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簡介(封建時代的反抗者)

2022-10-14關漢卿

關漢卿

關漢卿是元朝偉大的劇作家,他最為人所知的作品,當屬《竇娥冤》。 竇娥背負冤屈,臨終時許下三樁誓願,最後一實現,終於平反昭雪。對熟悉的故事情節進行深思,我們就能聽到關漢卿在黑暗時代的大聲疾呼。

一、關漢卿生平

元代,科舉廢止,知識分子的地位下降,甚至到了「十儒九。 讀書人「學而優則仕」的路徑已經走不通,他們長期沉淪下僚,鬱鬱不得志。 報國無門,士人們走向了市井,流連於煙火巷陌,體察下層百姓的生活。他們組成書會,進行戲劇創作。

關漢卿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飽經磨難後,他放下了文人的清高,頻頻出入劇場、青樓等場所。他戲稱自己是“銅豌豆”“浪子班頭”,既表現出對人生境遇的調侃,又充滿著對黑暗現實的反抗精神。

然而,關漢卿畢竟是生活在封建時代。他深受儒家影響,思想難免具有局限性。

關漢卿

二、關漢卿作品的反抗性

先從我們最熟悉的《竇娥冤》談起。

竇娥是一位至純至善的女子,卻擁有悲劇的人生。她出身寒微,幼年喪母。七歲那年,父親竇天章進京趕考,為了抵債,把她賣給蔡婆婆。竇娥十七歲時,丈夫就過世了。

面對無常的苦難,竇娥質問「天知否」。但她還是耐住寂寞,孝敬婆婆。

蔡婆婆靠放款賺錢,索債遇到危險,被張驢兒父子救下。父子二人心懷歹意,想要佔據蔡家婆媳。竇娥不肯,張驢兒就想毒殺蔡婆婆,逼竇娥改嫁。結果陰差陽錯,張驢兒的父親喝下了有毒的湯水身亡。

張驢兒趁機誣賴竇娥,威脅她嫁給自己。 竇娥一身清白,和張驢兒對簿公堂。判官桃杌顛倒是非,讓竇娥枉死。

關漢卿

竇娥的形象符合封建社會對賢良婦女的定義,但她的行為也反映了反抗性。

張氏父子以救助蔡婆婆的恩情為籌碼,想要“入贅”,蔡婆婆有意答應。 一向孝順的竇娥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竟當面頂撞婆婆「你豈不知羞」。 臨終時,竇娥向天地申訴,若自己有冤,就血濺白練,六月飛雪,大旱三年。這些奇異的現象變成現實,向世間昭示了竇娥的清白,渲染了濃厚的悲劇氛圍。

竇娥去世後,依舊沒有屈從。她的魂魄在​​竇天章案頭翻動文書,挑弄燈火,吸引他的注意。竇天章受到警示,為女兒平反了冤獄。雖然竇娥身死,她的反抗終究得到了回報。

關漢卿用竇娥的經驗告訴世人,即便身處不見天日的鐵屋當中,也要拼盡全力去捶打鐵壁,高聲吶喊。

比《竇娥冤》更有喜劇色彩的是《救風塵》。

關漢卿

《救風塵》主要講述了封建時代風塵女子的悲慘命運。宋引章希望嫁給良人,不用再倚欄賣笑,過「冬暖床,夏搖扇」的日子。 她不諳世事,經不住週舍的誘騙,把自己交付出去。週舍狠辣歹毒,婚後對宋引章百般虐待,卻不肯休掉她。

宋引章向好姊妹趙盼兒求救。趙盼兒閱盡風塵,早就看出週舍心術不正,曾經勸說宋引章不要嫁給他。宋引章不聽勸告,深陷不幸,趙盼兒並未埋怨,而是立刻搭救。

她知道周舍好色、多疑,於是先色誘他,然後隨機應變,一點點消除週舍的戒心。最後讓週舍為宋引章寫休書,成功救出好姊妹。

關漢卿同情下層女子,但是他沒有把拯救她們的希望寄託在王侯將相身上。 相反,他著重表現弱女子趙盼兒的俠肝義膽。

關漢卿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風塵女更是被視為玩物。文人墨客喜歡描摹風塵女的美麗,卻總是透露居高臨下的優越感。 關漢卿塑造弱小女子中的英雄形象,正是告訴所有需要解放的人:不必向外界尋覓拯救,聖者就在我們之中。弱者相互救贖,才是反抗不公、走向光明的路。

他也在情真意切地說,一個人是否高尚,和身分地位無關。他滿懷人道主義,為遭人踐踏的妓女除去身分認同的枷鎖,觀照她們身為人的美好本質。

三、關漢卿作品的局限性

關漢卿在黑暗中點亮了抗爭的火花,但是他的思想也有封建時代的烙印。

《竇娥冤》中,竇娥最後沉冤得雪,是因為做官的父親利用權力公正辦案。若不是竇娥的冤魂多次警醒,竇天章就會稀里糊塗地塵封案卷,忽略這樁冤案。 這反映了關漢卿對元代司法機關的懷疑,也表現出他對仁政的嚮往,依然渴求清官廉吏來澄清玉宇。

關漢卿

《救風塵》裡面,趙盼兒利用美色勾引週舍,固然是最有效率、最能體現戲劇性的選擇,但也透露出封建社會對青樓女子的刻板印象。在行動之前,趙盼兒的心理活動香艷、輕佻,展現出作者對妓女職業的無意識輕視。

最後,書生安秀實迎娶宋引章,抱得美人歸。 安秀實比周舍品格高尚,但是他有那個時代讀書人的通病:軟弱、逃避,前途無望。結局看似是才子佳人的大團圓,其實並沒有給妓女從良指明真正的出路。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書乃可貴

參考文獻:袁行霈《中國文學史》,關漢卿《救風塵》《竇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