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1051-1107),湖北襄陽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
米芾是個奇才,工書善畫,除了自稱「集古字」的「臣書刷字」書法外,他還獨創的以點代線、水墨淋漓的「米家山水」畫風,也大異前賢。
米芾的印章原作,現在我們已無從得見,從他遺留的書畫作品中,大抵還能找出一些當時刻鑿的影子。
米姓之印
楚國米芾
如「米姓之印」、「楚國米芾」等,這些印,大小不一,多是細邊細文的朱文印。
讀書堂記
如蘇軾用印“讀書堂記”,可以看出前者雕錮較為粗糙,後者相對來說要精工了許多從這一點看,說上述印出自米芾自己之手,應該是較為可信的。
米芇刻印,對刀法如何理解,我們不得而知,但其對印文及印式的要求,卻透露出了無數信息。故其所作所為,多取細朱文印式。運刀以光潔細膩為尚,所刻線條,圓潤中略含蒼拙,骨肉停勻,風姿散朗。雖偶有不甚貼切的文字搭配,
米芾之印
如「米芾之印",「米」、「之"、「印」三字參古璽金文錯落之態,「印」字卻依漢蔡印篆橫平豎直之勢,但在用刀上,四字卻能統籌兼顧,和諧統一。印內文字線條越細,則對刀法的要求越高,因此,偶爾操刀的米芾,所刻之印相比技藝高超的印工之作略顯拙劣,就不足為奇了。從上述幾印看,米芾所作所為基本上已經體現了用刀的穩準,但在精確度上,似乎還有所欠缺。
米芾
例如「米芾」一印,兩字結構單純,形體並列,應該刻得極其勻淨對稱才是,但此印「米」字四點弧形大小微有不同,「芾」字轉折更是方圓輕重各不相似,這與一些有豐富經驗的印工所做截然有異。
米黻之印
“米黻之印”,仿效的是九疊文印式,照理說應該排疊緊密,與線之間的間距相等,指向一致。但此印「米」字數橫略有鼓,「印」字下面排疊過於拘謹,顯得不夠妥帖,當是在運刀過程中未能控制用力輕重所造成的。
米芾之印
「米芾之印」是一方鳥蟲簍風格的白文作品,刀法參照漢玉即的刻法,起刀輕柔,順勢圓轉。漢玉印這類線條多飽滿圓潤,凝靜勻和,而米芾所刻卻在圓轉中帶有方折之象,時見刀鋒出沒,顯得較為樸拙生硬。
米芾為後世印人提供了可資借整的標準,成為後來圓朱文印式的濫螞,這才是功在千秋、影響深遠的真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