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漢卿是中國戲曲史上最早最偉大的作家。與馬致遠、白仁甫、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關漢卿是元雜劇的奠基人和前期劇壇領袖。
關漢卿,以字行,號已齋叟。生卒年不祥,籍貫大都人或解州(今山西解縣),祁州(今河北安國)伍仁村人。在大都,他在書會才人和雜劇藝人中交遊極廣,他與同時代的許多劇作家都有十分密切的關係,與青樓藝人關係尤為密切。篾視傳統束縛、熱愛自由的精神,是非常可貴的。當然,關漢卿絕不僅僅是一個風流浪子。他之所以偉大,更重要的在於他對現實的關注,對被壓迫者的同情和讚頌。
關漢卿是元雜劇作家中創作最多的一個。他一生寫了六十多種雜劇。作品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公案劇,如《竇娥冤》;第二類是婦女生活劇,如《救風塵》、《謝天謝地香》;第三類是歷史劇,如《單刀會》 。他善於刻畫女性人物。
《竇娥冤》全名《感天動地竇娥冤》,是關漢卿公案劇中最傑出的作品,也是元雜劇中最著名的悲劇。無疑是元代社會現實的客觀反映。情節構成,則借用了民間流傳的「東海孝婦」的故事。
《竇娥冤》的戲劇衝突十分尖銳激烈,其中展現的有竇娥與她的婆婆的衝突,有竇娥與無賴張驢兒的衝突,有竇娥與官府的衝突,一直發展到竇娥與整個的黑暗社會的衝突。這些戲劇衝突在劇中是逐步展開的。
楔子交代書生竇天章一貧如洗,帶著7歲的女兒端雲流落在楚州。無奈中,竇天章向當地放高利貸的寡婦蔡婆婆借了20兩銀子。一年後,連本帶利共該還40兩。竇天章無力償還,蔡婆婆就要他的女兒端雲做童養媳抵債。竇娥的悲劇命運就此開始。讀書人的貧困,高利貸的盤剝,都是構成竇娥悲劇命運的社會因素。
第一折是13年後,蔡婆婆搬到了山陽縣。端雲改名竇娥,與蔡婆婆的兒子成親不到兩年就守了寡。蔡婆婆依舊放高利貸。她向賽盧醫討債,賽盧醫把她騙到僻靜地方要把她勒死,恰巧遇見潑皮無賴張驢兒父子把她救下。他們得知蔡婆家只有兩個寡婦,就逼著要他們婆媳倆嫁給他們父子倆。蔡婆無奈,只好答應,但遭到竇娥的堅決反對。張驢兒父子卻賴著住在了蔡家。 「潑皮無賴」的橫行無忌,也是社會黑暗的一個面向,是構成竇娥悲劇的一個因素。
第二折寫張驢兒趁蔡婆生病的機會,到賽盧醫那裡買了一副毒藥,想害死蔡婆好逼竇娥成親,但陰差陽錯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張驢兒誣賴竇娥毒死了他老子,脅迫竇娥隨順了他,否則就去見官。竇娥沒有屈服,跟他去見官。楚州太守桃杌是個貪官酷吏,他聽信張驢兒一面之詞,嚴刑拷打竇娥,竇娥始終不屈。桃杌又要打蔡婆,竇娥為了免讓婆婆受刑,才屈招了毒死公公。
從張驢兒父子進入蔡家,戲劇衝突的發展就形成了兩條線索:一是張驢兒要霸占竇娥和竇娥維護自身尊嚴的矛盾,一是蔡婆的軟弱默許和竇娥對她的諷刺批評的矛盾。張驢兒本想毒死蔡婆卻識毒其父,推進矛盾發我,導入竇娥與官府的矛盾衝突。而官府的黑暗,則是造成竇娥悲劇的根本原因。
第三折是悲劇的高潮。竇娥被判斬首,押上刑場。她一腔冤屈化為怒火,指天罵地,強烈地控訴那個黑暗的社會。臨刑她發下三樁誓願:第一,將一丈二尺白練掛在旗槍上,刀過頭落,一腔血沒有半點灑在地上,全都飛濺在白練上。第二,當時正是三伏天,死後要天降三尺瑞雪遮掩屍首。第三,死後使山陽縣大旱三年。她要用這三個誓言證明她的冤屈。由此,戲劇衝突發生了質的變化:由竇娥與具體的官府和官吏的矛盾,質變為與整個黑暗社會和黑暗制度的矛盾。 「三樁誓願」表現了竇娥不屈的反抗精神。
第四折是竇娥死後三年,竇天章做了廉訪使,隨處審囚刷卷,檢查貪官污吏。竇娥的冤魂向父親訴說了事情的經過和自己的冤屈。竇天章為竇娥平反,張驢兒、賽盧醫、貪官桃杌都受了懲罰。
《竇娥冤》對當時社會的揭露是廣泛而深刻的。除了高利貸盤剝、惡霸橫行、官府黑暗等元代社會突出的問題外,讀書人的貧窮、封建道德觀念的毒害等,也是造成竇娥悲劇的社會原因。
我是@穆瓣草籽,教育領域創作者,歡迎關注我,一起探討教育問題,分享最新教育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