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裡面把所有皇帝都貶了一遍,無論秦皇漢武,還是唐宗宋祖,還是開疆拓土的成吉思汗,毛主席他老人家唯獨對一個封建皇帝讚賞有加,那就是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
從秦朝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起,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統帝溥儀,在中國的封建社會歷史裡,前前後後一共出現了400多位皇帝。在這些皇帝裡,有英明神武的,有平庸無能的,更有昏庸敗國的。要說毛病,那個皇帝或多或少的都有,比如秦始皇暴政、唐太宗李世民殺兄、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
但在這麼多的皇帝裡,卻有一個皇帝愣是找不到一點毛病,他是一生不僅一路開掛,而且仁義,被稱作面子皇帝,他就是漢光武帝劉秀。
那麼,這個劉秀是何許人也?
小編先簡單介紹一下他:
劉秀(西元前5年—西元57年),字文叔,南陽郡蔡陽郡(今湖北省棗陽市)人。東漢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後裔。劉秀出生於陳留郡濟陽縣(今河南省開封市蘭考縣東北)。適逢王莽篡立新朝,倒行逆施,天下大亂,隨兄劉縯起兵於南陽,號稱“舂陵軍”,在昆陽之戰中大敗王莽軍隊。更始帝繼位後,命劉秀持節治理河北地區,授大司馬,封為蕭王。更始三年(25年),劉秀公開與更始帝決裂,即位於河北鄗縣南千秋亭 ,光復漢室,定都於洛陽。經過十二年的東漢統一戰爭,陸續消滅河北、關東、隴右、西蜀等地的割據勢力,結束農民戰爭、軍閥混戰與地方割據的局面。建武十九年,劉秀尊漢宣帝、漢元帝為祖父、父親,另為親生父親南頓君劉欽立皇考廟 。平定動亂之後,劉秀勵精圖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國,改革官制,加強尚書台權力,整飭吏治,精簡結構,優待功臣;經濟上,休養生息,實施度田,發展經濟;文化上,大興儒學、推崇氣節,史稱「光武中興」。劉秀於中元二年(57年)二月戊戌逝世,享年六十二歲,諡號光武,廟號世祖,葬於原陵。
那麼位面之子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其實就是在說這個人的運氣太好了,主角在光環加身,整個世界好像都在眷顧他。就和現如今許多小說裡的主角一樣,一輩子順遂無難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想要什麼就老天爺就送上門來了。
當然,劉秀的幸運人生雖然不能和某些爽文小說的主角相比,但是相較於中華五千年歷史中其他帝皇而言,真的是幸運不過了。
人生過的太順遂,不論險境下都能活下來,而且還能扭轉局勢
劉秀是漢高祖劉邦的九世孫,身為東漢的開國皇帝,他的一生論傳奇性不如他的老祖宗,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甚至讓人感覺平平無奇。劉邦一生,曾多次經歷生死危難,如鴻門之宴、彭城之敗等等,可劉秀一生,還真沒有遇過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危難之事。
劉秀的童年其實也算得上是淒苦,在元始三年,年僅九歲的劉秀便失去了父親成為了孤兒,和他的兩個哥哥、劉仲一起被叔父劉良所收養。但好像這有且僅是劉秀這一生,唯一一件算是十分不幸的事了。
本是「胸無大志」之人,卻於絕境中逆勢崛起,稀里糊塗的當了皇帝
劉秀和他的開國老祖宗不一樣,為人處世和劉邦截然相反,十分勤於農事,反倒是他的哥哥和劉邦極為相似,好俠養士,到處交友,因此還常被哥哥劉縯以此取笑劉秀像劉邦沒出息的兄弟劉喜。這裡可以看出劉秀和他的祖宗劉邦不一樣,是個典型的貪圖安逸穩定的人,說難聽點就是胸無大志。
但也可能正是這種和劉邦截然相反的處世方式,使得劉秀和他的兄長劉縯雖然同樣踏上了帝王的成長之路,但命運卻極為不同。照道理來說,他的哥哥無論從哪裡看,麾下的實力,還是長幼順序,亦或者和祖宗的相似之處,都比他更適合做皇帝。
但事實上,最後的結局卻是兄長劉縯中途墜落身死,而胸無大志的劉秀反而成為東漢王朝的開創者。王莽新朝剛被覆滅的時候,因為功高震主,劉縯被更始帝劉玄世恨,擺下翻版的鴻門宴將其誘殺。但劉秀卻因為一直以來的「胸無大志」形象而被劉玄放過,劉玄更是為了安撫軍心也將其封為武信侯了。但劉玄其實並沒有對劉秀放下心,不過是另外安排派劉秀到河北去收編軍隊這個九死一生的任務。
當時的河北是極為動亂之地,叛軍迭起,不僅有赤眉軍在山東發展迅速、聲勢日益壯大,還有「河北三王」、銅馬、尤來、隗囂、公孫述等等割據勢力,都未曾歸納更始政權。
所有人都認為劉秀到此地去必然是九死一生甚至十死無生。但是誰都沒想到,劉秀到河北之後不僅沒死,反而像是猶如神助一樣,不僅大批的英雄豪傑主動來投,原本寥寥無幾的部隊也像是滾雪球一樣壯大,簡直就是「王霸之氣側漏”,眾人紛紛折腰的感覺。就這樣劉秀很快擊敗了河北三王,並且還得到真定王劉楊的看重,迎娶郭聖通,輕而易舉將河北收入囊中。
這之後劉秀更是順利登基稱帝,打敗劉玄的更始政權,再次統一中國,成功的開創了東漢王朝,為漢王朝再次續命200年。
騎著「神牛」打仗,任何逆境都能取勝
話說劉秀和他的哥哥在起兵之初,裝備極差,兵少將寡。甚至於身為部隊的領袖之一,劉秀在戰場上的坐騎竟然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一頭耕牛。我們暫且不說這樣的部隊是如何取勝的,單單說一位騎著牛打仗的將領,我就很難想像他是如何存活下來的,畢竟這不是封神榜,而是真真正正的歷史與戰爭,在你來我往的冷兵器拼殺中,耕牛怎麼也算不上一頭「神獸」坐騎。
當然,這也算是一段歷史上的傳奇,在許多的後世演義中,劉秀因此總被稱為「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劉秀這輩子打仗,好像在什麼環境下都能取勝,這並不是說他的實力有多強,而是每次都好像是老天爺幫忙,贏的莫名其妙,畢竟還要「騎牛」打仗的部隊,又不是真的神牛,正常情況下怎麼贏。
例如昆陽之戰,王莽新朝大軍號稱百萬之眾,大軍的統帥者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強大,甚至揚言:「百萬之師,所過當滅,今屠此城,而進,前歌后舞,顧不快耶! 」就是說這次討伐劉秀等人,勢必和吃飯喝水一樣簡單,輕鬆愉快不已。但誰都沒想到,這所謂的百萬大軍,最後竟然被一萬多人打敗了。
昆陽之戰時,劉秀軍隊只有九千人。但就是在這樣懸殊的兵力比例下,劉秀卻敢於率13名騎兵乘夜出城,赴定陵縣、郾縣調集援兵。但縱然如此,最後徵集到的軍隊也只有步兵、騎兵一萬七千人。
可就是這一萬七千人再正面交鋒中,莫名其妙的贏了新朝的百萬大軍。據說大戰時突然大風飛瓦,暴雨如注,暴漲,王莽軍萬餘人涉水被淹死,滍水為之不流。 也因這突然的天象,使得王莽軍大亂,紛紛奪路逃命,互相踐踏,積屍遍野。反倒是劉秀大軍勢如破竹,直接就這樣攻破了新朝大軍。
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好事自己就送上門了。
劉秀是個極為謹慎的人。就拿起義這件事來說,他不願意做出頭鳥,直到天下起義軍風起雲湧確定已經大亂之後,才跟風才起了兵。
其實照道道理來說,雖然說的槍打出頭鳥,但是越早起兵肯定是越佔先機的,所以後面起兵的人一般都不大有可能奪取天下了。
但就是這樣,他卻後來居上成了東漢王朝的開創者,不得不說實在讓人難以置信。不過參考劉秀這一生強到逆天的運氣,倒是也可以理解,畢竟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想什麼來什麼,怎麼可能不成功。
當時更始帝本因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殺之,可是看見劉秀卻十分謙恭,反而封劉秀為武信侯。更是促使劉秀回到宛城後不久,在宛城迎娶了他事業上的賢內助,新豪門千金——陰麗華。這是真正意義上的人財雙收了,以至於劉秀在之後的河北之行,再也不缺軍費了。
而劉秀在河北之所以能夠這麼成功,其實還得感謝赤眉軍與綠林軍。當時的劉秀雖然在河北穩定了下來,但是實力卻不太強大,只能勉強和赤眉軍與綠林軍三足鼎立。可是莫名其妙的,本來相安無事、軍事力量雄厚的赤眉軍與綠林軍卻發生奇怪的火併,劉秀就這樣撿了漁翁之利,吞併了雙方的幾十萬大軍,自此實力雄厚的一塌糊塗。所以之後的平定關東,收復隴西,攻略川蜀,才能如此的順利。
從敵人的強大,看劉秀的運氣到底有多逆天。
首先劉秀的第一個敵人,就是號稱穿越者的王莽。很多人說王莽是昏君,這裡昏不昏君的我們不去爭論,單說王莽的實力之強。
在西漢末年王莽篡位之前,王氏家族早已經壟斷了西漢大權數十年,累積了難以想像的資本。也正是憑藉著多年的積累,王莽有足夠的實力篡位。而且王莽建立新朝。他有許多改革措施和發明涉及至今留下無數詭異神秘的傳說,所以很多人都相信他是穿越者。
就是這樣一個人,擁有自身超越時代的智慧與見識,加上家族無可比擬的財富實力。要戰勝這樣一個人談何容易?
第二就是想要登基為帝的更始帝,他不只是漢室正統,更是一早便統領起義大軍。從哪裡看,劉秀都很難比起劉玄。
但就是這樣一個擁有著眾多比他更優秀對手的情況下,劉秀依然有驚無險的將王莽、河北三王、赤眉綠林以及更始帝等人一個個拍得粉碎。
這才使得劉秀被人們稱之為位面之子,雖然他的成功除了運氣爆棚的原因以外,其心智、能力依然不可忽視,但是終究還是運氣逆天,令人驚艷。
根據史料記載,劉秀生前曾對負責修建陵園的大臣竇融說過這樣一段話,他的陵園要「所製地不過二、三公頃,無為山陵,陝池才令流水而已」。意思是說現在建陵佔地不要越過二、三公頃,不要起山陵,只要能讓雨水排出就行了。這完全符合了原陵的規模和位置,」不以山為陵,陝池以裁水」其實是劉秀本人的真實意願。這位東漢開國皇帝一生喜歡險中求勝,特立獨行,不按常理出牌。昆陽之戰,劉秀以不足2萬兵力大敗王莽42萬大軍,成為歷史上以少勝多的典型軍事案例。
臨終前劉秀下旨強調:我在世時無益於天下平民百姓,喪葬時應像文帝那樣陪葬以瓦器,不要用金、銀、銅、錫等貴重物品,要因山為陵,不起墳堆,各地刺吏及其他官吏要忠於職守,不要來京奔喪,也不要遞送弔唁奏章。所以,他的陵園在營造之初,為免勞民傷財,並無任何奢華之舉。 最後,關於光武帝劉秀,還有個有趣的話題,那就是和劉秀有關的成語,他恐怕也是中國歷史上創造成語最多的皇帝。例如置之度外、推心置腹、披荊斬棘、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敝帚自珍、樂此不疲、糟糠之妻(宋弘)、聚米成山(馬援)、垂於竹帛(鄧禹)、有志者事竟成(耿棄)、克己奉公(祭遵)、疾風知勁草(王霸)、得隴望蜀(岑彭)、北道主人(鄧晨)等。 「成語大王」。
下次,周山小編就專門就這個主題寫篇文章,以颯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