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是如何死的簡介(耶穌,身為猶太人的先知,為何被猶太人殺害?)

2024-07-21耶穌

人類歷史上,總是伴隨著審判和處決。

而耶穌被審判處決,大概是要屬人類歷史上,最有名的大案件了。

但是,這起發生在大約公元30年的審判案,至今仍然爭議頗多,例如耶穌的出生、耶穌為何被審判、為何被釘在十字架上、以及他的死後三天復活,等等。這一切,都像一個謎團。

今天,我們不去涉獵深刻的宗教思想問題,只說兩件簡單的事,實際因為這兩件事關係緊密,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問題一件大事。

那就是身為猶太人的大先知、神子,耶穌為何會被自己的同胞猶太人殺害?以及為何判決他的罪名且是叛國。

我們回到歷史現場:在逾越節的前一周,那時的耶路撒冷早已聚集了3萬名朝聖者,他們懷著虔誠的心情等待著即將開始的7日禱告和齋戒。

耶穌

在這個時間點,耶穌騎著一頭驢,來到了耶路撒冷。

當耶穌出現在城裡的時候,人們看到了他,立即歡呼起來。

為了表達對耶穌到來的歡迎之情,人們在耶穌要經過的路上,都鋪滿了棕櫚枝和衣物。

但是這種熱情,是一種喜悅的熱情,並非是不可控制的狂熱和迷戀。

儘管如此,耶穌的出現和受歡迎程度,還是引起了耶路撒冷神殿祭祀長的惴惴不安,因為神殿祭司長的職責是確保耶路撒冷城的安定。

此外,耶穌的出現,尤其是在猶太傳福音的時候,信徒眾多,傳播甚廣。這令神殿祭司長也感到自己的權威受到了威脅。同時,耶穌傳播福音的事蹟,也傳播到了羅馬統治者那裡,但是羅馬統治者對此事有所關注,但並未放在心上。

總之,當時的耶穌是安全的。在隨後的一週時間裡,耶穌造訪了耶路撒冷的神殿,並且在那裡公開傳播福音,接受人民和信徒的提問。因為跟隨耶穌的民眾太多,狂熱的信徒擁擠在神殿周圍的街道上,不僅擾亂了治安,而且影響了周圍的商人和街市的秩序。

這個情況,惹惱了猶太人的統治者,或者說耶穌的出現,嚴重挑戰了耶路撒冷的統治者的權威,讓他們深感自己的權力受到了威脅。

在耶穌所在的時期,猶太雖被羅馬統治。

但是,大多數的城市的實際統治者仍由猶太人的尊長,以舊有的傳統方式進行治理。而耶路撒冷的最高統治者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神殿法庭。神殿法庭是由70人組成的猶太教公會。另一部分是猶太人的祭祀長該亞法,該亞法的職責是處理那些製造騷亂和不穩定因素的人,但是必須妥善處理,不能引發更大矛盾,以至於需要羅馬軍隊進行幹預協助。

因此,當有人把這些情況給神殿的最高祭司長該亞法報告後,老謀深算的該亞法知道此事比較麻煩,不能簡單處理。於是派人密查此事,並且調查耶穌,以及追隨他的門徒。

結果,派出去的人給該亞法帶回來一個非常重要的情報,那就是耶穌的重要門徒,對其都非常忠誠,但是有一個人是個例外,又十分貪財。此人便是加略人猶大。

耶穌

於是,該亞法使人暗中給猶大30枚銀幣。

在那個歷史時期,30枚銀幣的購買力是多少呢?只能購買一個低級奴隸。以後,猶大也將因為這項背叛行為,被世人所唾棄。

收了30枚銀幣之後,猶大便出賣了耶穌。一日夜裡,耶穌住在耶路撒冷城外的客尼西馬園,這裡是耶穌和最重要的信徒們的聚會之所。

猶大把神殿的祭司和士兵引到了這裡,神殿的士兵抓捕耶穌的時候,他不但十分平靜沒有做任何反抗,而且還要求自己的門徒們也不要反抗。因此,耶穌被抓走了,但他的門徒沒有被抓捕。

耶穌

該亞法原以為耶穌會慫恿並帶領信徒發動武裝起義,製造動亂。但是他的想法錯了,於是,該亞法打算只對耶穌進行例行審問。

就這樣,耶穌被帶到以該亞法為首的猶太教公會。那裡有一群祭司,他們對耶穌進行了審問。根據《約翰福音》的載述,首先審問耶穌的是該亞法的岳父亞那,亞那是祭司殿中的長者。

經審問,猶太教公會給耶穌的罪名是瀆神之罪,即玷污了上帝的榮耀。

根據猶太法典,瀆神之罪應被石頭砸死。但在《馬可福音》的載述,耶穌被判處的刑罰為死刑。

那麼神殿的祭司,在那時到底有沒有判死刑的權力,歷史學家也沒有找到歷史依據。而有史記載,在那時擁有此一權力的只有羅馬總督。

總之,神殿祭司對耶穌的審判,肯定會引起極大的騷亂不安。如果沒有羅馬軍隊的鎮壓,這項判決甚至是無法執行的。所以,耶穌的最終判決案,從耶路撒冷猶太教公會轉交到了羅馬總督彼拉多那裡。

彼拉多在擔任猶太總督時期,歷史學家塔西佗認為是在西元26年至西元36年。彼拉多原是龐修斯的薩莫奈部落的成員,他能夠擔任朱迪亞的總督,是因為皇帝提比略的寵臣賽揚努斯的力薦。

史載那時的朱迪亞的羅馬總督,權力特別大,擁有生殺大權,也就是說如果想殺一個人,不需要通過羅馬的審判程序,直接將其處死。如果覺得冤枉,想提出上訴,只能對羅馬皇帝上訴。由此可見彼拉多的權力之大。彼拉多在擔任猶太總督的十年之間,與耶路撒冷的猶太人的關係,一度比較緊張。因為彼拉多為了表達對羅馬皇帝提比略的效忠,便將提比略皇帝的畫像掛在耶路撒冷城中凡是可見的羅馬軍團軍旗的頂部。

彼拉多此舉引起了很多騷亂,原因是彼拉多此舉,傷害和觸犯了猶太人的信仰。因為在摩西律法中,禁止張貼畫像,搞像崇拜。羅馬皇帝提比略知道後,下令將城中所有自己的畫像撤走。

在此多說兩句,把彼拉多的情況介紹完。彼拉多在公元30年主持了有關耶穌的審判。但在6年後(西元36年),因為阻止撒瑪利亞的信眾追隨先知前往格里瑞姆山,採取血腥鎮壓,引起巨大騷亂。羅馬調查委員會接獲此情況後,對彼拉多進行調查審問,然後流放至威尼斯和法國。在西元39年,彼拉多在流放中被皇帝卡里古拉賜以自裁。

好了,我們回頭繼續說彼拉多接到了耶穌的案件後的情況。

耶路撒冷神殿的祭祀長該亞法對彼拉多非常了解,他知道這位總督大人對於猶太人的宗教爭端沒有任何興趣,於是在對彼拉多的匯報中,他別有用心把這起原本是普通的宗教事件,刻意扭曲成了政治事件。

事件性質不同,所得到的關注也會不同。該亞法對彼拉多說耶穌自稱是“猶太人的王”,暗示這可是叛國罪,對羅馬帝國而言,這是叛逆之罪。

彼拉多一聽,覺得事態應該挺嚴重。不過,他決定先把耶穌交給正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希律‧安提帕處置。因為耶穌來自加利利,而被羅馬統治下的加利利傀儡國王希律大帝的兒子正是希律·安迪怕。這樣,也算是對希律大帝的尊重。

耶穌

但是,當希律‧安提帕審問耶穌的時候,耶穌一言不發。希律·安提帕惱羞成怒,便令士兵戲弄耶穌,甚至給他戴上荊棘王冠,穿上奇怪的衣服,然後將其押到彼拉多那裡。

身為總督的彼拉多,認為這位犯人與眾不同,便親自審問。

有幾句對話很有意思,錄在下面,讀者自賞:

彼拉多:你是猶太人的王?

耶穌:你這樣問是根據自己的理解還是道聽途說?

彼拉多:你自己的族人和大祭司把你押到我這裡,你到底做了什麼?

耶穌:我的國不在這個世界。

彼拉多:那你是王?

耶穌:你說我是國王······所有堅持真理的人都聽到我的訓誡。

彼拉多:什麼是真理?

{不}······{/不}

耶穌

總之,彼拉多在審問了耶穌之後,發現那些猶太人對耶穌的指控並不屬實。那該怎麼辦呢?彼拉多做出了自己的決定。

前面已說,當時是逾越節。彼拉多有個習慣,就是喜歡在逾越節選一個犯人釋放,有點中國皇帝在某些日子大赦天下的意思。當時在彼拉多的監獄裡還關了一名叛亂分子,叫做巴拉巴。

於是,彼拉多站在高處,對猶太民眾說:

“我認為耶穌並未犯罪。”

但是,接下來彼拉多做了一件事,很耐人尋味。

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彼拉多怕承擔殺害耶穌的責任,因為怕得罪信徒。

同時也怕承擔把「自稱為王」的耶穌釋放的責任,因為怕給羅馬帝國那邊留下口實。

這真是一個難題,怎麼辦呢?於是,他玩了一個花招。

他對猶太民眾說我今天只能釋放一個罪犯,是釋放耶穌,還是釋放巴拉巴?我把這個權力交給了你們,讓你們猶太人來決定。

當然也有一些史學家認為這是彼拉多想為耶穌洗脫罪名,畢竟巴拉巴是個真正的該死的叛亂分子。可是,周遭的猶太人竟然選擇讓彼拉多釋放巴拉巴。

彼拉多內心不知作何感想,只是他令人端來一碗水,當眾洗了洗手,以表示此事與自己無關。

接著,耶穌被交給聖殿的祭司處置。

接著,耶穌被自己的族人-猶太人的祭司們判處叛國罪。

也就是說,耶穌被不是羅馬族人判處了叛國罪,而是被猶太人判處了背叛羅馬帝國的叛國罪。

很荒謬!

耶穌

叛國罪,是重罪。那時候,犯最重之罪的人,都會被處以盯在十字架上的酷刑。但是耶穌身分特殊,是一位大先知,有許多信徒和跟隨者。因此,耶路撒冷神殿的大祭司們害怕在行刑的時候,遇到麻煩。於是,請求羅馬軍隊負責執行死刑,確保安定。

不久,在羅馬軍隊的護衛下,耶穌被脫光衣服,遭受了極其殘酷的鞭打,遍體鱗傷。然後,耶穌被迫背上一根粗重的橫木,在羅馬軍隊的押送下,離開了耶路撒冷城,來到城外的山頂。在那裡,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

耶穌

從此,原本普通的十字架,在人類史上被重新定義。

從早上九點,一直到下午三點,耶穌忍受著巨大的折磨,他平靜地接受了猶太人對他所做的一切。然後,死去。

他的信徒們,把他的屍體收起來,抬起並安葬。

《福音書》載述,耶穌死後三日復活。這都是信仰的事情了,在此不再贅述。

耶穌

在這個影響了人類歷史進程的最著名的案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可怕的真相,那就是無論古今中外,為了權力,人性是可以殘忍到不分族群、不分信仰、不分性別、甚至不分一切的。

願巴以衝突早日結束!願更多平民免受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