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誰說的話(孔子週遊列國求仕,歷盡滄桑看盡世間種種!)

2024-07-12孔子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孔子治學的同時,還是想在政治舞台一展抱負,但是魯國沒有他發揮的空間,這裡從上到下都是君不君臣不臣,不遵循禮制,與孔子理想背道而馳。於是孔子決定週遊列國,尋找可以認同自己的地方。

衛國之行:君好利,臣好妒。

孔子到了衛國,寄居在弟子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裡。衛靈公問孔子:「你在魯國時所得的俸祿是多少啊?」孔子回答:「我的俸祿是六萬小鬥粟米。」於是為衛靈公也給了孔子六萬小鬥粟米。孔子在衛國住了不久,就有人在衛靈公那裡說孔子的壞話,衛靈公便派公孫餘假進進出出監視孔子,隨時將孔子的動向禀報給自己。孔子害怕在衛國獲罪,住了十個月後,就離開了衛國。

孔子遂適衛,主於子路妻兄顏濁鄒家。衛靈公問孔子:「居魯得祿幾何?」對曰:「奉粟六萬。」衛人亦致粟六萬。居公頃之,或諫孔子於衛靈公。靈公使公孫餘假一出一入。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孔子為什麼會離開衛國?首先衛靈公關注的是孔子在魯國的俸祿,證明這位君主的眼中只有利益,他認為只要給予利益就可留人才,實際上最重要的是對人才的信任;其次,衛靈公偏聽偏信,輕信小人諦言對孔子產生了懷疑,在這樣的君主身邊做事,隨時隨地都要為自身的安危擔憂,孔子不走更待何時呢?

孔子狀類陽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懼。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本來是準備到陳國去的,但在途中經過了衛國的匡邑,因為孔子的長相類似於陽虎,而魯國的陽虎曾經踐踏過匡邑人,所以匡邑人把孔子扣押起來,孔子麵臨人生一次非常大的危機。孔子的學生都很為孔子的安危擔心,但孔子說:「自從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禮樂制度不都保存在我這裡嗎?如果老天爺要讓周代的禮樂制度喪失殆盡,就不會讓我掌握這些東西;如果老天爺不會讓周代的禮樂制度喪失,那麼匡邑人又怎能拿我怎麼樣呢?武子當家臣,然後才得以離開匡邑。

孔子使從者為寧武子臣於衛,然後得去。 ——《史記·孔子世家》

這位寧武子是什麼樣的人呢?史料裡關於他的記載不多,但是他能讓孔子脫困,就足以說明他在衛國的影響力。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 ——《論語.公冶長》

國家有道的時候,他就發揮自己的才能,是國家的棟樑之材;國家無道的時候,他就變得很蠢笨,讓人忽略它的存在。這樣的人富有智慧,懂得保護自己,因此才能歷風浪而不忘初心,臨逆境獨善其身。

南子之會:無奈之舉,有意之為。

衛靈公夫人叫南子,他派人對孔子說:「四方各國來到衛國的名人,凡是想和我們國君稱兄道弟友好相處的,都一定要見過南子婦人,現在她也想見見你。

南子坐在細葛巾的帷帳後面,孔子進門後就向著北面叩頭,南子也在帷帳後面回拜,他身上佩戴的玉器相擊後發出了清脆悅耳的聲音。孔子回來以後,對他的學生們說:「我本不想去見她,既然已經去了,就要按照禮節行事。」子路聽了孔子回答,仍然很不高興,孔子就發誓說:「如果我說的不實,天將拋棄我,天將拋棄我!

孔子曰:「吾鄉為弗見,見之禮答焉。」子路不說。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厭之!天厭之!」--《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又在衛國住了一個多月以後,有一天衛靈公和南子同坐一輛車出行,讓孔子坐在副車上,大搖大擺的走在鬧市。孔子說:「我還沒見過愛好道德,就像愛好女色那樣的人。」因此感到非常羞愧,於是就離開了衛國,到了曹國。在曹國的經歷,孔子究竟經歷了什麼,《史記·孔子世家》裡並沒詳細記錄,基本上一帶而過。

宋國:殷商後裔,非禮之國。

孔子離開曹國,又到了宋國,曾在大樹下面演習所學過的禮儀,宋國的司馬桓魋想殺掉孔子,就派人先把那棵大樹砍掉,孔子只好趕快離開宋國。人家砍掉了一棵大樹,孔子就要趕緊逃亡,這是為什麼呢?表面上看來是宋國不遵守禮樂,同時威脅到了孔子的生命安全,孔子自然就沒有辦法在宋國繼續待下去。從深層意義上來說,宋國是殷商後裔,與週王室有著血海深愁,他們怎麼能接受孔子所推崇的周禮呢?

孔子去曹適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拔其樹。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的弟子們都說:「我們走快一點吧!」孔子說:「上帝把道德品格給了我,那個桓魋又能把我怎麼樣呢?」實際上,孔子對這件事看得很清楚,砍大樹就是一種警告,要殺人就不會這麼周折了。孔子是胸有成竹,因此才能淡定自若。

顛沛流離失所:落魄的聖人,不得志的君主。

儘管說的輕鬆,但實際上卻很狼狽。孔子到達鄭國的時候,跟自己的學生走散了,他孤零零的一個人站在鄭國的東門口。

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 ——《史記·孔子世家》

鄭國有人看到了孔子,就對子貢說:「東門口有個人,他的頭有點像唐堯,他的脖子有點像皋陶,他的肩膀有點像子產,但是他的腰部以下比夏禹短三寸。孔子聽了以後滿面笑容的說:“他所描述我的形象,不完全對。但說我像條喪家犬,真是對極了,對極了!”

孔子到了陳國,寄居在司城貞子家裡。陳國是個小國,又碰上了晉國和楚國爭霸,因此他們輪流來攻打陳國。後來吳國也來侵犯陳國,陳國更是常挨打。孔子在陳國待的很不如意,他說:“回國吧!回國吧!就在家鄉的學生們,志向遠大,很有進取心,還保持著本始的善性。”

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其為人長賢,有勇力,謂曰:「吾昔從夫子遇害於匡,今又罹難於此,命也已。吾與夫子再罹難,寧鬥而死。」鬥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吾出子。」與之盟,出孔子東門。孔子遂適衛。子貢曰:「盟可負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史記·孔子世家》

於是孔子離開陳國,經過蒲這個地方的時候,剛好碰到公叔氏在蒲地造反,蒲地的人因此不讓孔子離開。孔子有個學生叫公良孺,帶了五輛車跟隨孔子,他自己長的人高馬大、孔武有力,他對孔子說:「老師,以前我們在匡地遇難,現在又在這裡遇難,難道這就是命運嗎?們拼個你死我活,殺出一條血路來! 」公良孺十分勇猛,蒲地人害怕了,他們對孔子說:「只要你不到衛國去,我們就釋放你! 」孔子就和他們訂立了盟約,他們才放孔子出了東門。可以孔子違背了諾言,離開後就到了衛國,子貢問:“師傅,盟約可以違背嗎?”孔子說:“被迫訂立的盟約,是不作數的!”

孔子衛靈公聽說孔子回來了,很高興,馬上但郊外去迎接孔子,並問孔子說:「蒲地可以討伐嗎?」孔子回答:「完全可以。」衛靈公說:「我手下的那幫大夫都認為不能去討伐,現在的蒲地,是衛國用來防禦晉國和楚國的,我們去攻打它,恐怕不太好。個叛賊罷了。

靈公老,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喟然嘆曰:「茍有用我者,朞月而已,三年有成。」孔子行。 ——《史記·孔子世家》

衛靈公年紀大了,懶得過問政事,因此不再重用孔子。孔子知道自己在衛國沒有機會,就嘆了口氣說:「如果有人用我,保證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功告成。」其實這句話是說給衛靈公聽的,他只是想告訴衛靈公,只要任用自己主政,不需要太久的時間,自己就可以為衛國帶來很大的改變。但這些話並沒有改變衛靈公的想法,衛靈公一次在和孔子交談時,向孔子請教行軍打仗的事情,孔子說:「關於祭祀的禮儀,我很清楚,但是關於行軍打仗的事情,我還沒學過。孔子知道自己已經不用在衛國繼續停留了,於是孔子又離開衛國繼續上路。

楚地:子西的論斷,楚王的自卑。

孔子到了楚國的時候,楚昭王準備把有民戶的富庶之地七百里封給孔子。楚國的令尹子西勸誡說:「大王派到諸侯國去的使者裡面,有子貢一樣善於外交辭令的嗎?」楚昭王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大臣裡有像顏回這樣德才兼備的嗎? 「也沒有。」子西再問:「大王手下的將帥裡,有像子路這樣勇猛的嗎?」楚昭王還是說:「沒有。」子西又問:「大王的地方官裡有沒有像宰這樣能幹的嗎? 。享有這方圓幾千里大的地方嗎? 當初周文王和周武王在鎬地,僅僅是百里大小的國君,最後都能一統天下。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昭王將以書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王之使使諸侯有如子貢者乎?」曰:「無有。」「王之輔相有如顏回者乎?」曰:「無有。」「王之將率有如子路者乎?祖封於週,號為子男五十里。百里之君卒天下。其秋,楚昭王卒於城父。 ——《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楚昭王知道子西在提醒他,孔子有能力是事實,但是能不能為己所用,用後能不能駕馭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楚昭王權衡利弊以後,打消了原來的想法,當然他也沒有機會做出改變了,因為這年秋天,楚昭王就死在了城父。

孔子孔子在離開魯國十四年後,又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此時的國君魯哀公向孔子請教如何治國,執政的季康子也向孔子請教,他們不過是做個姿態,儘管他們表面上認同孔子的說法,其實一直沒有重用孔子。孔子也沒有伸手要官,他回到故鄉的目的不是為了入仕,而是為了治學教化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