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聖是誰(李祥霆:「詩聖」是杜甫,「琴聖」當屬薛易珍)

2024-07-19李祥霆

李祥霆悠久的古琴文化浸潤在日常生活中,只是我們或許沒有特別在意。例如,我們形容一種聲音好聽,說“繞樑三日”,而“繞梁”最早的實物,是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的那張“繞梁琴”;我們形容與自己心靈相通的至交好友為“知音”,而“知音”的來源就是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中國人最無奈的是“對牛彈琴”,糟蹋美好事物叫“煮鶴焚琴”,續娶第二位夫人叫「續弦」…

作為第七屆北京孔廟國子監國學文化節的主會場活動之一,第二屆北京古琴文化展不久前在北京孔廟和國子監博物館舉行。展覽期間,79歲的古琴演奏家、教育家李祥霆帶來一場題為「中國古琴文化之《琴訣》與琴聖思想」的講座。

古琴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代表,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古琴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中國的古琴文化,在《尚書》《禮記》《樂記》中都有大量記載。

古琴的功能不止於音樂層面:它有治國安邦的社會功能,例如《尚書》中有「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而天下治」;它也與家庭密切相關,例如《詩經》中有「我有嘉賓,鼓瑟鼓琴」「妻子好合,如鼓琴瑟。」而據說孔子在講學時,能把305篇《詩經》「皆弦歌之”,可見古琴還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

古琴最早的琴譜是“文字譜”,可追溯到《樂經》,可惜秦始皇焚書而失傳。唐人曹柔創造了減字譜,為後人留下了極為豐富的古琴琴曲遺產。根據2018年4月數據,現存能看到的琴譜有4226首,數量仍在增加中。

古琴在古代只名為“琴”,新文化運動期間,為了與西方傳來的樂器區別,才在“琴”字前加了個“古”。琴一直是雅文化的代表,所謂君子之樂。說起唐詩,有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說到琴,有沒有那麼重要的人物呢?李祥霆覺得,唐代的薛易簡夠得上「琴聖」這個地位。

薛易簡是唐天寶年間的一位皇家琴師,官至翰林待詔。他9歲學琴,彈過300多首經典琴曲。更重要的是,薛易簡著有《琴訣》一卷,對古琴藝術提出了美學思想的理論總結。 「西方直到18世紀後期才出現音樂美學的概念,19世紀後期才建立學術體系,而薛易簡的《琴訣》在1000多年前就建立了真正的美學理論。」李祥霆說。

《琴訣》開頭寫道:「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

李祥霆說,好的曲子加上好的演奏,可以看到一個社會的精神狀態。 「『可以攝心魂',《離騷》講述的是那個時代的社會正義,琴就有這樣的表現能力,不只是簡單的好聽,還可以感動人的思想和靈魂;'可以辨喜怒',《酒狂》就比『喜』還厲害……各種情感和功能,都能找到相應的古琴曲。

在講座現場,李祥霆彈奏了《關山月》《酒狂》《流水》等古琴曲,演繹了什麼叫「餘音繞梁」。有人問李祥霆,你是哪一派?他想了很久,說自己是「三峰派」:泰山像查阜西,黃山像吳景略,華山像管平湖。 「泰山莊嚴,黃山俊美,華山險峻。我的古琴藝術的基礎是查阜西先生的藝術,主體是吳景略先生的藝術,還充分吸收了管平湖先生的經典代表作品《廣陵散》《離騷》《流水》《欸乃》《獲麟操》等。

因為是公開講座,李祥霆也回答了一些非專業觀眾的問題。問:學古琴需要童子功嗎?答:如果不是想從事古琴專業就不需要童功,喜歡就能學會,但需要認識簡譜。 Q:初學者跟著線上影片學習合適嗎?答:這是一種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不能一概而論,一個不錯的檢驗方法是,你把自己彈琴錄下來,和網上好的演奏去對比。 Q:曲彈了很多遍,為什麼不看譜就不會彈了?李祥霆的回答幽默直接:那就是練得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