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源遠流長,數千年間各類人才濟濟,僅以筆者蒐集到的資料舉例,被尊為聖的有:文聖孔丘、武聖關羽、兵聖孫武、詩聖杜甫、書聖王羲之、畫聖吳道子.....
在燦如群星的歷代詩人中,為啥只是杜甫被尊為詩聖,而不是李白、白居易等其他著名詩人呢?
說來話長,聊聊杜甫被尊為詩聖的過程,對研究杜詩和深入了解中國傳統詩歌大有裨益。
(一)杜甫生平簡介
杜甫的第十三代祖先是晉代名將杜預。爺爺杜審言是修文館直學士,唐初詩人,「近體詩」的奠基者之一。父親杜閒一生為官。生母清河崔氏很早就過世了。
杜甫受爺爺的影響較大,從小聰明好學,頗有才華。由於是仕族出身,青少年時期生活比較滋潤,好比不差錢的現代驢友,經常在外出遊,結交了不少名士詩人,其間參加科考落第了也不在乎。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隨著社會的動盪不安,自己年齡的逐漸增加,他吃了不少苦頭。天寶六年(747年),35歲的他好不容易再遇到科考的機會,殊不知姦相李林甫玩了個「野無遺賢」的陰謀詭計,他又一次榜上無名。
此後他客居長安多年,受盡冷眼和心酸,有次來了個當官的機會,但他又不願意做那種管理兵器倉庫的小官兒。就這樣,使得其收入微薄且不穩定,家庭經濟十分困難,連小兒子也被餓死了。 「安史之亂」後好不容易當上左拾遺,又因替房綾說話失去了時任皇帝唐肅宗的信任。
西元759年,對官場徹底失去興趣的杜甫,開始了顛沛流離失所的行程,先後在成都、夔州等地艱難的生活,接受過嚴武、高適等朋友的接濟。 58歲時在窮困潦倒中病逝。身後留存世間詩歌1500多首(另一說1400多首),散文和賦20餘篇。
(二)43年後遺骨回鄉
杜甫生前有自知之明,就如他在《夢李白二首.其二》所述:“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他在身前,同時代人出了這本《河嶽英靈集》詩歌選編,沒有用他的一首詩。他死後不久,又出過幾本當代詩人的作品選編,同樣沒他份。簡而言之,他身前及身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始終名不彰聲不顯。
其後輩雖然都是尋常老百姓, 但他的孫子杜嗣業,是個性格倔強、辦事認真之人,為爺爺「葉落歸根」是他的夙願。千方百計籌到旅費後,杜甫逝世43年的那年,杜嗣業肩背裝著爺爺遺骨的襤褸,攜帶著爺爺的詩作遺稿,從湖南耒陽出發,到河南首陽山去安葬爺的遺骨。
讓逝者「入土為安」、寫墓誌銘和立碑,是古代中國的傳統風俗習慣,找位有影響的人來寫墓誌銘是喪家緬懷和頌揚逝者的願望。杜嗣業一路風餐露宿的辛苦限於篇幅不贅述,途經湖北荊州時,懇請在此作官的元稹捉筆。
杜嗣業找元稹捉筆的原因,其一、元稹年少時就有才名,是著名的中唐詩人、文學家,入仕後曾一度拜相,系當時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人物;其二、杜元兩家系大同鄉。兩家的籍貫分別是河南的鞏縣和洛陽;其三、認為元稹帶有諷喻性的樂府詩,其關心民間疾苦的深邃之意,傳承了杜甫的文脈。
元稹以前看過一些杜甫的詩,早就對這個前輩心存敬意,現在細細讀了杜嗣業帶來的杜甫遺作後,心情十分激動,於是揮筆寫了一篇對仗工整、氣勢雄渾跌宕的《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誌銘》。
此文字數不算太多,但容量極大,用現代語言釋意「以其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這段話,意思就是古往今來的詩人都沒達到杜甫這麼高的水平,給予了杜甫頂級的評價。
(三)杜甫由此開始走紅
元稹有種他人難以企及的學習方法,他學杜甫的樂府詩絕不是那種形似的鄒鄲學步,而是在神似的基礎上提升到一種全新境界,於平淺明快中呈現麗絕華美,色彩濃烈,鋪敘曲折,細節刻畫真切動人。在詩歌形式上,元稹是「次韻相酬」的創始者。 《酬翰林白士〈代書百韻〉》《酬勞天〈東南行詩百韻〉》,均依序沿用白居易詩原韻,韻同而意殊。這種「次韻相酬」的做法,在當時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元稹在捧紅杜甫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元稹為杜甫所寫的墓誌銘,使杜甫對後世的影響深傳遠播。晚唐詩人韋莊編輯的《又玄集》唐人詩選,首次選用了杜甫的七首詩,其擔任後蜀宰相時,專門尋找到成都杜甫草堂的遺址,另建一間草屋作為標記。以後歷經各朝修葺,成為聞名古今的歷史人文景點。
宋代蘇門四學士之一的秦觀,在這方面又推進了一步。他在《韓愈論》中寫道:「......孔子,聖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歟。」「集大成」是古代儒家評價孔子之功的讚語。杜甫的「詩聖」桂冠是宋代安的,筆者雖然沒考證出源自何方人氏,但秦觀無疑算一個得力的推手。
杜詩在宋代影響力越來越大。北宋末年,愛國名將宗澤臨終時念念不忘的是杜甫 《蜀相》中的詩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流滿面」。李綱在敵軍圍城的緊要關頭,上陣指揮血與火的「東京保衛戰」中,親筆題寫杜詩分贈親友,以表示自己誓與城共存亡的決心。
文天祥憑什麼維繫著自己的民族氣節,最後從容就義呢?他在《正氣歌》中說,「風簷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文天祥在獄中寫了二百首《集杜詩》,把杜詩的原句重新組合成一首首五言絕句,以此作為自己民族氣節的核心內涵。時至現代1945年抗戰勝利時,許多背井離鄉的人首先想到的便是杜甫的詩句:“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流滿面衣裳”......
(四)筆者的感悟
杜甫是被元稹捧紅的這種說法過於片面和武斷。杜甫能在身後被尊為“詩聖”,輝映千秋萬代,與崇拜他的元稹、韋莊、秦觀等人的力捧當然分不開,但筆者認為這是外因,杜甫自身俱有滿格的內在因素:
第一,杜甫是個重視修身養性的人。他一生追求且引為自豪的就是成為「儒」。有人作過統計,他的詩中「儒」字共出現45次,僅一次指「侏儒」外,其餘44次都是指「儒家」。他自稱“老儒”或“腐儒”,直到臨終前在洞庭湖上漂蕩,他仍然自豪地稱自己是“天地一腐儒”。綜合他的一生來看,他符合孔子「君子儒」的要求,也就是當「聖」的水準。
第二、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對朝廷的腐敗和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給予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期的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杜詩是獨一無二的「詩史」。
第三、他善於運用古典詩中的許多類型,並加以創造性的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拓人,其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一言以蔽之,杜詩是集大成之作,從題材、內容、風格等各方面都極為突出,成就極高。
金子不論放在任何地方、不論蒙上光陰的幾多塵埃,它終究會熠熠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