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亡國後的李煜來說,世界那麼大,愁緒那麼多,能夠安放哀愁的地方,卻只有夢里和詞中:往事已成空,還如夢中。他把所有的悲痛與回望,化成了我們所共同擁有的情感,全都寫進了詞裡,一字一句,都是血淚,滿含著刻骨的悲痛。
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為一個皇帝,李煜的確當得很失敗;但作為一個詞人,他又是出色的,留下了《虞美人》《相見歡》《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等經典名作,被譽為「千古詞帝」。從帝王到“階下囚”,多少繁華榮盛,無奈轉頭成空。
今天分享的這首《浪淘沙》,讀過的人不多,但卻寫景寫情淒美悲切,描寫亡國後身雖在卻失去家國與自由的日日夜夜的哀痛,道盡世事無常,令人讀之落淚。
讀到終了,月色、樓影空照秦淮之水,景依然,人、事都已不再,這內裡的哀傷怕是滾滾而來,無處可收吧。
晚涼天淨月華開
讀一讀這首詞,感受詞帝李煜上天入地都絕難排解的哀傷。
《浪淘沙》
南唐李煜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秋風庭院蘚侵階。一任珠簾閒不捲,終日誰來。
金鎖已沉埋,壯氣蒿萊。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李煜不少詞,首句即劈空而來一句感慨,給人極其強烈的主觀感受:“春花秋月何時了”“多少恨,昨夜夢魂中”“無言獨上西樓”,還有這首《浪淘沙》亦是如此。沒有委婉曲折地先寫景再抒懷,下筆是揮之不去的哀愁。
南唐亡國,李煜被囚,往事回想起來,的確確怎一個哀傷了得。一個「哀」字,統領全篇,全詞都在這情緒的籠罩之下,無論景或情,都繞不去、離不開。
他說,這份哀傷,對著什麼樣的景都難以排遣。更何況,此時還是原本便令人悲愁的秋天呢?秋日風涼,身體感到沁人的涼意,庭院裡久無人至,多麼淒婉悲涼。看那苔蘚,都已經侵滿了階梯呀。
苔蘚上台階
苔蘚侵階,是因為平日沒有人上石階來。想當年,李煜曾面對的是“春殿嬪娥魚貫列”,而如今,卻是門可羅雀,不見人來,往昔與今日,多麼鮮明的對比。連那珠簾都任憑它垂下,不再捲起。這哪裡是「閒」呢,明明是一種沒有心緒、放棄的無奈。沒有指望的深刻的孤獨與痛苦。
詞下片轉入寫國家破滅的痛苦:橫江的鐵鎖鏈,已經深深地埋於江底;豪壯的氣概,也早已付與荒郊野草。此後寫景,從白日直至夜晚。白天裡孤獨悲傷百無聊賴,到了夜晚,月淨天涼,想那舊時宮苑,依舊在月光的照耀下,映照在秦淮之上,然而卻是人去樓空,此景非昨。
上片中的庭院,給人孤獨無人之感;下片廣闊蒼涼的月夜,影影綽綽的瓊樓殿影,與那流蕩的秦淮河水,同樣給人縹緲虛無、心無落處的感覺。
月色空照
這首字的下片寫得真美,尤其後半段:「晚涼天淨月華開。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多美啊,然則此情此景,卻也美得讓人想為之落淚:過往種種,如夢似幻,如月色倒影,無力挽回。只餘這深入骨髓的悲痛,日日夜夜,流淌不息,如影隨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