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導語:近期,周杰倫《偉大的作品》刷屏了全網,作為歌手,他正在努力。身為產品經理的我們,何嘗不是在朝著偉大的作品而努力。作者總結了做好產品的幾點經驗,與你分享,希望你在產品路上也能擁有最偉大的產品的底氣。
毫不隱晦的說,時至今日,鏡同學只有一個偶像歌手:周杰倫。
2022年7月15日,在萬眾歌迷的期待中,時隔六年,姍姍來遲的周董終於發布了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瞬間霸榜各大音頻軟體,成為當之無愧的流量之冠。
根據《上海證券報》的統計數據,截止7月15日下午5點,《最偉大的作品》在國內各大音樂平台的總銷量已經突破500萬張,按照每張數字專輯30元的價格,總銷售額已經超過1.5億元。
單從成績來看,相較於帶貨江湖的眾多網紅一哥,豈止是秒殺,簡直是碾壓。
強制關閉網絡,暫時放下熱鬧與喧囂,躲在樹蔭下聽著蟬鳴,彷彿穿越到了十多年前的學校:籃球服與操場上的田徑賽道,還有人群中的馬尾辮,那是滾燙的青春和歲月的高潮。
一轉眼,鏡同學已社畜十年。
身為資深產品經理,也曾設計過無數“最無用的作品”,被周董的《最偉大的作品》點燃的複雜情緒所裹挾,越發甚囂塵上。
搖扇輕歇,竟然一夢南柯。
一、產品新上線,好的體驗在於超預期
新專輯裡有首中國風《紅顏如霜》,打開B站視頻,彈幕裡不乏失望之詞:
離偉大更遠了一些。成了江郎才盡的夏洛。
打敗了《紅塵客棧》,成了最糟糕的中國風。
你管這叫《最偉大的作品》?
終究,他也是人,不是神。
鏡同學最愛周董的中國風,諸如《東風破》、《蘭亭序》、《青花瓷》、《千里之外》等等,可謂是我創作時的咖啡,提神之利器。
心平氣和的說,個人感覺,《紅顏如霜》雖無法超越上面幾首中國風,但也屬於耐聽的優質作品,無論如何,也不至於歸為「爛曲」之列。
但為何,用戶感受如此這般?
我覺得這就是典型的「情緒期望落差」所致:使用者對新產品的期望太高,加上《最偉大的作品》作為專輯名稱,潛意識裡加重了這種期望,最終導致還算出色的詞曲並沒有帶來多巴胺的「衝擊式」的洩放。
事實上,對產品經理來說,新產品上線,管控用戶預期與切中需求痛點同等重要,很多看似平淡無奇,但被用戶追捧,被認為是感動人心的產品,往往在於用戶期望得到了超預期的滿足。
因此,產品的營運策略一定要做好平衡,在對自家產品實力有客觀認知的前提下,做好情緒引導,宣傳尺度不要過火,必要時刻可適當預留情緒缺口,以便提前釋放一些情緒,做好鋪墊以期符合使用者預期。
鏡同學甚至認為,超預期,可謂是一種赤裸裸的陽謀。
我曾在之前文章中寫過,為何不建議你輕易申請提前轉正,因為你提前轉正的前提不僅是滿足崗位期望,而是超預期的勝任。 (別輕易申請提前轉正。)
二、技術服務於產品,產品服務於商業
還拿周董的《紅顏如霜》這首中國風為例。
有音樂領域的粉絲分析,說是這首歌是調和出來的,是為了迎合周董現在的嗓子不得已做的妥協:方文山的詞、周杰倫的曲,以及配樂的刻意融合,都是從技術層面為週董做的向下兼容。
我不懂音樂,但我覺得有啟發。
事實上,技術本就服務於產品,而產品則是業務和商業的表達載體。
也許周董嗓音追不上青春逝去的步伐,也許他的功課有生疏,總之,這首歌的確沒有以往的驚艷rap,也沒有早些年的桀駿和突破常人的唱腔,但在詞曲配樂的融合下,仍然意境闌珊,令人陶醉。
做產品也是如此,技術是服務產品本身的。
舉個小例子:
上週我們在做一個設計,其中涉及簡單的庫存管理功能,主要是對生產企業的設備和工器具進行「入庫」、「出庫」、「領用」等綜合管理。
中間一個欄位叫設備狀態,A產品經理最初設計的狀態值為「正常」、「已領用」、「已歸還」、「已出庫」等。
我們在評審時間,大家都覺得這塊不清晰,後來我建議調整為兩個字段,一個是「設備狀態」:正常、報廢;一個是使用狀態:「待領用」、「待歸還」。
事實上,設備本身的狀態和設備的使用狀態,這是兩個領域,本就應該解耦合,不應該硬性融在一起,就像是,訂單下單和訂單支付一樣,不同的領域應該有不同的訂單狀態和支付狀態。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技術問題,舉這個例子是讓大家有認知:技術是服務於產品的,目的是讓使用者更好的去理解業務場景,從而使的使用者體驗更好。同樣的,產品的本質是服務商業,這一塊我們回頭再舉例詳細聊。
↑-不同的狀態區分,是服務產品的一種技術方法
三、想做好產品,要有獨立的自信心
萊昂納德·科恩的《頌歌》裡有這樣一句歌詞:「萬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意思是,生活很難完美,但要保持自信。 《最偉大的作品》這首歌,鏡同學認為這很周杰倫,其中有段點評我很有共鳴:
他沒有再刻意討好取悅誰,用遊歷歐洲的體會來譜寫最遵循內心的樂章。他從《范特西》《八度空間》再到《依然范特西》《周杰倫的床邊故事》,都盡力將一個外表中年內心少年的天馬行空奇思妙想塞進音樂裡。少年感,是太多中年音樂人所稀少的品質。
誠然,少年感,是太多中年音樂人所稀缺的品質,這首歌可以看到,周杰倫在追逐自己的夢想,追逐屬於自己特有的少年感的道路上,一直是自信十足。
他,出走六年,歸來依然少年。產品經理也是如此,保持自信心是做好產品工作最底層的邏輯。
上週,我輔導了一個實習生,她是今年的畢業生,透過交流我發現她邏輯思維和溝通表達都很強,她還在美團、騰訊實習過,產品功底也不差,況且,其大學在全球排名39,也是很不錯的院校。
但是,近期她好幾個大廠的面試結果都不太理想,於是她就有些氣餒,甚至自我懷疑與否定。我參與複盤後發現,其實之前的面試失利都有內在的邏輯,比如,她面試的蔚來車機軟體產品經理,事實上,新能源領域對汽車行業的垂直領域知識都有硬性要求,這些都因客觀條件所限制,並非產品能力所致。
我也說過多次:應徵的本質在於崗位匹配,是你的產品能力與對方崗位需求做匹配,應徵不上不一定是你能力不行,很多時候是你的經驗不匹配而已。不必焦慮,有時候,自信比黃金還珍貴。這對產品經理的長期發展來說,尤其重要。
四、產品體驗的底色,在於場景化的同頻共振
還是說回新專輯裡的《紅顏如霜》。
最初我聽得時候,看著彈幕,情緒不自覺地就被裹挾,也是覺得很一般,沒有絲毫驚艷。
等我晚上9點多下班,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略有價值實現的感受下,走在空曠的路上,看著霓虹閃爍,把車停在路邊,重新對著歌詞又嘗試聽一遍,發現感覺完全兩樣,越聽越好聽。
事實上,產品體驗依賴使用者場景,產品的魅力在於場景化的同頻共振,差別在於好的產品可以主動去創造使用者場景。
為何我們總說,回憶是有聲音的,因為這是你的記憶所觸發的場景共鳴。
雷總說過,做感動人心的產品就要從用戶中來,到用戶中去,要和用戶交朋友,盡力去理解他們的使用場景,去和用戶同頻共振。
你看,同理心是產品體驗的最底色。
五、人,是產品的靈魂
多年前,我曾經遇到一個面試官,他問我一個問題:《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本書你應該看過,你覺得這本書的作者最好的作品是什麼?
當時鏡同學還很青澀,我那時還沒有蘇傑老師的微信,我只是直觀感覺這本書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品行業的入門門檻,算是產品經理樸素的引路人。
面試官後來的溝通,讓我記憶深刻:他說他覺得蘇傑老師最好的產品就是他自己,他透過這本書被人們所熟知,進而撬動流量槓桿,夯實自己的影響力。
說實話,蘇傑老師最好的作品是他寫的書還是他自己,我真的不太清楚,但,我覺得周傑倫最偉大的作品,一定就是他自己。
出道二十二年,除了創作了百餘首膾炙人口的歌曲之外,為人低調,無緋聞纏身,熱身做公益,滿滿正能量。
演算法有沒有價值觀我不確定,但我堅信,人,才是產品的靈魂。
產品創辦人的格局品行,往往左右著產品的發展。
我很早就和flomo筆記創始人少楠交流過,上週我又和FlowUs的創始人汪兆飛討論了產品理念,包括我接觸到的做產品有成績的朋友經歷,都深度說明一個道理:產品成敗高度依賴創始人。
因此,我們身為產品的設計者,更應夕若厲,如履薄冰,不僅是為了觀眾,更是為了內心的自己,因為,無論你設計多少產品:最後的最後,最偉大的產品一定是你自己。
#專欄作家#
產品大峽谷,民眾號:產品大峽谷,人人皆為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七年B端產品經理,供應鏈物流與金融領域,擅長需求設計、業務指導、商業觀察等。
本文由@產品大峽谷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CC0協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