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太平天國天王,清末農民起義領袖,族名仁坤,曾用名火秀,後來為了避上帝名諱而改為秀全,廣東花縣(今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福源水村人,客家人。
道光年間,撰寫《原道救世歌》等作品。鹹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領導發動金田起義,就任天王,定國號太平天國。鹹豐三年(1853年),定都江寧(今南京),改稱天京。建都之後,洪秀全分兵佔領長江各省,派兵北伐、西徵,並摧毀江南、江北大營。鹹豐六年(1856年),洪秀全誅楊秀清、韋昌輝,史稱“天京事變”,隨後,他迅速啟用陳玉成、李秀成等新將領;並以洪仁玕為軍師,推行新政。同治三年(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天京病逝,享年51歲。其逝世後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失敗。
在政治上,洪秀全完善職官制度,修建王府,確立五軍主將;在經濟上,頒布《天朝田畝制度》,力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製;在文化上,他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四書五經」 ;在宗教上,他維護拜上帝教的獨立性,抵制列強的宗教滲透;在主權原則上,對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一概不予承認,並積極抗擊帝國主義侵略。
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了大半個中國,歷時十四年,給中外反動勢力沉重的打擊,在中國近代歷史上留下深遠的影響 。洪秀全為太平天國運動做出了巨大貢獻,乃至孫中山也自詡「洪秀全第二」 。但洪秀全奉行的盲目排外政策和不切實際的綱領以及他後期腐化的生活作風等,都具有負面影響。
人物評價:
孫中山:①洪秀全未成而敗,清人貶之為寇,而我們四人(指孫中山、陳少白、尤列、楊鶴齡)的志向正如洪秀全一樣,那麼,我們四人倒成了清廷的「四大寇」了。 ②朱元璋、洪秀全各起自布衣,提三尺劍,驅逐異胡,即位於南京。朱明不數年,奄有漢家故土,傳世數百,而皇祀弗衰;洪朝不十馀年,及身而亡。無識者特唱種種謬說,是朱非洪,是蓋以成功論豪傑也 。 (《太平天國戰史》)
蔣中正:往者,洪楊諸先民,崛起東南,以抗滿清,雖志業未究而劇爾敗亡,而其民族思想之發皇,轟轟烈烈,在歷史上足以留一重大紀念焉。
章太炎:地獄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滿人逃往熱河邊,曾國藩來做漢姦。洪家殺盡漢家亡,依舊猢猻做帝王。 (《逐滿歌》)
毛澤東:洪秀全等人代表了在中國共產黨出世之前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人物爭議:
死因爭議
1.致病而死
同治三年(1864年)3月,天京合圍後,城內糧食不足,洪秀全帶頭吃「甜露」(草團)充飢,因而致病。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七日(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於天京,清軍在城陷後將他的遺體毀掉 。
2.服毒而死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的主要將領,洪秀全去世時,他在天京主持天京保衛戰,對天王府的情況當有較確切的了解。曾國藩刊刻的《李秀成自述》中,言及洪秀全之死:「天王(洪秀全)斯時焦急,日日煩躁,即以四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其後半部中說:「天王之自殺,更令全局混亂。服毒而死。
根據上述資料,多數史家認為洪秀全系「服毒自殺」。郭廷以說洪秀全之死,「以服毒說為近真」;簡又文在《太平天國全史》中指出,洪秀全自殺是「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根據《李秀成自述》內容,認為洪秀全同「事實」;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根據《李秀成自述》內容,認為洪秀全「四月十九日(天曆,即1864年6月1日)服毒逝世」。但當時的學者對洪秀全自殺說,已有一定程度的懷疑 。
功過爭議
新中國建國後的一段時間裡,學術界對洪秀全的評價基本上是肯定與褒揚。 1964年,戚本禹挑起了一場批判李秀成的論爭,使得以影射史學為特徵的極「左」思潮在中國大地上氾濫。在隨後的「文化大革命」中,稱頌太平天國,頌揚洪秀全的做法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太平天國農民運動被說成是新民主革命,洪秀全被稱之為革命領袖,甚至以洪秀全劃線,以此區分太平天國歷史人物的功過。一時間,洪秀全被稱為「千古完人」。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對太平天國的研究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開始變得偏頗,否定太平天國的觀點甚囂塵上。認為太平天國宗教是邪教的說法在立論上存在著極為明顯的破綻。不能因為洪秀全的一些失誤就否定太平天國所有的人,對於太平天國進行籠統的否定並非客觀的研究、而是隨意裁剪拼湊史料。對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事件,應分別評論。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