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翃,字君平,南陽人,天寶十三載中進士,大歷十才子之一。 出生於中唐時期的韓翃,並非盛唐時期才名卓著的詩人,在唐朝的一些文學史著中,對於這位詩人的生平事蹟也僅有隻言片語,關於他的文獻資料更是少的可憐。後人之所以會記得韓翃,是因為「春城無處不飛花」這句流傳千古的絕句,是因為他和柳氏悲歡離合的愛情故事,更是因為唐朝皇帝「禦筆點官」的傳世佳話。 韓翃富有傳奇色彩的生平故事,掩蓋了其詩歌成就,當再次研究這位詩人之時,世人需要給他一個更客觀的評價。
少年時期,春風得意
一直以來,由於韓翃史料的缺乏,後人對於這位詩人的研究極為簡略。然而他確實是中唐前期不得不提的一位重要詩人,既然能夠享有「大歷十才子」的盛名,不如這次就拋磚引玉,記住韓翃的生平事蹟,對於他的傳奇人生和詩歌成就再來一探究竟。史書中關於韓翃的生卒年並無詳細記載,只知他的少年時代經歷過開元盛世的繁華,曾經的那座盛世大國的繁榮昌盛,在韓翃的身上留下了印記。
據《本事詩》記載,韓翃年少成名,可惜家中貧寒,好在當時四海昇平,天下安寧,韓翃便藉著自己的“名氣”,於天寶年間,遊於長安城中。 他曾在長安城,度過了自己年少輕狂的一段歲月。韓翃性頗落拓,結交了不少風流倜儻,行俠仗義的俠客,還是翩翩少年的他,曾經在青樓買醉,曾經仗劍天涯。這種遊俠經歷,在大歷十才子中,是韓翃的獨一份。畢竟在那個「學而仕則優」的年代裡,封侯拜相、衣錦還鄉,才是文人的終極夢想。
告別了年少輕狂的韓翃,「詩名」逐漸響徹長安城,他的才華甚至被皇帝所聽聞,天子召見韓翃,他就這樣入選翰林院,成為了皇帝身邊的翰林待詔,開啟了遊走與社會名流之間,努力實現政治抱負的生活。 以為要去皇帝身邊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然而事實卻與之相反。韓翃所在的這個官位,只是一個無法參與政治的虛職。韓翃是個不甘於寂寞,想有所作為的文人。既然翰林院非他所想,韓翃便打算前往河北遊學求師。
根據史料推測而知,韓翃在河北並沒有停留很長的時間沒便又返回了京城,再回長安,韓翃可謂是事業愛情雙豐收。根據史料記載,韓翃詩名在外,贏得了一位名叫李生的富豪的青睞,他得知韓翃回京,便邀請韓翃前往自己的家中參加宴席。 此次宴席上,李生讓她的姬妾柳氏唱歌跳舞以助興,並讓柳氏坐在韓翃身側,李生髮覺這兩人郎情妾意,待到宴席結束之後,便將柳氏贈予韓翃。他不但有了這段突如其來的姻緣,隔年韓翃又中進士,可謂是雙喜臨門。
中年時期,顛沛流離失所
然而韓翃的洞房花燭、金榜題名之喜事,發生在天寶13年。韓翃本來還抱持著治國平天下的偉大理想,打算為家國盡一己之力時,歷史卻悄悄改寫。天寶14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王朝的命運發生了巨大轉折,韓翃的人生階段也從青年步入中年,他的偉大志向,也在鐵蹄烽火中瞬間倒塌。此時的韓翃,見過了山河破碎,看見了滿目瘡痍,親身經歷了百姓所遭受的深重苦難。 雖是一介文人的他卻懷著一副俠義心腸,希望能夠像眾將士一樣破敵殺賊,立下赫赫戰功。在滿腔豪情,就寫在了這首《寄哥舒僕射》中。
這首詩寫於天寶15年正月,詩名中的「哥舒僕射」乃是唐朝派出鎮守潼關的大將哥舒翰,在這位將軍的身上,寄託著江山社稷的安危,寄託天下百姓的生死,當時眾多詩人對於哥舒翰寄予厚望,紛紛慕名投詩,韓翃也是其中之一。 他在這首詩中,既表達了對將軍的仰慕和崇拜,也表達了自己願意戰場殺敵之意。令人心生遺憾的是,由於唐朝統治集團的昏庸,哥舒翰被判軍所俘,詩人的一腔壯志也只能化為落花流水。
此後,由於長時間的戰亂,與韓翃有關的記載更是少之又少。只知在長安城失守以後,詩人在這場戰亂中與自己的愛妾柳氏分離,他在戰亂中流於都下,直到永泰元年,他才隨淄青節度侯希逸使返回京城。 回到京城的家中,柳氏早已不見蹤影,他四處尋訪才知,原來當年叛軍攻入京城,皇帝借助外祖軍隊的幫忙才平定了叛亂,被留在長安城中的柳氏,被一個名叫沙吒利的外族將領霸佔。
得知此事以後,韓翃知道對外族將領由於屢立功績,在京城的權力頗大。可是韓翃並沒有放下柳氏,他與和朋友喝酒的時候都悵然若失,這樣身邊的人都感到奇怪,平日里總是談笑風生的韓先生,為何如今卻神色慘然。無奈之下,韓翃只能對友人講述了實情。他身邊的一名小將,被韓翃打抱不平,便趁著沙吒利出門之時去他的家中替韓翃將柳氏搶了回來。
韓翃自知友人闖下大禍,並將此事告知了侯希逸。他到皇上面前求情,最後皇上下旨,柳氏仍然歸韓翃所有,賞賜給了沙吒利兩千匹絲絹,此事才得以平息,韓翃也終於和愛妾得以團聚。 韓翃與柳氏團圓以後,寫下了《章台柳》這首詩,來紀念這段經歷了悲歡離合的愛情。
章台柳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縱使長條似舊垂,也應攀折他人手。晚年時期,苦盡甘來
歷經戰亂的韓翃,終於迎來了苦盡甘來的晚年時期。此後十年,他定居京城,時常遊山玩水,與朋友流連忘返,寫了許多交遊詩。這一階段,由於京城大亂已平,歷經滄桑的韓翃也不再刻意地去追求功名利祿,他的詩名遠揚,從而被傾慕韓翃的田神功招入幕府。田神功去世以後,他的弟弟田神玉然後又帶著將領犯上作亂,韓翃只能數易其主,經歷過這些的韓翃,越發的苦悶和孤獨無憂,詩詞作品皆是虛詞,絲毫不見任何情感。
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直到唐德宗建中元年,韓翃藉著一首《寒食》被皇帝欽點為駕部郎中,他終於帶上了詩人的桂冠,也終於在原本暗淡無光晚年抽中了一份驚喜。韓翃最終官至中書舍人,皇帝「禦筆點官」的佳話也流傳至今,此後再無關於韓翃的記載,筆者推測他可能於元貞前後去世。這位歷經坎坷的才子,至今在詩壇上留有美譽,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綻放光芒。
(感謝閱讀,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怕熱>
參考資料:
《韓翃詩歌研究》
《韓翃生平考述》
《詩人韓翃的傳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