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想衣裳花想容描寫的歷史人物是誰(李白不為權貴折腰,卻為楊玉環連寫三首詩)

2022-12-13李白

21世紀的今天,年輕人找工作首選的城市是“北上廣深”,那裡擁有更多的機會,更大的舞台,更多樣化的文化,是實現夢想的不二選擇。

於是每年有大批畢業生懷抱著夢想,隻身前往那極具魅力的城市。在身處時尚中心享受萬丈光芒的同時,也承受著更激烈的生存競爭。

回望1000多年前的長安,也曾是盛極一時的帝國首都,是個有資源、有機會、有錢賺的大城市。無數讀書人選擇背井離鄉,來到寸土寸金的長安城,忍受著高昂的物價和競爭壓力,想要在這燈火通明的城市尋得一處安身之地。

泱泱大唐,其中不乏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些大詩人的身影,他們也是懷抱著夢想的「長漂」。

李白

大城市,機會多,選擇多,可適合的工作還是難找。我們今天找工作多久? 1個月?半年?李白為了得到一份工作用了整整22年。

終於,公元742年,李白收到了朝廷的宣召,他眉飛色舞地寫下“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然後揚長而去。

李白以詩人身份,昂首挺胸來到唐玄宗面前。接受了歷史上獨無僅有的文人最高禮遇,並得到了翰林待詔的職位。

這是一份怎樣的工作呢?其實這是一份沒有實權的文職,平時陪伴帝王身側,歌功頌德,起草一些文書。 說白了只是陪皇帝吃喝玩樂的公務員。

這與李白心中的預期還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李白雖失望,但也做的兢兢業業。 在此期間他寫了許多“馬屁詩”,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寫給楊貴妃的《清平調·三首》。

其一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門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其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幹。

這三首是七言樂府詩,是李白應唐玄宗召見進宮作的詩。 詩中全然不見李白的狂氣,放眼看去,全是李白對楊貴妃美貌的極力誇贊。曾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此刻也不得不為權貴低下了頭。

李白

第一首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花喻美人,以雲喻貴妃衣裳。 看到了雲就想到了貴妃華豔的衣裳,看到牡丹花就想到貴妃嬌俏動人的容貌。春風吹拂欄桿,花蕊的露珠更濃。如此天姿國色,如果不是群玉山頭的仙女,那就只能在西王母的瑤台殿上才能見到的神女。

第二首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歷史上有名的美人趙飛燕來對比襯托貴妃的美艷。 貴妃真是一種嬌俏牡丹,艷麗凝珠。從前楚王神女巫山相會,只剩枉然淒楚。但如今你卻驚現漢宮,試問宮中嬪妃,誰能像貴妃般清雅動人,就連古時可愛的趙飛燕都要化妝才能與你相比。

第三首總承前兩首,將花與人,君王與貴妃簅合一起,書寫了帝王的動人愛情。 楊貴妃絕代佳人與紅豔牡丹相得益彰,美人與名花常使君王帶笑觀看。動人姿色似春風能消無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貴妃雙雙倚靠著欄桿。

這三首詩在李白生平的創作中算不得上乘之作,甚至可以說為了附和君王,詩中盡顯諂媚,不見仙人風骨。 但仔細看李白這段人生經歷,就不難理解李白拍馬屁的苦衷。

22年的歲月蹉跎,長時間的漂泊求仕,眾人的質疑嘲諷,心中的不甘抱負。在那個「學而優則仕」的歷史背景下,這是李白為求出路,不得不為之的必然表現。

瀟灑如他,卻要為了求官攀高枝,桀駿如他,卻要跟在皇帝屁股後頭吹捧,俠義如他,卻在晚年漂泊流浪。 多樣的人生經歷造就了多樣的性格,巴爾扎克曾說:“人本身就是一個複雜的綜合體”,千人千面,用一把尺子怎麼能丈量出複雜的人性呢?

李白

李白是複雜的李白,他庸俗過,諂媚過,但無傷大雅。在大眾眼中,他仍舊是那個清新脫俗、豪邁灑脫的諫仙人。

不論是李白或是身邊親朋,切忌用一把尺去衡量。 不要對任何一件事情,輕易地蓋棺定論。讓自己的靈魂,學會獨立思考。

來源:品讀詩詞歌賦

作者:向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