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宋浩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出生於1835年,時為道光15年,這年馬克思剛從中學畢業,安徒生剛出了第一本童話集;鴉片戰爭的槍聲已隱隱可聞。 1910年他去世時,中國同盟會已在廣東起事,大清朝即將覆滅。
今天(4月21日)是馬克吐溫去世110週年。他被海明威稱為美國現代文學的奠基者。去世100年後,他的作品在全球暢銷,也被當作美國中學課程教材。
馬克吐溫在中國:課文《競選州長》
對於馬克吐溫這個名字,中國人也不陌生:他的《競選州長》長期在中學語文教材中,與毛澤東《七律·長徵》、範仲淹《岳陽樓記》等課文「孟不離焦、焦不離孟」。今天滬教版等語文教材仍保留著這篇。
滬教版九年級《語文》
正如福州大學教授蘇文菁接受採訪中說:“在中國,念過中學的人都知道馬克·吐溫和《競選州長》。人人都記得這篇小說所呈現的那種特定文化氛圍和社會批判。”
小說講述了美國州長選舉中,「我」被競選對手抹黑:侵占寡婦的農田、偷東西……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在被收買的媒體的煽動下,也給「我」送來辱罵的信。 (像不像網路暴力?)
供圖:視覺中國
最後「我」演說時,不同膚色的9個孩子跑上台抱著「我」的腿叫爸爸。最後「我」不得已退出了競選,《聲明》的落款是:「你忠實的朋友,過去是正派人、現在卻成了偽證犯、小偷、拐屍犯、酒瘋子、賄賂犯和敲詐犯的馬克·吐溫。
最早被介紹到中國的美國作家之一
浙江工商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浙江省特級專家蔣承勇告訴《小時新聞記者:晚清時期,馬克吐溫》就被介紹到中國。他是第三位被翻譯到中國的美國作家,在他之前兩位是朗費羅和斯托夫人。當時他被翻譯成“馬克·曲恆”和“馬克·多槐音”。
1950年代,《百萬英鎊》搬上大銀幕
1914年,進入民國,《小說月報》刊登了他的《百萬鎊》(即《百萬英鎊》)。在新文化運動的浪潮中,身為歐美文學家的代表,馬克吐溫漸漸為國人熟知。
1917年,周瘦鵑翻譯了《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裡面有馬克吐溫、托爾斯泰等人的作品。魯迅稱這部作品為「昏夜之微光,雞群之鳴鶴」。馬克吐溫這一譯法也是從周瘦鵑開始的。
周瘦鵑《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
1921年,茅盾對這位美國作家大加推崇:「在馬托溫的著作中,不論是長篇短著,都深深地刻鏤著德謨克拉西的思想,這是很可注意的事。 」他認為馬克·吐溫的價值在幽默之外,更多在民主思想。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對美國文學的接受,表現了極為濃厚的政治色彩。」蔣教授說,即便在1960年代,中美關係到冰點、大批美國作家被擋在門外時,馬克吐溫不僅未受到任何限制,而且被視為「進步作家」。
制度、價值觀批判:偉大作家的使命是記錄時代
蔣教授告訴記者:“馬克吐溫在中國的傳播,早期是作為現實主義作家。他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忠實地記錄,對資本主義的問題給以批判和反思。”
這項批判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例如《競選州長》中揭示的美國黨派競爭的弊端,他深入了民主背後,看到了民主的顯微的層面。正如1921年茅盾對他的認識。
蔣承勇教授
他的作品展現19世紀資本主義的弊端,除了製度上,更多是對價值觀的反思與批判。例如《百萬英鎊》,就非常準確、深刻地展現了美國社會金錢至上的價值觀:一張100萬英鎊的鈔票,可以讓人們的眼光發生顛覆性的變化,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他要批判這種金錢至上的價值觀。」蔣承勇表示,「這些批判至今仍有現實意義,這是他至今仍被歡迎的原因。偉大作家的使命,就是要記錄他所處時代,對人性、社會進行深度觀察。
「尤其是在《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等作品中,他透過兒童的視角,展現了人心靈的自由,而不是《百萬英鎊》中被金錢裹挾。讓大家看到兒童的靈性。
孩子們可以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從簡單的事情中找到快樂,以此反襯當時成人世界裡的壓抑,表達對「文明社會」價值觀的不滿。 「看似寫兒童,其實寫成人。這是他作品中像徵、隱喻的一面。」蔣承勇說。
蔣承勇認為,與馬克吐溫相似的是俄國作家果戈里。針對社會的醜惡,果戈里會以「哈哈鏡」的方式表現,展現社會的腐朽、愚昧的一面,這種幽默諷刺往往的誇張的。而馬克吐溫的幽默諷刺類似“放大鏡”,是正面描述的,生動地放大某個細節,讓人們看到問題,會心一笑後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