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首是誰(“何德何能”,韓愈居然能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2022-12-13韓愈

文|江楓月夜

韓愈,唐代詩人,文學家,提起他我們最熟悉的莫過於中學時學過的那篇《師說》了,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提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批判了當時流行的“恥於從師”的社會風氣,他為師者正名,開一代之文風,被後世尊稱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b}」。

可真正論名氣,韓愈不如蘇東坡,論作品的品質、產量,他也不如同期的柳宗元,可為何後世還是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呢? 是靠資歷、年紀?好像也不是,像是「初唐四傑」之首就是年紀最小的王勃。

韓愈

唐宋八大家

其實,韓愈之所以能被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筆者認為是一個人的一句評價起了很大作用,這個人就是蘇遼。 蘇遼曾為潮州重修的韓愈廟撰寫碑記,他在《潮州韓文公廟碑》碑文裡評價韓愈: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

這裡的“文起八代之衰”就是指韓愈曾發起的“古文運動”,挽救了八代以來衰敗的文風。

一、韓愈為何要倡導古文運動

韓愈為何要倡導古文運動,這是當時特定的社會背景下不良的文風所造成的。

「自東漢以來,道喪文弊,異端並起。歷唐貞觀開元之盛,輔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獨韓文公起布衣,談笑而麾之,天下靡然從公,復歸於正,蓋三百年於此矣。

東漢之後,道德喪失,文風敗壞,主流學術界興起了一股老莊玄學之風。在這種背景下,鈰體文大行其道,當時的文人爭相效法。

那什麼是騸文?駢文是散文的前身,又被稱為鈰體文、四六句,講究對仗工整和聲律鏗鏘。

本來追求文章的格式對仗、文辭優美也沒有錯,可這種追求奢華文風的寫作一旦開了口子,就難以矯正了。

韓愈

《六朝騸文》

文人們寫文章開始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內容,追求辭藻華麗落入無病呻吟的圈套,在這種不良風氣下導致了文壇大量的文章空洞無物,我們也可以看到在當時,除了《哀江南賦》 、《與朱元思書》等少數的幾篇名篇,再也沒有什麼好的作品出現,文壇也遠沒有先秦、兩漢時那樣燦爛的氣象。

這種風氣一直遺留到唐朝,例如王勃那篇名垂千史的《滕王閣序》就有駢文的影子。 《滕王閣序》一文雖然震鑠古今、照耀千古,但其詬病是堆砌的詞藻太過華麗,特別是一開篇繁複的描寫,引經據典,王勃也難以免俗。還有那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其實也是化用廬信的《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韓愈

滕王閣

唐朝是自秦漢之後的另一個強大帝國,應該有和國力匹配的文風大唐不應該只有李白、杜甫的唐詩,也應該在散文上有所創新。而這種創新需要先驅,需要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在隋朝開創的,在唐朝時得到了大規模普及。駢體文的盛行也影響到科舉考試,雖然經過了房玄齡、杜如晦、杜如晦、姚崇、宋璟這些賢相的加以矯枉,但仍然不能挽救文壇衰敗。

古文已經式微,到了韓愈這個時候,駢文已經達到鼎盛的「西風壓倒東風」之勢。讀書人存於天地間,就應該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如何繼絕學?那就是接過先秦兩漢時文人的大棒,糾正不良風氣,韓愈覺得有必要拯救古文了。

二、韓愈怎樣倡導古文運動

1.以身作則、從教育入手

韓愈強調“學古道而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主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 ,反對模仿抄襲、言之無物,認為寫作就是要抒發心中之“氣”,從秦、漢的那些大家那裡吸收經驗,豐富自己的寫作。說穿了,韓愈覺得寫作就是要原創,秦漢那具有「風骨」的作品才是好作品。

韓愈作《師說》一文,一方面是批判當時恥於從師的不正之風,其另一個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勸導人們回到尊師重道的正道中來,並從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幫手幫助其完成復興古文的大業。

那怎麼才能找到合作夥伴呢?從歷史的歷次啟蒙運動、變法圖強中,我們不難發現都會有教育家的影子,例如日本明治維新時的教育家福澤諭吉,例如洋務運動時的教育家嚴復。 要改變不良的社會風氣,教育是最好方式。

韓愈

韓愈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決定從自己開始,為天下傳道、提倡古文運動。他一方面身體力行,無論是給皇帝寫書,​​還是給親友寫信,都堅持用古文寫作,一方面他也廣收門徒,帶動更多的人,漸漸的他的門下聚集瞭如張籍、賈島、李翱、侯喜、尉遲汾、沈粑等大批弟子。

韓癒選拔弟子的方式別具一格,正如他在《師說》中所寫的: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大弟子張籍的年齡比他還大,但韓愈不管世俗偏見,仍然招收他當了自己的學生,他真正實踐瞭如他所說的那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能者為師。

2.立功,立德,立言”,努力成為 “三不朽”的完人

蘇遼緊接著“文起八代之衰”之後,還評價韓愈“勇奪三軍之帥”,其實韓愈不僅是一代文宗,還是一代“武宗”,因為中國軍事史上的奇襲“李愬雪夜入蔡州」主角差點就變成韓癒了。

唐朝中後期,軍閥割據,朝廷對地方缺乏有效管控。元和十二年(817年),蔡州行營的唐、鄧節度使高霞寓出征地方割據勢力吳元濟,卻兵敗文城柵,朝野大受震動。

同年,唐憲宗令宰相裴度為淮西宣慰處置使徵討叛軍吳元濟。裴度臨行前帶了一個參謀,這個參謀就是韓愈。韓愈之前屢遭貶謫,裴度同情韓癒的遭遇,便懷有提攜之意,他並未期望韓愈隨軍出征能做出多大貢獻,卻不想韓愈卻一戰成名,立下了赫赫功勞。

韓愈

李愬雪夜入蔡州

時年十月,韓愈任行軍司馬隨軍出征了。

兩軍打了一個多月,不勝勝敗,裴度一籌莫展。在例行的軍事會議上,韓愈建議裴度可派兩千精兵從小路進入蔡州,並擒拿吳元濟。裴度認為雪夜出擊,太過冒險,沒有採納。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另一路接替高霞寓的唐、鄧節度使的李愬卻在降將李祐的引導下,提兵雪夜入了蔡州,並成功擒得了吳元濟。這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奇襲「李愬雪夜入蔡州」。

李愬擒拿吳元濟的消息傳來,知道此事的人無不為韓愈感到惋惜,而「深藏功與名」的韓愈卻並不懊惱,他又向裴度獻上一計。

韓愈對裴度說:「如今平定淮西,我軍聲勢正盛,而敵人膽怯,可以讓柏耆去勸降成德節度使王承宗。」王承宗是跟隨吳元濟起事的同黨,柏耆是不久前歸降的王承宗的舊部。

這次韓癒的建議,裴度採納了,他找到柏耆,親筆一封致王承宗的勸降信,叫柏耆帶上前往鎮州勸降王承宗。王承宗看了書信,思量過後,果然獻上降表,歸順朝廷。

許多人以為的韓愈是唐宋八大家,是鬱鬱不得志的一介文人。其實,韓愈也是非常優秀的將才軍事家。如果不是那次意外,韓愈機會可以成為媲美孔子,王陽明,曾國藩一樣成為集「立功,立德,立言」於一身的「三不朽」完人。但歷史就是歷史,歷史沒那麼多如果。

韓愈

廣東潮州韓文公祠

平定吳元濟之亂後,韓愈因此功被授予刑部侍郎。俗話說“人微言輕”,升職了的韓愈再說的話的分量肯定也就不一樣了,你像現在那些傑出企業家的說的話,無論怎麼說,有沒有道理?是不是廢話?都會有人奉為「真理」。

韓愈漸被樹立成一座標桿,附和他提倡古文運動的人也越來越多。

3.找出同盟,與柳宗元的一唱一和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力量是無限的。韓愈能夠倡導古文運動成功還在於他拉到了柳宗元這麼一位重量級盟友的加入。

韓愈比柳宗元年長五歲,兩人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

韓愈因為諫迎佛骨被貶到潮州,柳宗元也因為捲入王叔文案被貶到永州。政治上的失意,使兩個人更加愷惺相惜,也把推動古文運動當作仕途失意後的人生追求。遭貶後的兩人一直保持著書信往來,互相勉勵,交換對著對散文革新的看法。

在二人的推動下,從貞元到元和二三十年間,古文逐漸壓倒鈰文,成為文壇的主流。

韓愈

柳宗元

三、古文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韓愈所倡導的古文運動對後世有什麼影響?做個可能不恰當的比喻,胡適等​​人當年倡導的白話文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古文運動對當時有什麼樣的影響。

正是在韓愈、柳宗元的倡導下,才有了之後唐、宋散文的興起。唐宋八大家有六個誕生在宋朝,且無一不是古文運動的堅決支持者,也正是有他們的堅持,才有了像《六國論》、《醉翁亭記》、《傷仲永》這樣的名篇、雄文問世。

哥白尼是日心說的倡導者,牛頓是力學三大定律的奠基人,後世的科學家再怎麼厲害也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添磚加瓦。而韓愈,他為師者正名,積極推動古文運動,憑一己之力開一朝之文風,後世的文人也都是在他開創的大好局面下進行文學創作,而這或許也是包括蘇遼在內那麼多人為什麼把他推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原因吧!

{不}end{/不}

以上內容為筆者讀書時的思考,只代表個人觀點。碼字不易,如果你喜歡筆者的文字,想要了解更多文史知識,歡迎追蹤@江楓月夜吧!

1、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2、參考:《師說》、《新唐書》、《潮州韓文公廟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