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簡介個人資料(老當益壯的名將廉頗,為什麼淪落至報國無門的結局?)

2023-01-11廉頗

作者:陳華

他是戰國四大名將中活久見的一位,大半生指哪打哪威鎮華夏,晚年老當益壯卻報國無門。身為趙將,年逾不惑的他參與組團伐齊之戰,深入齊境,攻取陽晉,名顯諸侯,位列上卿。因不滿藺相如位居己上,對其多方折辱,在明白躺氏相忍為國後,負荊請罪,文武同心結成最強抗秦二人組。長平之戰堅壁固守,使強秦久戰無功。長平慘敗後,苦撐危局,以殘破之師擊敗強勢來襲之燕,殺將奪城。耄耋之年,新王見棄,姦小弄權,他無奈去趙入魏,卻求用無門,終亡於楚。他就是趙國假相邦、信平君廉。

廉姓是中華古姓,繫出頦類之後伯益。伯益助大禹治水有功,賜嬴姓,成為秦、趙兩國的共祖。伯益娶虞舜之女,生子大廉,大廉後人有以先人名為氏者,即為廉姓之祖。由此可見,廉氏與趙氏祖源相同。

廉頗

廉姓雖然源遠流長,但在中華姓氏大家庭中卻始終人丁不旺。在廉姓之中,真正讓這古老姓氏揚名天下的就是本文的主角,位列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趙國信平君廉頗。

繫出中山建功大趙

廉頗,字洪野,出自嬴姓廉氏,趙國苦陘縣(在今河北定州東南)人。苦陘縣本屬戰國八雄之一的中山國,在中山國於西元前296年被滅後併入趙國。生於西元前327年的廉頗本是中山國人,但這並沒有妨礙他後來以趙人自居,並一心為覆滅母國的趙國效力。

春秋戰國時期,滅國亡族是家常便飯,戰國七雄哪家不是踩著列國的累累屍骨走向輝煌的,那些被滅國家的子民,又有幾個會以亡國遺民自居的,又有幾個會拒絕為滅國者效力的?這就是春秋戰國時代的生存法則,落後不僅會挨打,而且還必然亡國,在這種危局中脫穎而出的才是真正的強者。因此戰國七雄無弱者,只不過是強中更有強中手罷了。同樣,能夠在名將輩出的戰國時代被公推為名將的,哪一個不是軍功赫赫、眾望所歸的國之柱石?

也許是因為出身中山國的緣故,廉頗的早年經歷比較模糊,也不知他最早加入的是中山國軍隊還是趙國軍隊,更不知他的成長歷程,特別是早年軍功。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雖然廉頗不是原汁原味的趙國貴族,一路打拼也充滿艱辛,但上升趨勢很明顯,在年逾不惑之後就躋身趙國重將行列。

廉頗的第一次獨立領軍是在西元前283年,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影響天下格局的大事,就是樂毅領銜五國組團群毆齊國。身為齊國的鄰國,趙國看日益強大且四出侵凌的齊國不順眼多年了,見到有機會KO強齊,自然樂得屁顛屁顛地加盟了。

趙惠文王趙何直接派廉頗出戰,一則廉頗是趙國近年來戰績搶眼的大將,二則廉頗與樂毅都曾是中山國人,和尚不親帽兒親,便於聯絡彼此感情。

廉頗

果然,廉頗在五國伐齊之戰中表現很給力,率領趙武靈王趙雍一手創建的胡服精騎,大張旗鼓地深入齊境,敢打敢衝,勇冠三軍,殺得當面之敵無不望風而逃,順利地搶下陽晉城(在今山東鄆城西),為趙國奪取了實實在在的戰果,也有力地配合了樂毅。

在樂毅取得濟西會戰的決定性勝利後,趙軍帶著豐厚的戰利品班師回國。趙惠文王對於擊敗強齊,以勇氣聞名天下的廉頗大加封賞,晉其為上卿。上卿一職,曾是深受週禮影響國度的最高官職,相當於相國。不過,到了戰國末期,上卿的成色有些縮水,一是地位降了,二是人數多了。即便如此,上卿依然是一國貴官,地位不凡。

就在這一年,趙國不僅得到大片土地,還喜提天下至寶和氏璧。這方出自楚國荊山的傳國重寶,也不知怎的落入了趙惠文王手中,趙惠文王不僅自己寶貝得不行,還拿出來當著列國使者嘚瑟,一來二去就整出事了。

遠在鹹陽的秦昭襄王嬴稷聽說和氏璧落入趙人之手,登時技癢上頭,命人傳話給趙國,準備用十五座城池交換和氏璧。這話一聽就忒不靠譜,一是秦人從沒說過是哪十五座城;二是秦人要趙人先送寶再換城。秦國真當趙國是傻子嗎,給了璧到哪找城換啊?

廉頗

趙國君臣一番腦筋風暴後,一位中國外交史上出身微賤,卻抗節不撓、視死如歸的牛人藺相如橫空出世。藺相如憑著過人的勇敢與智慧,完璧歸趙,生生讓想吃白食的秦昭襄王吃了一個啞巴虧。之後,秦人變臉,出兵報復,雖然殺傷了數萬趙軍,但由於趙國的強力反擊,加之秦國當時的主攻方向是楚國,所以轉而想透過外交手段折服趙國。

聽到秦國澠池會盟的要求,趙惠文王對言而無信的秦昭襄王很不放心,不願前往。廉頗找到藺相如商議,雙方都認為趙王應該前往會盟,絕對不能讓秦王別了趙王苗頭,進而讓國際上嘲笑趙王怯懦。

廉頗

為了打贏這場至關重要的外交戰,雙方約定,由藺相如陪同趙王親赴澠池,隨機應變,絕不能掉了趙國的身價。廉頗則親率趙軍精銳駐紮在趙秦邊境,隨時做好出征準備。為了以防萬一,廉頗鄭重地對趙王說:「大王此去澠池,可以三十日為期。若三十日不歸,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人要挾!」趙惠文王看著一臉堅毅的廉頗,點頭應允。

廉頗的大將風度和有備無患,無疑壯了趙王行色,給了趙王底氣,也讓藺相如可以放心地硬扛秦王。趙國君臣在澠池會盟上文攻武衛,讓秦人無機可乘,再次贏得了一場空前的外交勝利。

趙國能夠在外交角逐中讓強秦吃癟,與廉頗做好武備並在談判期間大秀肌肉是密不可分的。

將相合和強趙興邦

澠池會盟後,趙國大出風頭的主角光環,大多落到了陪趙王以身犯險的躺相如頭上。趙惠文王鑑於國內宗室貴族力量過於強大,有意將出身寒門且智勇兼備的藺相如提拔為上卿,以此達成權力製衡。

廉頗

同為上卿,因藺相如戰勝的對手是天下武功第一的強秦,故此趙惠文王將藺相如的位次排在了廉頗之前,這讓一向以戰功取勝的廉頗不禁心頭火起,逢人就訴苦:「俺是趙國上將,憑著野戰功城之勞,才位列上卿。藺相如只不過憑著舌燦蓮花的微末之功,竟然排名在俺之前,而且他還是個出身平民的衰仔,這真是氣煞人也。放過的!開玩笑,神仙打架,萬一傷到凡人咋辦?

廉大將軍開始滿世界找躺上卿的晦氣,各種污言穢語都是小兒科,甚至有幾回差點出現過度身體接觸。藺相如知道廉頗有意針對自己,就在朝堂上盡量不與廉頗爭位,在朝堂外也盡量不與廉頗碰面。具有遠視眼的藺相如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居然練就了一項新本領,每每抻長脖子見到廉大將軍的車駕,立刻馬上回車就走,實在走不了,就去斜刺裡的小巷臨時停車,好在邯鄲城管也不敢向他討要車位費。一來二去,藺相如居然捧紅了一條回車巷。該巷在今河北省邯鄲市叢台區串城街南段,是一條長約75米,寬2.3米,東西走向的巷子。

藺相如上卿肚子撐船,不肯與廉大將軍計較一日之短長,藺相如的門客們可受不了了。這些貨跟著螫相如這個新科權貴,一心想著上卿門前七品官,好歹也要抖抖一夜致富的官威啊。不成想,新主子麵對廉大將軍慫成這樣,實在沒勁,還不如去給廉頗當門客。於是,他們組團向藺相如表達了深深的不滿:「我們離開親人來跟隨您,就是仰慕您的高尚品德(這話純粹是給自己臉上貼金,藺相如禮讓廉頗這般高尚的品德他們都視而不見,還好意思說)。卿,卻被他多次惡語相向,您平常那麼能說,為何不反唇相訌呢?跟不上您的節奏(這句話說得挺到位),今天想向您辭行! ”

藺相如新官上任,好不容易才攢起這麼多門客,這要都走了,再招也挺難的。戰國時期,哪個上卿家裡要是沒幾個門客,實在說不過去啊!因此,藺相如極力挽留,並用設問的方式給大家上了一堂涵養豐富的思政課。

藺相如首先提問:「你們認為廉將軍與秦王相比誰更厲害?」眾人想都沒想就搶答:「當然是廉頗不如秦王!」藺相如滿意地點頭道:「著啊,以秦王的虎視何雄哉,俺照樣在秦國的朝堂上將他訓得跟個三孫子似的,那些暴打列國如同草芥一樣的秦國大臣連個屁都不敢放。 ,是因為俺明白一個道理,強秦為何不敢興兵犯趙,就是因為大趙有俺與廉將軍這樣的良臣勇將,可以與之PK。香檳慶賀嗎?又不好,但俺明白,國家利益永遠高於個人利益,為此,俺必須把個人私怨拋在腦後,任憑廉將軍出氣好了!高很高,說得眾門客無不心悅誠服。

藺相如的話不脛而走,很快傳到了廉頗耳中,讓這位仍在找茬的大將軍瞬間石化:俺廉頗雖是一介武夫,但絕不是一個不講理的武夫,多年效命大趙的經歷,已將俺與大趙深度融合,可是,俺卻做出如此憨憨的事來,這不是給秦王送菜嘛,俺這是腫麼呢?

廉頗

剛好,趙王知道了將相不和的事,也擔心不已,派大臣虞卿出面調解。知道自己錯了的廉頗二話不說,就脫去上衣,露出上身,背著荊條,在虞卿的見證下,來到薔府門前跪地請罪。廉頗滿面羞愧地對薔相如說:「我才是個粗野卑賤的小人,一直沒有搞清狀況,竟然做出那麼多蠢事,真心想不到您能那麼寬厚地待我!」藺相如忙扶起廉頗,解去背上的荊條,為他披上外衣,然後溫語勸慰。

兩人又在虞卿的陪同下,狠狠地聊了一個通宵,將可能或不可能的各種樑子都解開了。此後,兩人共同為保衛大趙定下了可以割脖子的交情。

一來一去,廉藺二人又整出負荊請罪、刎頸之交、將相和等成語。趙都邯鄲在後世成為成語之鄉,自然少不了廉大將軍的傾情貢獻。

拒敵長平苦戰無功

由於廉頗與藺相如這對黃金搭檔密切配合,加之秦國彼時的攻擊目標變來變去,所以趙秦之間在澠池會盟後出現過一段難得的和平歲月。

廉頗

不用過多惦記秦國的廉頗也沒閒著,他每每披掛出陣,率領改革後戰力飆升的趙軍攻城陷地,忙得不亦樂乎。西元前279年,廉頗一路向東攻打齊國,擊破一路齊軍,讓齊國死了奪回陽晉的圖謀。

西元前276年,趙將樓昌進攻魏國幾邑(在今河北大名)時,未能如願克城,只好搬出廉頗這尊大神,繼續進攻。廉頗出馬,一個頂倆,經過一番苦戰,廉頗從魏武卒的手中奪下了幾邑,在將趙國的觸角向南延伸的同時,也給了當年攻破邯鄲的魏軍一次記憶深刻的教訓。

第二年,廉頗再接再厲,繼續向魏國的縱深挺進。趙軍攻入防陵(在今河南安陽南)。廉頗召集人手,在此築城,劃定新的趙魏邊境,然後又在回師途中,順手攻下安陽城(在今河南安陽西南)。昔日藉著改革紅利霸凌兄弟之邦的魏國,遇上廉頗這個狠人可是吃盡了苦頭。

西元前269年,秦昭襄王不願坐視咄咄逼人的趙國不斷收穫勝利,就派出曾與白起搭擋的大將胡傷(陽)統領十餘萬秦軍進攻趙地閼與(在今山西和順) 。趙國名將趙奢(紙上談兵的愣娃趙括的父親)先是示弱迷惑鬍鬚,然後乘其不備大破秦軍,取得了秦趙交兵以來少有的一次大捷。閏與戰敗讓秦王極度不爽,轉而進兵攻打幾邑。幾邑本來就是廉頗攻取的,自然還得廉大將軍出兵力保。廉頗在幾邑取得大捷,又給勞師襲遠的秦國好好上了一課。

可惜,秦趙之爭的勝利天平在隨後的日子裡又開始向秦國傾斜。西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崩,趙孝成王趙丹立。此時,已經拋開母族幹擾徹底放飛自我的秦昭襄王,採取應侯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在結好齊、楚的同時,火力全開地向同為三晉的韓、趙、魏發動了密集進攻。

廉頗

西元前262年,秦軍進攻韓國的上黨郡,眼看就要吃下這塊肥肉進而虎視大趙,存心挑事的上黨太守馮亭卻將這塊被秦國覬覦已久的戰略要地拱手送給了趙國。趙國人接過上黨這塊燙水的山芋後,就得面對秦人的滔天怒火。秦趙之間曠日持久又規模空前的長平之戰就此拉開慘烈序幕。

偏偏就在這個重要時刻,那位在閔與狠狠捋過秦國虎須的趙奢死了,眼光長遠的藺相如也病得不能視事,趙國的軍事只能靠廉頗一力承擔。廉頗知道情況危急,立刻接過趙軍的指揮權,毅然奔赴那個正如絞肉機一般吞噬生靈的血火戰場。

在長平(在今山西高平西北)戰場上,挾怒而來的秦軍數敗趙軍,南取野王(在今河南沁陽),北略上黨,完全切斷了長平的南北聯繫。此時,廉頗率領趙國大軍翻越太行山匆匆趕來,不僅人困馬乏,而且兵力並不佔優,完全處於被動不利的局面。

面對此情此景,一向喜歡強攻的廉頗隨機應變,決定結硬寨打呆仗,利用長平一帶多山的地形優勢,築壘固守,疲憊敵軍,然後伺機反攻。在廉頗的指揮下,趙軍構築了三道防線,其中沿丹水構築的第三道防線最為牢靠,也是趙軍最後的屏障。廉頗一面嚴令趙軍不得浪戰,一面動員上黨民眾,築壘的築壘,運輸的運輸,忙得不可開交。在廉頗的帶動下,趙國軍民一心,使得秦軍在攻破趙軍的兩道防線後,再也不能有所突破,不得不在第三道防線前停頓下來,銳氣漸失。

秦趙之間的拉鋸戰一打就是三年,讓趙國有些吃不消了。更可怕的是,秦國威脅諸侯,不讓他們給趙國幫助,讓趙國的存糧很快就見底了。在這種情況下,趙國君臣對於廉頗的持久戰真的有些受不了了,年輕氣盛的趙孝成王更是憂心如焚,不斷催促廉頗出戰。廉頗知道秦軍舉國來戰,絕對不會輕易放棄,故此仍堅持不戰,讓趙王很不爽。

再之後,就是秦人的反間計得逞,公元前260年,紙上談兵的愣娃趙括公然替換了老成持重的廉頗。在秦國方面,百戰百勝的白起則悄悄替換了久戰無功的王齲。都是換將,雙方的差距腫麼這麼大咧?

廉頗

之後的內容筆者在武安君白起的故事中介紹過,就不再贅述了。筆者只想說一下,當趙軍缺糧日益嚴重之際,在摩天嶺一帶巡察的廉頗發現山腰處有大量黃沙,靈機一動,就讓趙軍用牛皮和葦席,在山中修造了數座糧倉,再暗中趁夜運來黃沙,裝入倉中,只在表面放些糧食。當秦軍探子從遠處看到趙軍軍糧堆積如山後,嚇得不敢輕易來犯。直到長平之戰趙軍完敗後,同樣缺糧的秦軍進入這些糧倉時,才發現其中玄機。這裡被後人稱為「大糧山」。廉頗這招以沙充糧之計,與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唱籌量沙異曲同工,如果不是秦軍非要死磕下去的話,看到趙軍如此糧多,長平決戰也許就不會發生了。

不管怎麼說,持續三年的長平之戰,在最後關頭被換下的廉頗雖未能取得驕人戰績,但是面對秦國新生代名將王齲的強勢進攻能夠維持不敗已屬不易,如果再耗下去的話,鹿死誰手,也尚未可知?可惜,本來可以為趙國續命的廉頗,面對瞬息萬變的戰局,也只能無奈地長嘆一聲「非戰之罪也,敵人太強太太,臣已盡力了」。

老驥伏櫪建功鄗代

長平慘敗將崛起中的趙國打回原形,為趙國引來了列國的覬覦,就連戰國七雄中次弱的燕國都想撲上來咬一口。誰讓趙國對這種國戰大計如此衝動和兒戲呢,不打你打誰?關鍵時刻,還得靠年過七旬的廉頗站出來救場。

廉頗

西元前251年,在趙國好不容易挺過秦國的痛打落水狗後,還沒得舔舐乾淨身上的創痛,就迎來了燕國的重兵攻擊。

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燕王喜派出相邦栗腹前來趙國修好。趙孝成王熱情地招待了栗腹,栗腹也熱情地回應趙孝成王,一場賓主盡歡的國事活動就這樣順利結束了。

回到燕國後,栗腹這位稷下學宮的好學生卻對燕王喜說出這樣一番充滿誘惑的話:「臣在出使趙國途中,滿眼所見的都是趙國丁壯死於戰禍,他們留下的孤兒尚未長成,正是我們徵伐的好對象! 」剛剛上位渴望立功服眾的燕王喜聞言大喜,就召來軍方大佬昌國君樂間問答。

說起來,齊國人栗腹也是個硬漢。在燕國伐齊時,他逃離故國跑去燕國考察自強之道,遇上燕國成安君公孫操弒殺燕惠王,燕國突發動亂。栗腹冒死找到公孫操,厲聲忽悠:「您殺死燕王和他的子嗣,已然成為天下公敵,要想活下去,就必須聽我的,否則,死無日矣!」公孫操也知道自己做得過火了,隨時可能面對燕國王族的群起攻之,自然不敢學當年的燕相子之再進一步篡奪王位,而是改立燕武成王。栗腹的成功忽悠使其贏得了燕國新君的寵信。後來,在栗腹的建議下,燕國軍隊擊敗東胡,拓地遼東,威壓朝鮮,一掃燕惠王以來的低迷。由此可見,栗腹確實是個有志向的狠人。

廉頗

可是,樂間卻給頭腦發熱的栗腹潑了一盆冷水。身為樂毅之子,樂間非常清楚趙國的底細,就勸燕王喜道:「趙國的四境皆有強敵,趙人素來輕生好戰,即便壯年男子打光了,那些老弱照樣敢與強秦PK,何況是對付燕國。 ,自然說服不了熱血上頭的燕王喜。燕王喜下令調動傾國之兵二十餘萬(一說六十萬,太誇張了,地少人稀的燕國根本養不起)和兩千輛戰車,兵分兩路,一路由栗腹率領,進攻鄗邑(在今河北柏鄉北),一路由卿秦率領,進攻代邑(在今河北蔚縣東北)。

面對燕國大兵壓境,趙孝成王滿腔憤怒,心中暗罵栗腹這個腹黑男。不過要對付這樣口血未乾就背後動刀的貨,必須得用實力說話,只有打得他腹爛腸穿,才能出了這口鳥氣。

就在燕軍進至宋子(在今河北趙縣東北)之際,已然年逾古稀的老將軍廉頗臨危受命,與將軍樂乘一起統兵十餘萬(一說二十五萬,以趙國當時的國力也有點多了)前往迎敵。

廉頗分析了敵我態勢後,認為燕軍雖然人多勢眾,但驕傲輕敵,兵分兩路卻又缺乏配合,而且由於長途跋涉,早已人困馬乏,正好可以分而擊之。於是,他命令樂乘率領一支偏師堅守代邑,牢牢托住卿秦的北路燕軍使其無法南下增援,然後親自率領主力在鄗邑迎戰燕國南路軍。

廉頗

面對深入趙境燒殺搶掠的弱燕,趙軍將士早已叔可忍嬸不可忍,又見老將軍銀須白髮,猶自衝鋒在前,還有什麼好說的呢?趙軍在廉頗的指揮下同仇敵愾、保家衛國,個個奮勇,人人玩命,燕軍不敵倉皇敗退。

栗腹不甘失敗,忙整軍再戰,面對士氣稍稍恢復的燕軍,栗腹厲聲命令:「成敗在此一舉,有敢退者殺!」可惜,栗腹想找趙軍拼命的消息被人們洩漏給了廉頗。廉頗知道燕軍將至,忙緊急應對,命令輕兵在前,主力伏於其後。當栗腹好不容易擊敗趙軍前鋒後,自以為得計的栗腹苦追不已,卻在不久後陷入趙軍主力的埋伏圈中。燕軍才剛鼓起的勇氣瞬間狂洩不已,趙軍乘勝掩殺。志大才疏的栗腹見大勢已去,仍死戰不退,最終為亂兵所殺。其餘燕軍或逃或降,來勢洶洶的燕國南路軍就此煙消雲散。

廉頗隨即掉頭北上,與樂乘一起共擊燕國北路軍。此時,栗腹戰敗身亡的消息已傳至卿秦軍中,連日苦戰士氣盡喪的燕軍哪裡還有戰意,紛紛奪路而逃,樂乘揮手進攻,輕易地收割了無數燕軍的首級,就連卿秦也當了俘虜。

廉頗

再之後,廉頗與樂乘合兵一處,返身殺入燕境五百里,進圍薊城(在今北京西南),最終逼迫燕國割地求和,趙軍這才振旅而還。

鄗代之戰是廉頗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憑著一支七拼八湊、老少咸集的趙軍以少勝多,書寫了一段保家衛國的詩史級佳話,不得不說寶刀未老的廉頗,愣是要得!

報國無門客死異鄉

廉頗打贏了一場在外人看來勝算無多的戰役,這讓他在趙國的聲望一時無兩。剛好此時資深相邦平原君趙勝翹了辮子,趙孝成王便認命剛剛晉爵為信平君的廉頗擔任假相邦(代理相邦),廉頗一躍成為趙國第二人,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廉頗

之後,廉頗政務纏身,出兵放馬的機會少之又少,只是在公元前245年,帶兵到隔壁魏國公費旅遊了一次。此時的魏國,因為魏王對知兵善戰的信陵君滿懷猜忌,導致君臣離心,根本擋不住前來串門的趙軍,廉頗在攻取繁陽城(在今河南內黃西北)後,就見好就收了。

就在這一年,性格剛毅的趙孝成王崩了,其子趙悼襄王趙偃即位。史書上對趙悼襄王的風評不高,明明國家危機四伏,他又是寵妓女,又是找男寵,各種不肖之舉將趙國最後的一點振作機會都給掐滅了。一生為國徵戰的廉潔也將栽在這位昏君手裡。

趙悼襄王早就看不慣這位比自己的爺爺還老邁年高的重臣,尤其看不慣他吹鬍子瞪眼地指責自己的樣子,可是礙於廉頗的老資格,自己出手多有不便,也只能暫時隱忍不發。看著主子對廉頗那副暗氣暗憋的樣子,趙悼襄王身邊基情四射的寵臣郭開心領神會,當仁不讓地出手了。

說起來,郭開與廉頗也有樑。郭開是個徹頭徹尾的小人,卻是趙悼襄王從小玩到大的男伴侶,兩人之間到底有沒有分桃斷袖之誼筆者說不清楚,但他們之間絕對有公不離婆婆不離公的超主僕友誼。身為一個對大趙感情深厚的老同志,自然看不慣郭開這種只會一味討好趙王的小人,於是就在一次宴會中大聲斥責郭開。這讓郭開懷恨在心,現在有了趙王的恩寵,郭開要是不報復那還叫小人嗎?

於是,郭開出面誣告廉頗有不臣之心。這種事如果是早些年說還有點可靠,如今的廉大都82了,還不臣個鳥啊?可是,趙悼襄王想廢掉廉頗久矣,對此誣告當然高度重視,立刻派將軍樂乘前往軍中接手廉頗的指揮權。

廉頗聽到樂乘要來取代自己的消息,心中對於新君的怨氣登時爆發。自己一心為了大趙好,為了新君好,只是說了幾句為人臣子不得不說的忠言,都這麼一大把年紀了,咋會招此橫禍呢?

越想越不對勁的廉頗在氣憤之下,竟然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帶兵找樂乘說理去。樂乘作為軍中宿將,對於廉頗是又敬又怕的,見廉頗對自己兵戎相向,知道多說無益,又不想受這對君臣夾板氣,便奪路而逃,竟然就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看到樂乘走得莫名其妙,剛才還頭腦發熱的廉頗登時清醒過來:自己一生為趙國徵戰,難道臨老還要讓人坐實叛臣之罪嗎?雖然彼時叛出國門非常容易,但對於廉頗這樣的趙國老人,要跨出這一步卻比登天還難。

思來想去,廉頗索性向樂乘學習,告別自己為之奮鬥一生的趙國軍隊,帶著親隨一竿子杵到大樑去當寓公。

本來,此時的魏國正趕上人才荒,魏王對廉頗的來歸很是歡迎。但不久,魏王被其他大臣一番口舌後,頓時覺得廉頗老了,再加上多次擊敗大魏,實在難以信任,就將他摞在一邊不管不顧了。

趙軍連失兩員大將,秦國高興得不要不要的,為了回報趙王的好意,秦軍不要錢似地組織大軍去邯鄲遊獵。國難思良將的趙悼襄王又開始懷念廉頗了,就派人帶著名貴的盔甲和快馬去大樑給廉頗送溫暖,順便看看廉頗是否還能回國發揮餘熱。這本來是件好事,可是趙王的一番好意偏偏讓郭開不爽了。郭開這貨可不管廉頗是否有益於國,他只有一個念頭,得罪過俺的人都得滾犢子。所以,他拿出一份厚禮給使者,讓他務必給廉頗打負評。

使者是個見錢眼開的主,而且也知道郭開得罪不起,就使了個小花招,生生地把趙王起用廉頗的事給攪黃了。

廉頗

使者回報趙王道:「廉頗同志對趙王的關懷非常感動,一再說領導的好,還特意當著俺的面吃了一斗米、十十斤肉,然後披甲上馬舞了一回大刀,一看就是個乾飯能手。談人生。廉將軍真是老了,就放下了起用廉頗的念頭。

廉頗在魏國苦等了一陣,不見趙王相召,知道回國無望。剛巧楚國對廉頗同志的乾飯本領很是欣賞,就暗中派人接他入楚為將。只是此時的大楚早已今非昔比,昭屈景三戶的力量過於強大,根本不給廉頗這個外來和尚念經的機會。廉頗立功無望,越發鬱悶,時常感嘆“我思用趙人”,可惜,趙國始終沒有再用他的意思。

在人生的最後兩年裡,廉頗一直在渴望與鬱悶中度過,這對一個八旬老人是何等折磨啊。最終,老將軍於西元前243年客死壽春(在今安徽壽縣)。此後不久,他心心念念的大趙亡於強秦。

圖片來自網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