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1942.01.08-2018.03.14),這個名字我們再熟悉不過了。作為20世紀享有國際盛譽的偉人之一,其著作《時間簡史》,是許多熱衷於科學的小夥伴的必備讀物。
很多人都好奇,霍金被禁錮在輪椅上這麼多年,甚至連一句完整的話都無法說出口,他是如何提出這些理論的呢?
少年霍金:人送綽號「愛因斯坦」
十幾歲時,霍金的成績從未居於班上的前列,作業不整潔,老師對他的書寫感到絕望。但有趣的是,大家給他取的綽號居然是「愛因斯坦」。
霍金的父親弗蘭克是熱帶病專家,動不動就出差,工作對他而言就像吸氧一樣,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二戰爆發前,他就常駐東非研究地方病。
母親伊莎貝爾是研究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so……他們家最愛的團體活動就是看書,看書and看書……連吃飯都在看書,偶爾遇上精彩的內容,就交流幾句心得。
不過,誰都不知道他們在說什麼……因為都是關於宇宙、哲學、世界的問題……
儘管霍金認為物理是枯燥的學科,化學則有趣得多。 “但是物理學和天文學給了我們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和我們為何在此的希望。”
霍金早年在牛津和劍橋大學進修,17歲開始攻讀自然科學,並且在極短的時間內拿下了一等榮譽學位。
後來,他開始研究宇宙學。光花了20年的時間,就走完了別人可能需要40年才走完的路。
21歲發病,醫生說最多再活2年
21歲時,霍金罹患了一種叫做「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的疾病,俗稱的「漸凍人」。他的行動越來越遲緩,身體也開始出現癱瘓的症狀。
在牛津的最後一年,他已經連路都走不穩,經常摔跤。到劍橋之後,他的健康狀況持續惡化,演講開始變得含糊不清。
在外人看來,霍金的一生可能就這樣了。他的主治醫生也認為,他連兩年都沒辦法撐過。
還好他的病情並沒有繼續惡化,熬過了醫生所斷言的兩年期限。但好景不長,到了60年代末期,他的身體又開始惡化。到最後,已經沒辦法繼續為學生上課,甚至連寫字的能力都逐漸失去。
但是,他沒有向命運低頭。既然上帝不讓我行動,那我就把我的大腦開發到極限!
他開始每天保持思維高速運轉,思考如何不用說話寫字,就能完成各種定理的推演和對宇宙的研究。
終於,他發明了一種替代視覺性思考的方法,就是在腦內形成各種不同的心智圖案和心智方程式。光憑思考,他就能推算出許多物理問題的答案。
霍金的黑科技輪椅
霍金成功的背後,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臣-輪椅。
1985年,霍金在訪問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旅途中患上嚴重的肺炎,醫生實施了氣管切開手術,他從此永遠失去了發聲的能力。
重新說話,不只是霍金自己的願望,也是學術界迫切的需求。為了讓霍金“開口說話”,科學家們費盡心思。
物理學家馬丁•金找到了美國加州 Words+公司的CEO,為霍金設計一套輔助軟體幫助其發聲。 Words+公司的工程師們在霍金的輪椅上安裝了AppleII電腦以及一個顯示器。
這套系統的原理很簡單:遊標會一行行掃過螢幕上的字母表,霍金只需在遊標經過想要的字母時給電腦一個確認指令即可。
但是單單依靠文字交流還是不夠,為了讓霍金真正“說話”,他的家人朋友們又找到了一家開發語音合成器的公司。
該公司改造了一台CallText 5010設備,用當時最好的文字轉換語音處理器,並在1988年贈予霍金。這樣,霍金在輸入文字後,就能大聲「說」出來了。
正是由於有了這些高科技,癱瘓輪椅幾十年,身不能動、口不能言的霍金依然能與我們分享他對宇宙的深刻洞見。而這些曾經帶給霍金奇蹟的黑科技,終將會造福更多的漸凍人。
2007年4月,霍金教授在佛羅裡達州大西洋24,000英尺高空的飛機上體驗零重力,他一直夢想著能飛到宇宙中去。
2018年3月14日,在愛因斯坦生日的這一天,霍金走了。但是他所留下的智慧是人類永遠的財富。他的最後一則微博,停留在了與王俊凱的互動,並希望中國新一代年輕人能夠永遠保持追求科技的好奇心。
這位學術的巨人,生活的勇者,終於擺脫肉體凡胎,可以在宇宙星際自由翱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