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時任陝西省主席的宋哲元下達了一項震的命令:面對5000名手無寸鐵的俘虜,他要求全部處決,一個不留。
在面臨可能招致的種種罵名時,他更是堅決表示:我寧願背下千古罪名,也要殺掉這5000俘虜。
但他的一生,不僅有嗜殺的一面。抗戰爆發後,宋哲元親率29軍堅決抗戰,又收穫了「鐵血將軍」的讚譽。
那麼,身為抗戰名將的他為何會執意做出坑殺5000俘虜的決定?他非凡的一生,又有哪些傳奇的境遇?
投筆從戎:宋哲元的熱血青年時代
1885年,宋哲元出生於山東趙洪都村,父親是當地有名的知識分子宋湘及。
這樣的家庭環境,使宋哲元童年時期的家教十分嚴格,而他本人也十分刻苦上進,勤奮地讀著聖賢書。有學識淵博的父親指導,加之自身天資聰穎,他很快就熟讀了各種艱深晦澀的典籍。
有了學問以後,宋哲元發現在當時貧寒的鄉村,大多數孩子都沒有條件接受教育。於是在17歲時,他在村裡開了一間私塾,免費教育村裡的孩子。
但志向高遠的宋哲元,並不甘心只做一個默默無聞的鄉村私塾先生。彼時的中國,正進入千年未有的空前歷史黑夜之中。四處都瀰漫著戰爭的硝煙,讓百姓不聊生。
而其中,民生威脅最大的是三大害:瘟疫,大煙和土匪。這三種毒害甚廣,在宋哲元的家鄉也不例外。
身為有學問有抱負的熱血青年,青年宋哲元下定了決心,他要以自己的能力,親手改變家鄉乃至全中國混亂黑暗的局面。
懷抱著這樣的理想,他在日常生活方面也不同於其他死讀書的腐儒。為了抵禦隨時可能到來的匪亂,他在研究學問的同時還一邊練武,經常經常看一些民間流傳的武術秘籍,慢慢的,他擁有了一身嫻熟的武術。
1907年,教了六年書的宋哲元,毅然報考了北洋陸軍第六鎮隨營武備學堂,並順利通過,從此棄筆從戎。
在學堂裡,他熟讀經典的聰慧頭腦讓他在軍事戰略方面展現了非凡的才能,除此之外,他的領導能力也十分令人矚目。三年後,宋哲元從學堂畢業。
畢業後,他來到廣東參加了進步人士的國民革命軍,並有幸結識了後來國民黨的建黨元老:馮玉祥。馮玉祥對這個青年才俊也十分看重,收他作為了自己的部下。
至此,宋哲元正式展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憑藉著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他一路順利晉升,很快就上升到了旅長軍銜,更獲得了「西北軍五虎上將」之一的美名。此時,未來的一代名將已經初顯鋒芒。
對抗匪患,宋哲元徵討鳳翔黨玉琨。
1927年,宋哲元被國民政府任命為陝西省主席。也就是在這裡,他遭遇了熟悉的匪患問題,而且比他的家鄉更為嚴重。
當時的土匪,並非一小隊散兵游勇的烏合之眾,而是有嚴密組織的武裝部隊。因為連年的軍閥混戰,很多軍閥表面是政府軍人,但是脫下軍袍,他們就成為了稱霸一方的“土皇帝”,魚肉鄉裡。
陝西最難啃的“土皇帝”,就是黨玉琨。他曾經也是軍閥,在與馮玉祥的戰鬥中落敗以後,逃到了陝西,成為了當地的一方惡霸。
此人無惡不作,生活腐敗,性情殘暴。除此之外,最令人髮指的,還有他不斷盜墓嚴重破壞祖國文物的行徑。當他盜取墓葬文物後,就高價賣給外國列強,對國家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得知黨玉琨的所作所為以後,加之他與自己的「伯樂」馮玉祥的陳年積怨。宋哲元暗暗發誓,一定要剷除這個為禍陝秦的惡魔黨玉琨。
經過探子的調查和當地老百姓提供的信息,他得知了黨玉琨的老巢位於鳳翔,地勢易守難攻,還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這些工事和城池又被稱為「臥牛城」。
在宋哲元之前,地方政府也不是沒有嘗試過攻打黨玉琨,可臥牛城的防禦太堅固了,每次嘗試都以失敗而告終。
起初,宋哲元也嘗試正面強硬突破的辦法,從城牆爬進去,攻打鳳翔城。但鳳翔地形的傳聞並非空穴來風,這種強取的戰術,很快就以實戰中糟糕的戰績而宣告失敗。
強取不行,那就智取。這剛好也是熟讀兵法的宋哲元的強項。他仔細觀察地圖,終於發現了一處突破口:距離城池附近200公尺處有一棟民宅。很快,一個成熟的作戰構想就在他的腦海中形成。
他又一次指揮部隊在正面戰場進攻,黨玉琨看著對方在吃過大虧的情況下,仍然不死心打算強攻臥牛城的做法,認定宋哲元也和之前的其他將領一樣,是酒囊飯袋之徒,於是不由得輕敵了起來。
但宋哲元在正面戰場的攻擊不過是佯攻,他真正的目的是在那所民宅的地下:在黨玉琨自以為臥牛城的防禦固若金湯,可以高枕無憂的時候。地板的正下方,早已經被宋哲元挖了個透穿,形成足有一間房屋大小的空洞。
宋哲元利用挖好的地下空間,秘密安置了多達4000公斤的高爆炸藥。在引線被點燃的那一刻,他立刻下令正面戰場的150門火砲也一齊轟炸。
如暴雨傾盆般狂轟濫炸的火砲火力,與4000公斤高爆炸藥裡應外合,在臥牛城內製造了毀滅性的絕望爆炸。在連綿不絕的爆破轟鳴聲與沖天火光裡,黨玉琨的老巢公頃刻間就被炸出了巨大的缺口。
突如其來的爆炸在摧毀城牆防線的同時,也擊潰了敵方部眾的士氣。兵敗如山倒,戰鬥以宋哲元的完全勝利告終。 黨玉琨軍死傷2000餘人,剩餘5000餘人成為了俘虜。
勝利過後,除了勝利的喜悅以外,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宋哲元的面前:如何處理這些俘虜?
血洗鳳翔,宋哲元殘酷殺戮引惡名
宋哲元審時度勢,冷靜思考以後。做出了讓所有人都深感震驚,同時也讓他背負長久罵名的決定:「全部殺掉!一個不留!」
聽到這個決定,他的部下都紛紛表示反對,力勸宋哲元:一下子集中殺掉5000名手無寸鐵的俘虜,這在軍閥混戰的時代都顯得太過殘酷血腥。如果真的這麼做了,宋哲元必將留下殺人魔頭的惡名。
但宋哲元孤心已決,這並非是他一時頭腦發熱的決定。面對部下的反對和勸說,他沉思許久,開口道:「我寧願背上這千古的罪名,也要殺掉這5000俘虜!」
在當時,因為大小戰事不斷,失敗者被俘虜乃是家常便飯。 對待俘虜,大多數部隊的做法是:要麼遣散為民,要麼收編起來,成為自己的力量。
但宋哲元清楚,這5000人可並非什麼正規軍人,而是手裡沾滿了老百姓鮮血、窮兇極惡的土匪。這些土匪,習慣了燒殺搶掠的生活,沒有紀律沒有道德,一旦收編,很有可能會對自己的部隊造成極壞的影響。
遣散就更不可能了,首先就這些土匪本人來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難保他們在當地又會做出什麼惡事,更不能指望他們能自覺成為勤勞而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對當地鄉民來說,無數曾經幸福的家庭,都是因為匪患而支離破碎、家破人亡。 陝秦大地,處處都是因匪患肆虐而釀成的血淚災禍。
當地百姓們恨透了土匪,簡直不共戴天。這多達5000名的土匪就地遣散後,社會也不可能容留他們,勢必會造成大動亂。
深知匪患危害的他本人也對土匪深惡痛絕。思前想後,最後他下定決心,為了殺一儆百,以儆效尤,即使背負千古罵名,自己也要將5000名土匪全部殺掉。
行刑當天,距離鳳翔城東八公里的關帝廟附近,一口幾十公尺深的枯井變成了人間煉獄。 俘虜們跪在枯井門口,痛哭流涕,也不知是為自己喪盡天良的行為懺悔,還是只是恐懼死亡。
但是宋哲元沒有絲毫的心軟,他端坐於武聖廟內,在武聖關羽怒目的注視下,揮手下達了處刑的指令。
50名劊子手手起刀落,一時間,慘叫聲、慟哭聲、圍觀將士的喊殺聲震徹雲霄。鳳翔城一時血流漂櫓,腥臭氣息臭塞廟。
在此期間,只有一位青年,在其老丈人面前下跪懇求,表明他是被脅迫當匪的。宋哲元的副官也實在於心不忍,為其求情,宋哲元才破例豁免了他,而他也是五千名俘虜中唯一一個活下來的人。
此事一出,全國嘩然。雖然自古就有「慈不掌兵」之說,但集中坑殺五千名俘虜的行為,依然過於殘酷血腥,自此,「漠視生命」「惡魔」等等惡名接踵而至。
讓人更擔心的,是恐懼宋哲元在清剿黨玉琨後,其目的是否是想取而代之,成為下一個陝西的「土霸王」?畢竟這種事件在當時發生過太多次。
如果真的是這樣,以殘殺五千俘虜的事蹟來看,殘忍的他會給當地老百姓招致更大的災難。
誓死抗日,洗清惡名
幸而,宋哲元並沒有成為第二個黨玉琨。 1931年,宋哲元部隊被改編為國民黨革命軍第29軍。 隔年9月18日,日本駐中國東北地區的關東軍突然襲擊瀋陽,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也正是在對抗日本侵略者的戰爭中,他以自己的行動,證明了中國軍人的無畏和骨氣。同時也為自己洗刷了殘暴的惡名。
918事變後沒過幾天,宋哲元就率領第29軍的全體官兵向全國發出抗日通電,以死表決了自己抗戰到底的決心。
到了1933年2月,日本侵略者集合十萬大軍向熱河發動了全面進攻,因省主席湯玉麟臨陣脫逃,3月4日,熱河省淪陷。
3月8日,敵軍順勢開始進攻長城重要隘口喜峰口。憑藉裝備優勢,敵軍一度佔領了西側高地。
在此生死存亡之際,宋哲元率領29軍站了出來,與日軍展開了激烈會戰。全體將士們寧死不退,瀕臨彈盡糧絕的時刻,甚至以大刀與敵人展開了白刃戰。
經過漫長的戰鬥,最終,29軍取得了殲滅敵軍3000餘人輝煌順利的喜峰口大捷。此戰也是國民黨自918事變以來在北方戰場的第一次勝利。
經此一役,29軍大刀隊的威名傳遍了大江南北,宋哲元也獲得了「鐵血將軍」的威名。後來,喜峰口大捷的事蹟也被編成了至今人民都耳熟能詳的名曲:「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之後,宋哲元憑藉其戰術才能,又參與了多次抗日重要會戰。 1940年4月5日,56歲的宋哲元因中風不幸病逝。在他死後,國民政府追升他為一級上將,享盡哀榮。
時至今日,宋哲元大量殺害俘虜的決定依然備受爭議。
也許,以現在的觀念來看,集中坑殺如此大量俘虜的行為,讓無數鮮活的生命逝去,實在過於殘忍。
但在那個土匪肆虐的年代,正是因為有著像他這樣堅決打擊匪患的將領存在,才得以開創和平的今天。
而他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出的英勇無畏,誓死報國的精神,更證明了他是一位真正的抗日英雄和中國軍人。
天津《益世報》對宋哲元領導的喜峰口會戰給予極高評價稱:「十九路軍淞滬一仗,使世界認識了中國人;二十九軍喜峰口的幾仗,使我們中國人還可做人。
在他不幸病逝後,蔣介石贈送「天地正氣」輓幛,又送挽聯:「砥柱對峙中流,終仗威棱攝驕虜;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痛元良。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是非功過難以論說。但宋哲元身為中國軍人的骨氣將永遠值得所有國人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