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陶淵明,大家都讀過他的文章,都比較熟悉,如《桃花源記》、《歸田園居》等等。
他是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著名詩人、辭賦家、散文家,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學巨匠。
我說陶淵明一生不夠勤快,是有根據的。從他的一首詩就能略知一二。
歸園田居·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種的豆子,草很茂盛,豆苗卻很稀。為什麼?草把豆苗掩蓋了。這說明陶淵明鋤草間隔時間很長。種過地的人都知道,種豆子是每隔幾天就要鋤草一次的,不然草就會把豆苗的生長勢頭壓制住。它們是要爭養料的,所以必須及時鋤草,豆苗才能生長旺盛。當然,除了鋤草要勤快,還要及時施肥。估計陶淵明這兩點都做得不夠。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偶爾想起來了,就去除一次草,起早貪黑,但更重要的是堅持,持之以恆。也不知道那天他鋤草午餐是怎麼解決的,中午不吃飯,下午就沒有勁工作。估計是他的孩子送飯。陶淵明有五個兒子,雖然都不喜歡讀書,那時大的應該可以幫忙鋤草,小的能夠送飯吧。看他的《責子》詩:
白髮被兩鬢,肌膚不復實。
雖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
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
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
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
通子垂九齡,但覓食梨與栗。
天運苟如此,進杯中物。
陶淵明有時窮的只好出去乞討。古代生產力不發達,長年累月辛苦勞作也僅能溫飽,像陶淵明平時花大量的時間讀書,吟詩作賦,收成必然更少。他在《乞食》中是這樣寫的: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
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談諧終日夕,覬至覬傾杯。
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
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到鄰村乞討,敲開人家的們,不知道如何開口!不過主人一見就知道來意。趕緊請進暢飲,臨走,再帶點食品回家,以解家裡燃眉之急。
陶淵明曾經做過縣令,遠近聞名,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大家都認識他,所以乞食對他來說,雖然難以啟齒,只要他一開口,甚至不開口,就會得到資助:“主人解餘意,遺贈豈虛來。”
看來,陶淵明確實不夠勤快。不過,話說回來,陶淵明是文人,他的興趣在文學,雖然做農活,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但讀書,吟詩作賦還是很勤快的,也就是搞腦力勞動還是沒偷懶的。只不過那時的腦力勞動不能換錢,以解決溫飽,也不講知識產權,要是他生活在現今,恐怕僅版權他就花不完。
歷史有時也會開玩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