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誠簡介個人資料(65年陳誠病逝,三條遺言引發國民黨質疑,週總理:陳誠是愛國的人)

2023-01-14陳誠

陳誠

圖丨陳舊舊照

前言

「陳辭修是愛國的人,可惜他身體不好……」總理1965年在迎接李宗仁回國時,說出了這一段頗有深意的話。

多年來,陳誠和蔣介石在對待大陸的問題上一直保持一致。 1961年,美國邀請陳誠訪美,想要離間蔣介石父子和陳誠的關係,以實現自己的目的。週總理得知後當即向台灣當局發電,希望蔣介石父子能和陳誠團結起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後來陳誠曾經公開表示:

“我會向歷史作個交代的。”

“一切都聽從您的安排”

說到陳誠和蔣介石的關係,最早可以追溯到陳誠在黃埔軍校時期。 蔣介石一直以來任人唯親,天生對來自家鄉浙江的人有好感,以至於國民黨的許多高官都是來自浙江。 陳誠也不例外,他出生在浙江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父親的前清秀才,黃埔軍校建立之後,他被調到軍校擔任帶兵官。

陳誠

圖丨陳誠軍裝照

陳誠初入黃埔軍校,決心在這裡幹出一番大事業,雖然他也是浙江人,但由於長相其貌不揚,最開始並沒有受到蔣介石的重視,直到一個偶然的機會,才讓陳誠成為蔣介石在黃埔軍校最器重的三位學生之一。

當時蔣介石晚上查哨,忽然發現房間中有微弱的燈光,蔣介石以為是學生不按時作息,立刻推門進去準備加以訓斥。眼前的場景頓時讓蔣介石愣住了,一個人正在藉著微弱的燭光在看書,蔣介石走近後拿起書,發現是《三民主義》,立刻轉怒為喜。

蔣介石抬頭看了看陳誠,雖然長相普通,但神態自若,絲毫沒有因自己的突然闖入而驚慌失措。蔣介石對陳誠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便詢問他是哪裡人。陳誠回答:

“我是學生陳誠,浙江人。”

蔣介石聽完並沒有多說什麼,只是囑咐陳誠早點休息,轉頭就離開了陳誠的房間。隔天一早結束,蔣介石當眾宣布:因陳誠發奮刻苦,特將他提升為少校砲兵隊長,以資鼓勵。陳誠對突如其來的提拔又驚又喜,自此他走進了蔣介石的視線。

陳誠

圖丨陳誠與蔣介石

蔣介石後來有一句口頭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充分錶明了蔣介石對於陳誠的信任。 1931年蔣介石和宋美齡親自做媒,將他們的干女兒譚祥介紹給了陳誠,也使得陳誠和蔣介石家族的關係越來越近。

當時胡宗南和陳誠都是青年將領中的佼佼者,胡宗南雖然年紀略大,但沒有婚史,是蔣介石夫婦的首要人選,但最終為何選擇了陳誠,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陳誠曾經和鄧演達的關係密切,為了籠絡陳誠,蔣介石最後決定將譚祥介紹給他。

蔣介石夫婦先徵詢譚祥的意見,譚祥問陳誠在軍中是什麼職位,雖然當時陳誠只是十一師師長,但蔣介石夫婦卻將陳誠「打造」為國軍主力部隊十八軍軍長,得到譚祥的默許之後,蔣介石火速將陳誠提升為十八軍軍長。

陳誠

圖丨蔣介石與陳誠(左)、周至柔合影

等到陳誠從日本回國之後,蔣介石夫婦正式將譚祥介紹給陳誠,促成這門婚事,當譚祥見到身高不過一米六,其貌不揚的陳誠時,心裡並不中意,宋美齡開導譚祥說:

「此人前程無量,日後定會出人頭地!」

而陳誠對於譚祥的印象非常好,不但人長得落落大方,還有蔣介石夫婦親自做媒,陳誠受寵若驚,一如既往地舉手向蔣介石行禮:

“一切都聽從您的安排。”

陳誠和譚祥結婚之後,夫妻感情和睦,還生下了六個子女,家庭幸福美滿。譚祥個性溫和,對人從不疾言厲色,陳誠常年在外作戰,譚祥就成了家裡的賢內助,將家裡的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除了禮儀上的需要,她從不拋頭露面。

陳誠

圖丨陳誠及家人合影

譚祥跟隨陳誠度過了漫長的戰爭生活,直到前往台灣之後,才過了一段安定的日子。

“我在此地安全嗎?”

雖然陳誠對於蔣介石一向忠誠,對於蔣介石所作的決定,他總是默默執行,但陳誠曾一度萌生出離開蔣介石的念頭。 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之後,鄧演達作為國民黨左派領導人之一,一直堅持反對蔣介石。

1931年鄧演達在上海被捕之後,陳誠從前線致電蔣介石,希望能夠饒過鄧演達一命,當時蔣介石回覆陳誠:「準從寬大處理」。陳誠對於蔣介石的話深信不疑,後來陳誠聽說鄧演達被判死刑,兩次致電蔣介石,希望不要處死鄧演達,但蔣介石不為所動。

陳誠

圖丨鄧演達舊照

鄧演達被處死之後,陳誠公然表示要求蔣介石派人接替自己的職務,自己即刻離職,遭到了蔣介石的嚴厲斥責。此後陳誠雖然再未提辭職的事情,但對於鄧演達仍然給予了高度評價,對蔣介石加以激烈批評。

對於國民黨內部的混亂,陳誠經常點名道姓地批評,引起了蔣介石的不滿,但陳誠依然我行我素,1947年接任東北行轅主任之後,陳誠對國民黨的時局並不看好,再次萌生出離開的念頭。同年年底陳舊舊病復發,便趁機辭去自己的職務,前往台灣接受治療,並擔任台灣省主席。

1949年蔣介石下野之後,決計去台灣「重振」革命大業,出發前蔣介石致電陳誠,說明自己即將抵達台灣,但陳誠在24小時之內並沒有復電,蔣介石無奈由台北轉為高雄登岸。因為高雄並非陳誠所管轄的範圍,蔣介石登島後第一句話就是問孫立人:

“我在此地安全嗎?”

陳誠

圖丨時任「副總統」的陳誠留影

孫立人不以為然,說有他們保護,有什麼不安全。 其實陳誠當時對於蔣介石赴台極為矛盾,一方面是迫於美國對台灣的政策,另一方面也考慮到和蔣介石多年的情誼。假若當時陳誠投靠美國拒絕蔣介石入台,台灣的歷史將全數改寫。

1954年陳誠被蔣介石推舉為第二任“副總統”候選人,並在同年5月就職,三年之後,蔣介石提拔陳誠為國民黨副總裁,一直到1963年12月,陳誠身兼“副總統” 、「行政院院長」、「國民黨副總裁」三大職務。

1961年陳誠親自主持“陽明山會議”,討論台灣的經濟發展問題,在會議結束的總結中,陳誠譴責了美國方面“兩個中國”的陰謀,並明確表示:“絕不會接受這種解決的辦法。在美方一再的催促下,蔣介石決定由陳誠全權代表自己訪美。

陳誠

圖丨陳誠與甘迺迪會談

當時美國企圖趁機離間蔣介石父子和陳誠之間的關係,以達到自己的目的,週總理聽說陳誠訪美的消息後,立刻致電台灣當局,表達了中共方面希望蔣介石父子和陳誠團結起來,打破美國的陰謀。

週總理與陳誠共事多年,對他頗為了解,他認為陳誠「不會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陳誠抵達美國後,曾看過新中國成立之後,中美兩國的談判紀錄,想要藉此拉攏陳誠。但陳誠看過之後說:

“中共拒絕美國一切建議,是泱泱大國風度。”

彌留之際口授三條遺言

從1964年9月開始,陳誠突然連續腹瀉,體重驟降,雖然經過各種治療仍不見效。在家人和好友的勸說下,陳誠才去醫院接受深入的檢查,結果被診斷為肝癌,但家人和醫生並沒有將這一結果告訴他,只說他患的是肝硬化。

蔣介石夫婦得知這項診斷結果之後,交代一定要不惜一切代價挽救陳誠的生命,醫院組織成立了專門的醫療小組,在陳誠家裡建立家庭病房,對陳誠日夜護理治療。蔣介石指示給陳誠在海外讀書的兒女寄去機票,讓他們回來探望父親。

陳誠

圖丨陳誠、蔣介石、宋美齡(左至右)共同出席宴會

在妻子和醫生的精心照料下,陳誠的病情一度穩定,精神和體力都有所增進,有時還能在花園中散步,和兒孫共享天倫之樂。但進入1965年後,陳誠的病情開始急劇惡化,由於突然患上重感冒,對於陳誠的身體無異於雪上加霜。

雖然陳誠肝部的疼痛一天天加劇,但他從不因疼痛喊叫,每次都是醫生看到他痛到皺眉,趕緊給他打一針止痛針。 2月28日,陳誠病情被台灣當局公佈,宣布了他的真實病情,陳誠自覺自己將不久於人世,便先給家人寫了一個遺囑:

“陳死火葬,以不佔地為原則。”

從3月3日起,陳誠已經不能進食,當天一早,家人問陳誠還有什麼話要交代,陳誠嘆了口氣說:「國家搞到這個地步,還有什麼好說的。」過了一會兒陳誠讓身邊的工作人員先退出房間,然後讓長子陳履安帶紙筆到自己身旁,單獨向陳履安口授三條遺言:

「一、希望同志們一心一德,在總裁領導下,完成國民革命大業;

二、不要消極,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全國軍民,共此患難;

三、黨存俱存,務求內部團結,前途大有可為。 」

陳誠

圖丨陳誠視察台灣土地

陳誠的66字遺言,是他對人們提出的要求,同時也是對自己一生經驗的總結。 當晚陳誠又向家人索筆,似乎想寫些什麼,可惜在他彌留之際,已經來不及清醒地將心裡話說出來。隔天陳誠的病情已經相當危急,中午譚祥在陳誠耳邊說,蔣介石夫婦馬上就要來看望他,陳誠竭盡全力,在夫人的幫助下,勉強下床坐在椅子上等候。見到蔣介石夫婦之後,陳誠用微弱的聲音傷感地說:

“總裁,我的病恐怕不容易好了…”

當天下午,陳誠向家人囑咐,自己恐怕不行了,如果別人要來看他,不必阻攔,讓他們來見自己一面。治療小組依照陳誠的遺願,取消了禁令,讓各界官員和親友前來探望。陳誠官邸門前頓時熱鬧起來,前來探視的人絡繹不絕。

3月5日一早,陳誠官邸的大門敞開,繼續接待前來談事的賓客,國民黨高官陸續趕到。 蔣經國曾長期在陳誠的領導下工作,和陳誠之間的關係複雜微妙。一大早他便來到陳誠官邸,獨自默默佇立在窗前,或者一個人呆坐在沙發上。中午別人送麵包,他低聲道謝,並沒有食用。

陳誠

圖丨陳誠與蔣經國

下午四時,陳誠的主治醫師從病房走出,宣布陳誠仍在彌留之中,人已經昏迷,但脈搏趨於正常。兩個小時後,醫生再次傳出消息,陳誠雖然血壓降低,但脈搏已經恢復正常,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持續很久,大家不必再守候下去。

下午六點半,陳誠病房的門被關上,病房中只有陳誠的妻兒和醫護人員,陳誠躺在病榻上,呼吸逐漸微弱,逐漸大家聽不到陳誠的吐氣聲,這位戎馬一生的四星上將,最終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七時剛過,陳誠病房的門被打開,主治醫師走出病房,向大家宣告:

“副總統在七時零五分過去了!”

“照原件發表公佈”

台灣當局對於陳誠的去世極為重視,在當晚的國民黨常務委員會上,大家對陳誠的一生給予了高度評價。後來在陳誠去世之後,國民黨內部不再設“副總裁”,可見在蔣介石和國民黨內部看來,除了陳誠之外,沒有人能夠坐在“副總裁”的位置。

陳誠

圖丨尼克森出席陳誠葬禮

蔣介石當天發布“總統令”,責令張群、嚴家淦等12人組成治喪委員會,自3月6日起,所有機關團體降半旗10日,停止娛樂和宴會,公祭和殯葬之日,民間一律懸掛半旗,停止一切娛樂和宴會。

安放陳誠遺體的台北殯儀館在忙碌了一整夜之後,趕在3月6日黎明前搭起了靈堂,大廳中央懸掛著一張50寸陳誠的遺像,靈台用白綢圍繞,上面擺滿了各類貢品,中央放置著一座檀香木雕成的神主牌,上面寫著“顯考陳公辭修府君之神主”,這是陳誠生前特地交代家人,希望將來能夠供入家鄉的家祠。

上午十一時,蔣介石來到殯儀館,在陳誠的遺像前行三鞠躬禮,隨後前往化妝師吊視陳誠遺容,看著這位比自己小11歲的副手先一步而去,蔣介石不禁無限傷感,潸然淚下。蔣經國曾聲淚俱下地對記者說:

「『副總統』的逝世,對黨國來說,是一件無可比擬的重大損失,對我個人來說,乃是失去了一位追隨近30年的導師。”

陳誠

圖丨陳誠殯葬大典現場

10日大殮前,殯儀館對靈堂重新進行了佈置,在陳誠的遺像上方,懸掛著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挽額“黨國精華”,兩側還有蔣介石親筆題寫的挽聯。 陳誠的墓地距離他的家鄉直線距離只有400多公里,但茫茫的台灣海峽無異於是他們中間一道無形的牆,將陳誠的墓地和家鄉隔絕在海峽兩旁。

1993年陳履安同家人商量,按照父親生前的遺願,將陳誠的遺骸從墓穴中取出火化,安放在高雄佛光山靈光塔,其原先佔用的墓地交由台灣當局另行處理。

在陳誠過世之後,他生前留下的三條遺言被公佈出來,引起了國民黨內一些人的質疑。依照當時的環境,陳誠絕口不提「反共」和「反攻」。對於這份遺囑,國民黨當局曾徵求陳誠妻子譚祥的意見,由於陳誠身分特殊,遺囑和當時環境極不相符,希望能對陳誠的遺囑進行修改後再公佈。

陳誠

圖丨蔣介石參加陳誠葬禮

但譚祥深知丈夫陳誠的為人,他一生處事謹慎,精明周到,他親手授人所記下的遺囑,一定是經過他深思熟慮之後才能夠寫在紙面上的,雖然他當時病情嚴重,但頭腦是清醒的,對於國共兩黨之間的關係,顯然陳誠有他自己的觀點。因此譚祥回絕了來人的請求:

「辭修的遺囑如果一定要發表,就只能按照他生前的口授原件。如果感到這樣公佈不合時宜,也可以不發表。不過要發表只能如此!”

後來譚祥的這一意見被上報給蔣介石,雖然蔣介石對陳誠遺囑的態度有所保留,但最後還是批准:「照原件發表公佈!」蔣介石一直以來妄圖回到大陸,對於陳誠的這項遺囑,實在有些耐人尋味。

陳誠

圖丨週總理、陳誠、葉挺合影

週總理得知陳誠病逝的消息之後,雖然沒有在公開場合有過表示,但同年迎接海外歸來的李宗仁時,週總理在機場休息廳內,面對中央領導和民主人士,談起了幾個月前逝世的陳誠:

「陳辭修是愛國的人,他堅決反對美國製造'兩個中國',可惜他身體不好……他臨終時留有遺囑,台灣當局要修改發表,他夫人反對,說要動就不發表,要發表必須原文。

週總理的一番話,算是為他們在黃埔的情誼畫上了句號,同時也是對陳誠做出了最中肯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