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簡介及生平事蹟(秋瑾:起義前遭丈夫家暴,她遇害兩年後他卻抑鬱而終!)

2023-01-14秋瑾

1907年7月15日,一位女英雄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她視死如歸,大氣凜然,被清朝官吏殘忍殺害,英勇就義,年僅32歲。

秋瑾

她用鮮血喚醒麻木的民眾,照亮中國近代化的路程,讓中國婦女的地位也大大提升。

她是鑑湖女俠秋瑾,也是才女,是反帝反封建的鬥士,是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是中國第一位女革命烈士。

這位能文能武,有理想有抱負的文藝女青年有著怎樣短暫而傳奇的一生呢?

秋瑾

秋瑾,1875年浙江紹興生人。

得益於官宦世家出身,秋瑾從小得以接受私塾教育,熟讀《四書》、《五經》,好詩、字、賦。她生就頑童性格,打小全無半點女娃脂粉氣,性格飛揚,尤好弓馬擊劍,常以遊俠宗師為平生嚮往。

顯然這樣的女娃娃生在講究三從四德的封建官宦家庭,注定格格不入。

王廷鈞的父親王黻臣是湘潭當地首富,他家主要以賣豆腐和造紙為業,王家祖上還與曾國薩有姻親關係。而秋瑾家則世代為官,其父秋壽南,曾官至湖南郴州知州。

王黻臣昔日替兒子定下這門婚約,看重的便是秋瑾的才貌雙全。

1896年農曆四月初五,年17歲的王廷鈞與年21歲的秋瑾結成了姻緣。這段婚姻在形式上屬於封建包辦,但婚後的最初那段時日里,兩人也算是琴瑟和鳴。

秋瑾

依照我們現在的想法,秋瑾身為女權先鋒,是不可能在家裡心甘情願生兒育女,伺候丈夫,甚至還要忍受家暴的。

但事實上,在秋瑾身上確實就是這樣發生了,雖說生過一個孩子後,秋瑾也抱怨,也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重重地網與天羅,幽閒深閨莫奈何。」

但還是以丈夫為重,夫唱婦隨,當時王廷鈞想在仕途上再進一步,於是捐了一個戶部主事的官。

秋瑾雖然生活富足,但內心卻極度空虛,丈夫封建思想嚴重,固執地認為女人只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這就讓秋瑾和丈夫之間根本沒有共同語言。

不堪忍受婚姻帶給自己的束縛,秋瑾更加嚮往外面的世界。

1904年,秋瑾不顧家人的勸阻,變賣首飾,湊齊了去日本留學所需的花費。正是在日本,讓秋瑾遇見了許多志同道合的人。

彼時,孫中山和魯迅還有黃興等人,都在那裡留學,志同道合的他們與秋瑾匯聚在了一起。

秋瑾成立了關懷女性的團體共愛會,又加入了洪門,孫中山眼見著秋瑾一步步地成長,萬分欣慰,也很佩服秋瑾一介女流,能有如此之口才和勇氣。

秋瑾在日本慢慢地實現自己的抱負,她的思想先進,行為在衝破束縛後好似鋒利的寶劍剛出鞘一般,引領著同樣不甘的女性站起身吶喊自由,她將這一切作為自己的重任。

1906年春秋瑾回國,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旋往浙江湖州南潯鎮潯溪女校任教,聯繫了尹銳志、陳伯平、敖嘉熊、呂熊祥等一批志士仁人,準備起義。

但因萍瀏醴起義失敗,他們的起義被告停頓。

1906年冬,為籌措創辦《中國女報》經費,秋瑾回到了湘潭婆家,向家公王鯔臣勒索到了一筆經費,聲稱要脫離家庭骨肉關係,咬定這筆經費是「安置費」。

秋瑾此舉,可謂用心良苦。她是不願自己的反清之舉株連到家庭。

秋瑾

山陰知縣李鍾岳在接到福貴的命令後,心中十分的痛苦。他私下和秋瑾有過接觸,十分欽佩秋瑾的膽識和才幹。尤其是對身為弱女子的秋瑾,不但能吟詩作對,還心繫家國天下,大膽追求婦女解放,提倡民主革命,印象極為深刻。

此刻的李鍾岳,唯一的念頭就是如何盡可能地拖延時間,讓大通學堂裡的秋瑾和學生們能從容撤退。在福貴的一再催促下,李鍾岳才不得不在7月13日,硬著頭皮帶領清兵前往大通學堂。

革命同胞都勸秋瑾暫時離開紹興,起義之事可以延後再議。但是,秋瑾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在遣散眾人後,她獨自留守在大通學堂,而後被清軍所捕。從投身革命的那一刻起,秋瑾便已經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她希望國人能夠因此而被喚醒。

李鍾岳十分仰慕秋瑾,他極力挽救秋瑾的性命,不但不給她上刑,而且對她禮遇有加。

秋瑾

然而上級卻不斷施加壓力,命李鐘岳嚴審秋瑾,以圖讓她說出同黨,但李鍾岳總是對上級的命令「陽奉陰違」!

徒勞無功後,紹興知府貴福向李鍾岳下達:「將秋瑾就地正法」的命令!

聽到這個噩耗,李鍾岳無限悲傷,他想為秋瑾做最後一件事,就是臨死前問她有什麼要求沒有。秋瑾提了三個要求,第一個就是寫一封信給家裡人;第二個就是處死她的時候不要斬首示眾;第三個就是死後不要扒掉她的衣服。

這三個要求,李鍾岳苦苦向上級請求,竭盡全力,最後只答應了後面兩個要求。李鍾岳遵照秋瑾臨死前的承諾,未讓人脫其衣保全了秋瑾之名節,並為其購置了一口棺材。

王家和秋家都是怕受牽連,不敢去收屍。最後還是秋瑾的好友吳芝瑛和徐自華等人,偷偷將她的屍體運出來,並草草安葬在紹興府城外臥龍山的西北麓。

這兩名女子,並非泛泛之輩,吳芝瑛是當時極有名的女書法家,而徐自華則是知名的女詩人。

對於秋瑾之事,以李鍾岳當時的處境和地位,他的處理可謂是仁至義盡。

秋瑾

不過李鍾岳卻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也受到上級貴福彈劾,最後因「庇護女犯罪」而被革職。在他離職當天,紹興紳民數百人,乘船數十隻,送至距城30裡的柯橋,仍戀戀不捨。李鍾岳則因沒救下秋瑾而耿耿於懷,整日在杭州的寓所裡悶悶不樂。他幾次自盡被家人發現後,家人增加了對他的照顧。他假裝自己想通,騙家人後在房樑上吊自盡。此時距秋瑾被殺,尚不足百日。對於李鍾岳的死,杭州紳民無不嘆息,無數人前來弔唁送行,三日不絕。

浙江市民爭相為他擊鼓鳴冤,上海的媒體也對此事爭相報道,一時間輿論嘩然。而後人也為了紀念秋瑾和李鍾岳為其建了祠堂,供後人敬仰。

秋瑾離世時,兒子王沅德9歲,女兒王燦芝6歲。更慘的是,他們的父親王廷鈞,也因為秋瑾離世後的悲痛,以及擔心被株連的憂慮,僅2年後就病逝了,兩個孩子此後就跟著祖母過活。

唯一幸運的是,王家家境尚可,兩個孩子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因為受到母親事件的影響,這對兄妹成長的很出色,而且都為建設新中國出了一份力量。她的兒子步入商界經商,成為一代富豪,在革命中幫助了許多有誌之士,尤其是救過不少我黨的同志。

她的女兒志向更是高遠,遺傳了母親的聰敏與剛毅,很有意志力,發憤圖強,從小就很優秀。當初在美國華盛頓留學時就學習的是航太專業,為了報效祖國,她回到中國,更是成為了中國第一位女性飛行員,她飛行技術高超,被美國航空界譽為「東方女飛將」。

1931年,王燦芝終於等來了為母親復仇的機會。她得知殺害母親的兇手,躲在長春。兇手摒棄原名「貴福」,改名趙景琪。壞事做盡,也曾為日本籌建偽「滿洲國」充當走狗。國仇家恨,一併清算。王燦芝收拾行李,準備去長春手刃仇人。

可惜的是,正逢「九.一八」事變爆發,計畫擱淺。

抗戰結束,那人已經進了閻王殿。王燦芝跪在母親墳前,為自己未能手刃仇人而自責不已。

秋瑾

秋瑾是中國近代史上少見的巾幗英雄,她在婚姻上卻是不幸的。秋瑾的偉大,不僅在於她沒有像舊時代一般婦女那樣為不幸所壓倒,而是頑強地抗爭,毅然與其夫決裂,而且在於她離開王廷鈞之後,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偉大的革命道路,最後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婦女解放獻身,樹立了一個先覺者的典型。

我們應該銘記這些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犧牲的開路者,更應該善待和感恩這些英雄的子女,不止在戰爭年代,在和平年代,也有勇敢的無畏者,我們的國家正是因為有這些人的存在才越來越強大,我們的生活水準也因之愈來愈好,面對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安寧生活,每個人都要常懷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