞修建為城,讓流亡的百姓得以回歸。
慶歷二年,李元昊兵分兩路來犯,宋軍再敗,葛懷敏等16名將領戰死,關中震動。範仲淹聽聞後,連忙率領6000兵馬來援,以少勝多,逼得西夏軍再度撤退,宋仁宗由此對範仲淹的軍事才能嘆服,加封範仲淹為樞密直學士、右諫議大夫。
接下來,範仲淹恢復舊第,朝廷也先後調任文彥博等人守秦州、慶州、渭州,範仲淹招納羌人,愛護兵士。最後透過慶歷議和,促成李元昊向北宋稱臣。 《宋史》雲:
仲淹為將,號令明白,愛撫士卒,諸羌來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賊亦不敢輒犯其境。
身為北宋名臣、一代名儒,後世皆知範仲淹的政治文學成就,而他的軍事成就則容易被忽略。若拋開範仲淹的文治功勞,他絕對是個不可多得的儒將。
四、慶歷新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慶歷三年,西北邊境稍定,宋仁宗召範仲淹回京,任樞密副使。八月,範仲淹又被提拔為參知政事(副宰相),宋仁宗多次向范仲淹徵詢政務,範仲淹看出宋仁宗有革新之心,於是上《答手詔條陳十事》,提出十條改革綱領,包括澄清吏治、改革科舉、整修武備、減免徭役、發展農業等,範仲淹此舉,得到了富弼、韓琦、歐陽修等人的支持,宋仁宗最終頒布天下,決定實行新政,這就是著名的「慶歷新政」。
就在「慶歷新政」實施的前一年,有一位大才子考中二甲第一名,他的才學得到了晏殊、歐陽修的極度認可,他一度拜歐陽修為師。這名大才子,叫王安石。
隔年,範仲淹、歐陽修等四人推行慶歷新政,王安石雖然只是淮南節度使判官,但他對新政非常關注,他每天收集有關新政的邸報,對範仲淹等人佩服不已。不知不覺中,「變法」二字,早已深入王安石之心。 範仲淹或許沒想到,他們的一顆丹心,早已影響著下一代年輕人。
縱觀歷史,每一次改革,必然伴隨著流血,因為改革勢必侵犯一部分人的利益。慶歷新政也是一樣。慶歷五年,新政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以夏竦為首的反對派為了阻止新政的推行,另闢蹊徑,說革新派是“朋黨”,範仲淹、富弼等人遂遭罷免,改革以失敗告終。
範仲淹被宋仁宗貶到邠州,後來又改知鄧州,範仲淹到達鄧州後,設立花洲書院,閒暇時他親自來書院講學,鄧州週邊的學子每次聽聞範仲將要開課,不遠百裡,都來聽學。史載:鄧州文運大振!
北宋和隋唐最大的不同就是貴族門閥的消失,北宋時期,寒門子弟透過科舉崛起,而這種崛起,大多需要人來引導。範仲淹每到一地,都要引導讀書人走科舉仕途,為國養士。
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範仲淹的言教,不僅影響了一代人,也影響了北宋的國運。
範仲淹在鄧州任職三年,正是在鄧州,他寫下了名動天下的《岳陽樓記》,他的那句“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振奮了無數學子。
我們評價一個人,不僅要看他在得意的時候在做什麼,更要看他在失意時做了什麼。 範仲淹改革失敗,幾經貶責,但他沒有忘記初心。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顯示出一代政治家的格局。
五、千禧年義莊: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皇祐元年(1049年),年滿61歲的範仲被調任知杭州,范家的幾位子弟以為範仲淹要隱退,商議共同在蘇州吳縣購買田田,供范仲淹安享晚年。等範仲淹聽聞後,田宅已經買好了,範仲淹當時非常生氣,後來又轉怒為喜,他自己出資,將田宅擴大至千畝,成立「范氏義莊」。范氏義莊每年的田間收入,範仲淹分文不取,全部用來供養范氏子弟讀書,並且資助附近貧困的鄉民。
範仲淹制定了詳細的義莊章程,不僅規範義莊今後的管理和維持,還設立了捐贈的通道,讓有能力者持續捐助,然後對有困難的族人鄉民持續援助,不管是科舉、嫁娶、喪葬、口糧、救災,只要是范氏義莊力所能及的事情,都義不容辭地提供幫助。
其實,範仲淹可能不知道,他的這個創舉,是中國早期較為成熟的非宗教慈善機構,而且,具有可延續性。
60歲以後的範仲淹,雖然遠離中樞,但他仍在廟堂。雖然在廟堂,仍憂其民。
皇祐三年(1051年)範仲淹被調到青州,因身體多病,又改至潁州。第二年(1052年),範仲淹帶病到潁州上任,五月二十日,範仲淹過徐州,身體已經難以支撐。隔天清晨,艷陽高照,徐州城一片寂靜,因為世間少了一位聖人。
範仲淹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當年十二月,他被葬在河南洛陽的萬安山下,宋仁宗親賜“褒賢之碑”,加贈兵部尚書,諡號“文正”。
範仲淹去了,范氏義莊的屋頂彷彿更加高大,範仲淹的兒子範純仁、範純禮繼承乃父之志,繼續發展義莊。
靖康年間,范氏義莊被金人破壞,到了南宋時期,範仲淹的五世孫範之柔對義莊加以整頓,恢復原來的規模,繼續著家族的“義舉”,至此,范氏義莊再未間斷。
到了明朝末年,範仲淹的第十七世孫範允臨臨終前將所有家產再度捐給范氏義莊;清朝前期,大同知府範瑤為了光大祖宗之志,又捐贈田畝1000畝,到了清朝宣統年間,范氏義莊已經有5300畝的規模,延續了八百年,運作良好,被救濟之人,多達數萬。
歷經朝代更迭,歷經世事滄桑,範仲淹的義莊,猶如不老之松柏,被一代一代人繼承下來。
新中國成立後,結束了土地私有製,范氏義莊無法維持,范氏後裔范君博、範煙橋等人最終決定,在原范氏義莊舊址上建立私立學校,命名為「景範中學”,意為敬仰範仲淹之意。時至今日,在範仲淹先生誕辰1000年後,蘇州市景範中學仍在,只是,由私立變為公立,儼然成為當地的地標。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史上不乏悠久的學堂、書院,景範中學雖然只是中學,但它的歷史累積並不輸給那些「前輩」。 因為這所中學的背後,是千年義莊,千年義莊的背後,總讓人不禁想起千年前的那位聖人。
羅大經說:國朝人物,當以範文正為第一。
範仲淹的一生是明媚的,在蘇州學府,有範仲淹博大的格局;
在狄青、種世衡身上,有範仲淹卓越軍事才華的影子;
在張載身上,有範仲淹絕世大儒的風範傳遞;
在王安石身上,有範仲淹孜孜不倦,敢於革新的精神;
在范氏義莊,有範仲淹千年聖心的傳承。
範仲淹的弟子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這四句話,範文正公幾乎都做到了。
中國歷史需要這樣的人,中國文化需要這樣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引領千年風騷,才能讓後世仰視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