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作《秋晚的江上》,作者劉大白:
歸巢的鳥兒,
儘管是倦了,
還馱著斜陽回去。
雙翅一翻,
把斜陽掉在江上;
頭白的蘆葦,
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
這是一首好詩。有色彩,有張力。有繼承,有創新。
繼承的是中國傳統藝術手法,就像中國畫的水墨山水,有意境之美。不同於水墨山水的黑白線條簡單勾勒,他添加了顏色,是有質感和立體感、透視感的意象,卻沒有西方油畫的濃重油膩感。
選入語文教材,不應該配圖,讓學生自己去想像才對。能想像出畫面,就「理解」了。
之所以不理解,是因為語文教育存在的固有思維模式在作怪,總是試圖去尋找其中的“中心思想”,有什麼寓意、哲理,讚美了什麼,批評了什麼。
當然,任何文學作品都會或多或少融入作者自己的情緒。如果非要深挖作品的“中心思想”,需要返回那個時代,去了解作者本人的思想與經歷。了解了作者創作背後的心路歷程 ,結合詩歌本身,也就大概能總結出作者想表達什麼了。
劉大白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一,也是新詩運動的重要詩人,原名金慶棪,浙江紹興人,前清舉人出身。 1913年在日本認識了沈玄廬(第一批黨員之一),加入“同盟會”,1915年公開發表反對賣國的二十一條條約,被日本警察監視,轉赴南洋。 1916年袁世凱稱帝失敗,劉大白得以回國,受聘為《杭州報》主筆。
五四運動爆發後,他積極營救學生,發表《我的學潮觀》,全面闡述五四運動的意義。
1920年他在《浙潮第一聲》的序言中寫道:「我以為為了一種主義,和黑暗勢力奮鬥,如果當黑暗勢力很強的時候,免不了要受挫折,這些受的挫折,叫做犧牲,不叫失敗。
1921年劉大白參與領導了“衙前農民運動”,1922年農民運動遭到了軍閥政府的血腥鎮壓。
這首詩創作於1923年,新文化運動結束,京漢鐵路工人罷工掀起了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
那麼我們能否這樣理解:
「歸巢的鳥兒,/儘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革命者雖然疲倦,還是需要馱著象徵光明的太陽飛行。
「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革命即便遇到了短暫的失敗,但是真理的光芒不會被遮蓋,象徵舊事物的蘆葦,也能感受到革命的力量。
我們能從詩篇中感受到作者的“倦意”,有些負面傾向,卻沒有放棄理想。
當然,對於這樣意象派的新詩,任何解釋都難免牽強附會。這是一副畫,不要去琢磨“畫外面”,只去欣賞畫面之美,欣賞語言的藝術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