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寧有餘
在歷史書裡,吳三桂一直都是反覆無常,見利忘義的形象,在歷史上留下了洗不掉的千古罵名。終其一生,他都在叛與降之間遊走。先是因為開關降清,而被明人指為漢姦、叛賊,後因舉兵反清,而被清朝定為逆賊、叛臣。但在當時,民間一向將吳三桂視為明朝最後的重將,並視為最後的國家脊梁。縱觀整段歷史,對他的評價幾乎都是反面的,難道他天生就是一個一反再反的叛賊嗎?
{不}01{/否}
1612年6月8日,吳三桂出生於軍人世家。早年,吳三桂在明朝一代文宗董其昌門下就讀。少年時的吳三桂和父親一樣,無意於科舉功名,只醉心於習武。經常出入深山老林的狩獵中,練就了他的勇氣和膽魄,成為諸子弟中鼎鼎拔尖的人物,被視為將門虎子。憑著自己的武功和智慧,吳三桂16歲便中武舉,20歲進入將軍行列,27時就出人頭地擔任總兵。
1628年,吳三桂父親吳襄,在錦州巡防時被清軍團團圍住。吳三桂請求發兵救父親,但是守城軍士尚且不足,如何能把吳襄救出?面對身陷囹圄的父親,吳三桂率領20餘家丁衝出城門,闖入敵陣,隨後拼命殺出重圍,救出父親。這一切發生在短暫的瞬間,八旗軍隊被突如其來的襲擊,弄得不知所措。
孤膽救父,一時傳為佳話,吳三桂由此被提升為遊擊將軍,這個時候他還不到20歲。自此以後,年輕的吳三桂風雲關內外。
崇禎初年,在寧錦防線上,明朝還有許多著名的將領。吳三桂的資歷和實力排名是其中特別不起眼之人。但誰也沒有料到,往後的戰爭中,一個無關緊要的人,會成為功名十字路口的當家人。
1639年,遼東戰事的關鍵一年,憑藉著優秀的軍事能力和過人的膽略,吳三桂升任寧遠總兵官。
1640年,明朝廷集結遼東十三萬人馬,意與清人決一死戰。吳三桂率關寧鐵騎拼力廝殺,清軍無力阻擊。皇太極說:吳三桂果然真漢子,得此人歸降,天下唾手可得。
1642年,明王朝苦心經營十餘年的寧錦防線被清軍攻破,大部分將領投降。寧遠成為孤城。將士無懼,只有死心,歷史和時局提供了機會,吳三桂這個時候成為明朝在關外的唯一依靠。
{不}02{/否}
西元1644年,這一年是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這一年之內,情勢變化之大,如同天翻地覆。歷史竟是如此公平,給這個時代的人物新的機遇,有的滅亡,有的升騰。這一年多爾袞32歲,李自成38歲,崇禎34歲,鄭成功20歲。明末清初耀眼的幾個人物,在這一年都有自己新的選擇和機會。而吳三桂,成了串聯起他們的關鍵人物。
1644年伊始,李自成的軍隊向沒落的明軍發動最後攻擊。明王朝已經到了危急存亡之秋,崇禎皇帝憤恨的說:朕非亡國之君,臣盡亡國之臣。
為了挽救覆亡的命運,崇禎帝賜封吳三桂為平西伯。這一年,吳三桂32歲,在仕途上,無疑是重大的突破。兵臨城下,國家的危難,吳三桂連夜發兵馳援。身為受恩深重的軍官,他誓與大明朝共存亡、相始終。
但是明朝政治的腐敗,致使它無可挽回的覆滅,這不是哪一個人能夠輕易就能逆轉局面的。崇禎不能,冤死的袁崇煥不能,在山海關的吳三桂更是不能。
1644年3月19日上午,李自成率領農民軍一舉攻破北京。對吳三桂寄予厚望的崇禎皇帝在煤山用一根白綾,給大明王朝三百年的統治打上了一個句號。
北京失陷的消息傳來,吳三桂震驚之餘,趕去京師已經沒有意義。何去何從,吳三桂面臨一個非常困難的選擇。
挽救北京未能成功,吳三桂重返山海關,他非常焦灼,苦悶;以前的事情,眼前的種種事變,一時間都湧上他的心頭。崇禎是亡國之君,他是亡國之臣。他所有依靠的一切親屬家人,都投靠了清政權,生死未卜。一陣陣懸念而產生的隱憂,撕扯著他的心。這時候他才感到,自己真成了一個無國無家之人。
{不}03{/否}
大明以後,誰能取而代之?成為這時候吳三桂最擔心的問題。命運常常沿著強者走去,但偶然的契機,也會改變命運的安排。退守山海關外的吳三桂,又一次被推到歷史的天平上,成為一顆重要的砝碼。多種力量的角逐中,他一時還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這時候的處境,是他三十年來最困難的時刻,他真正陷入孤立和最危險的漩渦之中,處在十字路口,他需要做出抉擇。
皇太極給吳三桂信裡說「如投向大清,將軍之親戚可以完聚,富貴可以常保」。清朝的勸降,強大的政治攻勢,吳三桂雖然表面沉默,內心卻也百感交集,心緒難寧。他需要思考面臨的問題…
在山海關,三城失去之後,他感覺到將士繼續留在寧遠,已經失去了實際意義。坐以待斃,只能是為皇上盡忠了。這時候,自己該向誰效忠呢?此時吳三桂有三個選擇:
第一是殺回北京,奪取王室後裔,保住一方領土,手握重兵權傾一時,達到個人政治生涯最高峰。第二是投降清朝,打開山海關,與清兵一道攻打李自成。第三是投降李自成,做個識時務的俊傑。
在求生本能的指引下,吳三桂在道德的荊棘陣中找到了一條縫隙。不過這種決定無疑是血淋淋的,畢竟自命不凡的吳三桂曾有過真實的道德理想。他對自己的生命構想也絕對不只是一個衣食層面的庸碌。
然而現在,他的人格理想已經被徹底擊碎,曾經自詡為血性漢子的他,為了家族和部下安全,他別無選擇。他只能投向李自成。
然而,令吳三桂萬萬沒想到的是,命運卻同他開了一次他無比尷尬的玩笑,因為猶豫再三才決定投向的李自成,卻令他深深的失望了…
{不}04{/否}
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話,那麼世界史就會帶有非常神秘的性質。一個女子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陳圓圓一個弱女子,在明清之際風雲變幻的歷史中,起到了所有男人起不到的作用,她使歷史天平上的砝碼失去平衡,重重的偏向了一方。
吳三桂對陳圓圓早已垂暮之至,只要能夠得到她,他可以暫時放下雄心壯志。在寧遠防線上,即使戎馬倥傯的山海關,吳三桂也沒有擺脫對她思念:
恨殺軍書抵死催,苦留後約將人誤。
1644年,大順軍進入北京,陳圓圓落入劉宗敏之手。吳三桂深感奇恥大辱,好像挖走了心頭肉一般,不由勃然變色: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目見人?
殺父之仇,奪妻之恨中的任何一件,都是所有中國男人無法忍受的事情,可到了吳三國這裡,全被趕上了。父母遭難,愛妾被佔,頓時把他投降的信念擊得粉碎。一想起國仇家恨,便再也安奈不住對農民軍的刻骨仇恨。他說,我不忠不孝,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
慟哭六軍俱縝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縱然吳三桂的降清,有著一千條一萬條原因,直接導致他調轉馬頭的,還是那個陳圓圓!
懷著滿腔憤怒,吳三桂再次返回山海關。相見深大義,誓與仇讎爭。山海關內外一片同仇敵愾。吳三桂同李自成徹底決裂,他寫了一封絕情的信給父親:大勢雖去,由當奮起一擊。父既不能為忠臣,兒安能為孝子乎?
就在吳三桂衝冠一怒的那個瞬間,墨一樣濃的憤怒淹沒了他的理智。但當他冷靜下來之後,他發現自己已經被判定為一出悲劇的主角,他不僅失去了國家,也失去了家族,同時,還有他心愛的女人。
在這個條理分明的世界上,他徹底喪失了經度和緯度,再也找不到自己的座標了。衝冠一怒,不僅讓吳三桂永遠背負了歷史的重債,也讓他因此而成為,所謂永遠的罪人。
冷靜下來的吳三桂又恢復了理智。他迅速地對自己目前的處境做一個大致的規劃,他不甘心就這樣被打擊被剝奪。他要對命運反戈一擊,試圖衝破命運為他設計的險惡陷阱。
{不}05{/否}
大順軍是強大的,此時的吳三桂,迫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支持者,而這個支持者自然非清朝莫屬。在給多爾袞的信裡,吳三桂說: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與中國。激憤悲昂的文字,與前幾天走在投降農民軍路上的吳三桂判若兩人。
作為多爾袞出兵的回報,吳三桂給出的條件:一是尋找到崇禎的太子,重建大明政權;二是以黃河為界,以北歸清,南歸大明,互不侵犯;三是清兵入北京,不得侵犯明皇陵,也不得傷害百姓。
兵馬齊備,三方血戰關門。一場拼實力拼消耗空前規模的血戰,打得十分慘烈。一場關係命運的決戰,悲壯的結束。這場血戰,結局改變了清朝,吳三桂,李自成三方的命運。李自成在逐鹿中原中徹底失敗了,與其說敗在清朝軍隊之手,不如說失之於吳三桂之手。數萬人的捐血為清朝一統天下舉行悲壯的奠基禮,也為吳三桂開闢了更加輝煌的錦繡前程。
親手打開山海關大門,把曾經的敵人迎入境中,吳三桂的心裡必然也是經歷了一番掙扎的,但是歷史留給他的選擇餘地很小,而且時間非常有限。
自那以後,在時人眼裡,最初以忠孝勇冠三軍聞名的吳三桂,變成不忠不孝之人。自古不子不臣之人,鮮有如吳三桂。改朝換代之際,作為前朝官僚,或盡忠殉節,或隱居於山水之間了此一生,或向新朝頂禮膜拜。吳三桂的幸與不幸都在於他選擇了後者。成了新朝新貴,也留下千古罵名。
而此時,他剩下一個心願未了,這就是找回陳圓圓。在做一個可悲可嘆的投降將軍的同時,上天又眷顧了他。在亂軍之中,竟然找回了日盼夜想,為之怒發衝冠的陳圓圓。
蠟燭迎來在戰場,啼妝滿面殘紅印。
悲喜交集,對吳三桂來說,其中得失又將如何計算呢?
{不}06{/否}
讓出山海關之後,吳三桂的手中沒有了任何討價還價的砝碼,而只能在曾經的對手面前稱臣迎降。大清入關後,吳三桂清楚自己必須面對降服清朝的現實,開始惟命是從。生的渴望壓倒了其他考慮,而一代名將,從此定格為清朝的平西王。
在北京清朝皇帝面前,吳三桂開始以臣子的身份和禮節,面對清朝統治者。雖然飄蕩在紫禁城上的大清王朝龍旗,使他難免瞬間的驚詬和難言的回味。但面對賞識、榮譽和讚美,他經歷滄桑,猝變的心理創傷,也得到了撫慰。
1644年十月初一,順治繼位,成為清朝君臨天下的第一位皇帝。吳三桂也徹底告別了明朝重將的身份,成為大清迅速升起的一顆璀璨明星。
1646年,吳三桂帶領一群官員前往覲見順治皇帝。所謂儀重則威,在順治所賜的儀杖下,頓時八面威風,顯示出高貴的身份與令人尊敬的地位。
從受封平西王,到規定禮儀,吳三桂真正具備了一位王爺的一切象徵。在南明君臣那邊,流浪的南明王朝冊封吳三桂為蘇國公。一身繫兩朝臣子,同時蒙兩朝皇帝的厚愛與恩寵,同時受兩朝的封贈,位極人臣,可謂史無前書。此時的他不過36歲。
1648年,西南地區成為抗清鬥爭的中心和基地,阻止了清軍向西南進軍。吳三桂奉命西徵,肩負清王朝最終完成全國統一的重任。
吳三桂出兵短短的兩個月,永曆皇帝丟掉了在雲南的全部地盤,弄得連自己的安身之地也化為烏有,不得已,逃亡緬甸。
1661年,永曆皇帝遺書給吳三桂:將軍既毀我宗室,又欲取我子,獨不念先帝,不念列祖列宗乎?史有傳,書有載,當以將軍為何如人?
兵不卸甲,1661年12月10日,吳三桂押解永歷皇帝一行人馬,自緬甸班師凱旋,奏捷朝廷。
1662年,朝廷加封吳三桂平西親王。吳三桂異姓首封親王,是清朝漢人最高官職。
1662年10月19日,吳三桂奉命出徵陝西,追繳李自成農民軍。這次的成功讓吳三桂在清朝的地位越來越高。自此,吳氏家族日漸顯赫。
吳三桂回到昆明之後,順治皇帝做出決定,命吳三桂鎮守雲南。雲南是遙遠的天涯之地,離開遼東家鄉時,吳三桂只是個剛滿30歲的青年人,而到此時,在外奔波十五年,年近四十五歲的他,想必不願意再回那飽經戰爭殘破而荒涼的關東了。
封藩雲南,是他最期待的。為了這一天,他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且不說親生父母做了刀下鬼,就是貴為王爺的自己,也不過如走狗一般,櫛風沐雨,舍生忘死了奮戰了十幾年。
自從在山海關和清軍共同擊潰李自成之後,吳三桂馬不停蹄的從東北一直打到雲南邊陲,在中國南北大地馳騁了十五年之久,立下了蓋世功勳,早已填滿了清朝為他準備記功的功勞簿。
可以說,沒有吳三桂的浴血奮戰,大清絕不能如此順利,奪取並統一中國的大片江山。而且在這一系列戰役當中,許多都是硬仗、惡仗、死仗。吳三桂也曾多次陷入絕境之中,憑藉著不屈不撓的鬥志和運氣才一次次僥倖的和死神擦肩而過。他一生最激烈的戰鬥幾乎是為清朝打的,吳三桂為大清朝真的做到了舍生忘死。
在雲南,吳三桂成為了大權集於一身的太上皇。也許在吳三桂內心是確實想過清靜的日子了,並且十分渴望在大清的庇護下,能夠安安穩穩的終此一生。但是,這似乎是一個永遠難以實現的夢想。
飛鳥盡,良弓藏;狡猾死,走狗烹煮。如今,清朝已完成統一大業,他這個打天下的平西王,命運又會怎樣呢?他不敢想像。滿漢之間的民族鴻溝實在難以逾越,他只好加倍小心。
{不}07{/否}
1662年,康熙繼位之時,吳三桂早已登上權力頂峰。這不能不使這位少年皇帝憂心忡忡,日夜難安。
到了1667年,吳三桂已經年滿55歲。他辭去了總管雲貴事,交回了用人權,所剩的也就僅剩個高貴的親王名號。
1672年,吳三桂舉行60歲大壽慶典。身為手握重兵的藩王,吳三桂跟朝廷的矛盾是不可消除的,雙方的決裂,也就只是時間的問題。
吳三桂此時已經隱隱的覺得自己的夢想似乎要徹底破滅了,當他漸漸明白並看清自己的處境之後,一種不祥的預感悄悄籠罩他的心頭。在歷史大情節中摸爬滾打了一生的他,也許直到此時才發覺自己一生奮鬥是多麼荒唐可笑。天下之大,竟然沒有一條他可以走的路。自以為聰明一世,英雄一世的吳三桂,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竟然走到了絕境的邊緣。
1673年十二月初一,吳三桂親率20餘萬人馬,從昆明出發,踏上了他晚年的戎馬旅程。六十二歲的吳三桂,披甲上陣,風馳雨驟,英武絕人。
1674年,吳三桂的將領們就想要建立自己的一代王朝,可是吳三桂並不在乎這些,他以為奪天下的,不是靠一個空頭號號,而是要靠自己實力,他堅持走自己選擇的路。
往後五年,捷報頻傳。 1674年,攻占長沙,此後兵抵長江,勢如破竹;1676年,進攻廣東,大敗清軍;
此後,形式急轉直下。 1678年,在越來越惡化的情況之下,吳三桂迎來了他人生的第67年。起兵反叛之日,他是何等得意,躊躇滿志。可是,五年過去了,他又得到什麼呢?隨著時間流逝,初期的勝利迅速消失。因為搜刮民用補充軍需,吳三桂已經失去民心,百姓盼望朝廷大軍到來,不再支持吳三桂的大軍。吳三桂陷入空前的危機。
1678年這一年,局勢變化之大是他所始料不及的。不斷的失敗,不斷的背叛,逃亡、投降、各種壞消息,幾乎天天每時每刻送到他面前,這同前幾年捷報飛傳形成鮮明的對比,他感到惶惑不已,初期的那種自信,那種豪情,逐漸暗淡下去…….
1678年三月一日,吳三桂即皇帝位,國號大周。但即使這樣,頁絲毫沒有給他帶來希望,他本人及其所建政權的處境,同樣沒有得到改善,
他將由一個權力顯赫的王爺,威震一方的大將軍,從自己權勢的頂峰跌落下來,而他用獻血和無數將士生命換來的榮華富貴,還有那雲貴的廣大土地,都將輕而易舉的被朝廷拿去。一種無限的失落感,使他惆悵難抑,漸漸地,又轉為悔恨交加,一股腦兒的襲上心頭。
戎馬一生,他仍然沒有成功。隨著軍事上接連慘敗,他的境遇每況愈下,一天天變得險惡起來。他的精神更加頹廢,身體狀況急劇惡化,他的生命快走到盡頭。
1678年,八月十七日,帶著他的憂愁與絕望,吳三桂離開了人世,終年六十七歲。作為他個人的歷史已經結束。生老病死是大自然永恆規律,任何人都無法抗拒,也無法選擇。但無論如何,吳三桂的死,都顯得過於匆忙,過於無可奈何。
{不}08{/否}
為君別唱吳宮曲,漢水東南日夜流。
身為雲南藩王,他記入歷史的是一段藩鎮稱雄的故事。而歷史給吳三桂卻留下了一個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反覆無常的千古罵名。可悲、可嘆!
吳三桂的一生既然、轟轟烈烈,又跌宕起伏。既充滿驚險與拼搏,又有傳奇和浪漫。作為明將,他摘取了勇冠三軍的桂冠,成為遼東防線最後一員守將。為清朝,它馳騁大江南北,揮戈縱橫半壁江山。而他的開關迎師之舉,更是一發牽動千鈞,以歷史天平上的一顆砝碼,成為明清之際無人可以比擬的風雲人物。
明清之際的歷史是一段相當複雜的歷史,吳三桂處在這個歷史舞台上,以及他的特殊機遇,使他有著左右歷史走向的能量,從而成為當時集諸多矛盾於一生的典型人物。翻越歷史,當人身處歷史的十字路口之時,能夠做到能屈能伸,果敢睿智,全身而退的,世上又能有幾人呢?
只可惜歷史從來都是以成王敗寇論英雄的,而最終失敗的那一個無疑會落得萬世罵名。但是真實的各中原因,是非曲直,又有誰曾切身體會過?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又有幾個人能夠說清楚呢?
他是忠臣,也是叛臣,又是逆臣。他伴隨著戰馬嘶鳴和滾滾狼煙走向了權力的頂峰,也走向他生命的終點。是非功過任評說。
作者:寧有餘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