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西元224年-263年,一作西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諫國鏵縣(今安徽省瀨溪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思想家、音樂家、文學家。
嵇康自幼聰穎,身長七尺八寸,容止出眾。他博覽群書,廣習諸藝,特別喜愛老莊學說。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司馬氏掌權後,隱居不仕,拒絕出仕。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因受司隸校尉鐘會構陷,而遭掌權的大將軍司馬昭處死,時年四十歲。
嵇康與阮籍等人共倡導玄學新風,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審貴賤而通物情”,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蹟與遭遇對於後世的時代風氣與價值取向有著巨大影響。
嵇康工詩善文,其作品風格清峻,反映出時代思想,並為後世思想界、文學界帶來許多啟發。又注重養生,曾著《養生論》。今有《嵇康集》傳世。
歷史評估:
王戎: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嚐見其喜慍之色。
李清照:兩漢本紹繼,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馮友蘭:嵇康的特點是“越名教而任自然”,天真爛漫,率性而行;思想清楚,邏輯性強;欣賞藝術,美感高。我認為,這幾句話可以概括嵇康的風度。
軼事典故:
狂放任性
嵇康曠達狂放,自由懶散,“頭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悶養,不能沐也”,再加上他幼年喪父,故而經常放縱自己,“又縱逸來久,情意傲散」。成年的他接受老莊之後,「重增其放,使榮進之心日頹」。在懶散與自由裡孕育著嵇康的狂放與曠達。
嵇康年輕時傲世,對禮法之士不屑一顧。名士向秀曾敘述其與嵇康的友誼:「餘與嵇康、呂安,居止接近。其人並有不羈之才。然嵇志遠而疏,呂心曠而放。」鐘會陷害嵇康時,給他安上的眾多罪名中就有「言論放蕩,非毀典謨」一條。
隱於竹林
嵇康回歸自然,超然物外得自在,不為世俗所拘,而又重情誼。 《文士傳》裡說嵇康「性絕巧,能鍛鐵」。嵇康愛好打鐵,鐵鋪在後園一棵枝葉茂密的柳樹下,他引來山泉,繞著柳樹築了一個小小的游泳池,打鐵累了,就跳進池子裡泡一會兒。見到的人不是讚歎他“蕭蕭肅肅,爽朗清舉”,就是誇他“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 《晉書·嵇康傳》寫道:「(嵇)康居貧,嘗與向秀共鍛於大樹之下,以自贍給。」他以打鐵來表示自己的「遠邁不群」和藐視世俗,這是其精神特質的展現。
鄙視權貴
鐘會身出名門,是鍾繇之子,“敏慧夙成,少有才氣”,年少得志,十九歲入仕,為秘書郎,三年後又升為尚書郎,二十九歲時就已進封為關內侯。但是嵇康拒絕與其交往。但鐘會對年長其兩歲的嵇康,卻敬佩有加。 《世說新語》記載:鐘會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於戶外遙擲,便回怠走」。
顯赫後的鐘會再次造訪嵇康,嵇康不加理睬,繼續在家門口的大樹下“鍛鐵”,一副旁若無人的樣子。鐘會覺得無趣,於是悻悻地離開。嵇康在這個時候終於說話,他問鐘會:「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回答:「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鍾會對此記恨在心。
仗義執言
呂巽、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大官司。呂巽見弟媳徐氏貌美,乘呂安不在,指使其妻用酒把弟媳灌醉,將其姦污。事發後,呂安欲訴之於官。呂巽急忙請嵇康從中調停。嵇康因與兩人的關係非同一般,遂應呂巽之請,出面調停,把這件事情按了下來。可是,事後呂巽卻倒打一耙,惡人先告狀,說呂安不孝順,竟然敢撾母親之面。有口難辯的呂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嵇康拍案而起。嵇康寫了《與呂長悌絕交書》,痛罵呂巽一頓。他想透過絕交來表白自身的好惡,他也想透過絕交來論證朋友的意義。呂安入獄後,為了說明真相,自然要涉及嵇康調停之事,嵇康也因此被關進監獄。
嵇紹不孤單
在峇康臨死之前,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自己的哥哥嵇喜,沒有託付給他敬重的阮籍,也沒有交給向秀,而是託付給了山濤,並對自己的兒子凜紹說: “巨源(山濤字)在,你不會成為孤兒了。”
在嵇康死後,山濤沒有辜負嵇康的重托,一直把嵇紹養大成才。山濤和王戎,在嵇康被殺害之後,對嵇紹一直都特別的照顧。他們盡到了朋友應盡的道義與責任,使得這個孤弱的孩子,即使失去了父親,卻還擁有他們慈父般的關懷與教導,不再那麼無靠,這是成語「嵇紹不孤」的由來。
十八年後,嵇紹也在山濤的大力舉薦下,被晉武帝“發詔徵之”,後來還成為晉朝的忠臣。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