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曉敏
海頓是維也納樂派的音樂巨星,與莫札特,貝多芬同為古典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海頓在世時即得到殊榮,被認為是他所處的時代的偉大作曲家,這一殊榮也給他帶來麻煩:他去世後,人們認為這位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作曲家的大腦構造定然與眾不同,於是有人偷偷潛入維也納洪茨圖姆公墓把其頭顱取走,加以研究。 1820年當人們把海頓的骨骸從洪茨圖姆公墓移向奧地利布根蘭德州鐵城的教堂陵墓時才發現頭顱早已不翼而飛,去向不明。直到1895年,也就是海頓去世八十六年之後,這個頭顱才被入交給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並在那裡存放到1953年。隔年,人們把他的頭顱與遺骸連在一起。這種頭顱旅行可謂漫長。
海頓之所以成為偉大的作曲家,其實不在於頭腦的構造與眾不同,倒是由於他童年和青午時期的貧窮。海頓晚年時有人間他,在他的一生中有哪些使青年們引以為鑑的教訓,他回答道:「年輕入可以效仿我的做法.那就是窮則思變.我現在成為這樣的人就是貧窮的結果。只因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八歲時進入維也納聖·埃蒂安大教堂兒童唱詩班,並在那裡受到一些音樂教育,十七歲時因變嗓而不得不離開兒童唱詩班,先是遊蕩街頭,到大街上或小旅館拉拉小提琴混飯,後來又為一個叫波爾波拉的音樂家當了一段時間的僕人。在這過程,海頓刻苦學習音樂,並展現出色的音樂才能,引起維也納貴族音樂愛好者的注意。二十九歲時,海頓進入安東尼·埃斯特哈齊家族的王府樂隊,並在那裡工作了近三十年。
埃斯特哈齊家族是個極為富有的王公家族,其宮殿是當時歐洲最富麗堂皇的宮殿之一,這裡經常舉行藝術節,很需要音樂人才,海頓因此受到賞識。這段期間,海頓為應付眼前的需要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當時,音樂家不過是貴族的有某種特殊技能的僕人,按親王與海頓所籤的合同規定,海頓不得-過分親呢,不得在吃飯,飲酒和談話中表現粗俗。 .也要求-當召集樂隊前來演出時,約瑟夫·海頓應注意他和樂隊中所有成員均應服從下達的指示,並要穿白色長統襪,白色亞麻襯衫,搽粉,梳辮子或載假髮。在王府中,王子的意願是至高無上的,海頓必須極盡所能,按主人的所需來創造。這種境況若對其他人如貝多芬,就會難以忍受,但海頓達觀而易於滿足,利用王府的工作條件寫出許多優秀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在維也納受到好評,還遠播國外。 1790年,倫敦邀請海頓訪問英國,並為他提供相當優厚的條件。海頓訪英時大受歡迎,回國後不久再度訪問倫敦,同樣受到熱烈歡迎。在這兩次旅行中,海頓不僅向英國人顯示了他的偉大的藝術,而且因“牆內開花牆外紅”效應,維也納由此確認海頓的世界性地位。海頓經過奮鬥,終於成為偉大的作曲家,晚年功成業就,受到貝多芬等維也納所有年輕音樂家的尊敬。
海頓的音樂創作涉及各種體裁,但他最大的功績在於交響樂方面。交響樂出現於文藝復興時期,它先是在義大利歌劇內部得到發展的,到十八世紀中葉才產生了完全獨立的交響樂,但形式還不完善,交響樂這一形式是以海頓為代表而完成的。海頓一生寫過大量的交響樂作品,他的作品全集中就收入一百零四首交響曲,而實際上為數更多。海頓成熟時期的交響曲有著大量的公眾認為是後來的作曲家才採用的技巧,如切分音,突然的強奏和重音,強與弱的戲劇性對比,大膽的轉調,以及讓每一樂器組和單獨樂器演奏規定部分的富有想像力的色彩組合,這些都深刻地啟發了後來的交響樂音樂家。正因如此,海頓被後人譽為「交響樂之父」。
歷史上還流傳著兩首有關海頓的交響曲的故事。據說,海頓1772年帶樂隊隨埃斯特哈齊親王去夏宮避暑,樂隊隊員因必須忍受與親人分離的痛苦而牢騷滿腹,他們渴望早些回去與家人團聚但又不被允許,於是海頓創作了一首《告別交響曲》,交響曲的第一樂章所用樂器眾多,以後次第減少。依樂譜規定,隊員奏完自己的聲部即可吹熄譜架上的蠟燭悄悄退場,因此演奏到最後,只剩一個小提琴獨自拉奏著寂寞的旋律而閉幕。王子由這首交響曲領會了海頓的意思,於是讓樂團隊員放假回家了。另一個故事說,海頓指揮演奏時,故作風雅的貴族常常在樂曲進行中打嗑睡,海頓為此而創作了《驚愕交響樂》,樂曲先在柔和的聲調中進行。正當貴族們酣睡時突然奏出最強音。頓時把睡夢中的貴族嚇醒。這兩個故事已查無實據,但事出有因,因為它符合海頓幽默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