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民族復興·英雄烈士譜】
新華社成都3月15日電(記者盧宥伊)「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迎接紅軍來家鄉、長征途中艱難跋涉、奔赴抗日戰場、給毛澤東當警衛戰士、執行燒炭任務中不幸犧牲……四川儀隴縣40餘名來自張思德紀念館、公安局、學校、社區等單位的“草根演員”,為家鄉幹部群眾上演了紅色歌劇《張思德》,向革命英烈張思德致敬。
張思德,1915年4月出生於大巴山深處一個貧苦佃農家庭。重病的母親沒有奶水,只好走東家,串西家,要來穀米搗碎熬成糊餵他,因而給他起了一個小名叫「谷娃子」。出生僅7個月,母親就因病無錢醫治離開人間,父親張行品被迫把他抱給嬸母收養。谷娃子吃「千家奶」穿「百家衣」長大,養母為了讓他永記鄉親們的恩情,給他取名為「思德」。
和戰友一起燒炭的張思德(左)(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1933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 1933年12月,張思德參加紅軍,不久加入共青團,1935年隨紅四方面軍長徵,三度經過人跡罕至的雪山、草地。他勇敢機智,曾隻身泅水過江,奪得敵人的渡船,為紅軍強渡嘉陵江創造了條件。在川西茂洲地區,他神奇般地一人奪得敵人兩挺機槍,被戰士們親切地譽為“小老虎”,一時傳為佳話。 1936年10月,張思德隨部隊抵達陝北,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張思德始終牢記為人民利益工作的使命,堅持一切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並在實踐中一絲不苟地貫徹。
據其班長張顯揚回憶,有一回,部隊在一片水草豐盛的沼澤旁宿營。一個小戰士高興地嚷嚷著發現了野蘿蔔,張思德過來檢查發現,在水塘旁果然有一叢葉子綠綠的、模樣很像蘿蔔的植物。飢腸轆轆的小戰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張思德忙趕上去把葉子先放到自己的嘴裡,細細嚼了嚼,味道又甜又澀。不一會兒,張思德感到有些頭暈無力,緊接著,他肚子開始劇痛,大口嘔吐起來。在失去知覺之前,他還在吩咐小戰士告知大家這草有毒。半個多小時以後,張思德慢慢醒來,模糊地看見小戰士端著瓷缸蹲在跟前,他急忙說:“不要管我,快去告訴其他同志。”
延安時期,因為糧食不足,戰士總是吃不飽飯。通信班的戰士都是小夥兒,加上經常外出送信走遠路,飯量比較大。為了讓大家多吃一些,每次吃飯時,作為通信班長的張思德吃到一半,就不聲不響撂下飯碗,提起水桶去打水,讓別人多吃一些。
大巴山腹地冬季寒冷不亞於北方,取暖多靠木炭。張思德小時候跟著父親練就了燒炭的好手藝。 1944年初,張思德積極響應黨中央提出的大生產運動號召,主動到安塞縣石硤谷辦生產農場,擔任副隊長。白天,他巡迴各窯,掌握火候。晚上,他也要起來數次,爬上窯頂,觀察煙色。窯裡溫度很高,有的木炭出窯還有火星。但每次出炭,他都是搶先鑽到窯的最裡邊撿木炭,手裡包的破布著火了,他就用手弄熄後繼續乾。
1944年9月5日,張思德和戰友小白決定再新挖幾個窯,多燒些木炭。當挖到中午時,突然窯頂掉下幾塊碎土,出現險情。張思德眼疾手快,一掌將小白推出洞口,厚厚的窯頂坍塌下來,把張思德埋在下邊。戰士們和老百姓從四周趕來,拼命刨土。小白得救了,張思德卻沒能搶救過來,他犧牲時,年僅29歲。
革命需要在槍林彈雨下拋頭顱灑熱血,也需要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張思德是個普通的共產黨員和戰士,他服從組織安排,甘心在燒炭的平凡崗位上忘我工作,直至光榮殉職。毛澤東給他高度評價:“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今天,冬季已經不再寒冷。紅色的歌聲,依然飄揚在巴士山上。
《光明日報》( 2019年03月16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