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簡介(成都武侯祠重大新發現)

2022-10-17武侯祠

來源:成都發布

百年難遇新發現!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竟然“牆內藏碑”

8通清代碑刻帶你開啟一場

穿越350年的時空對話

今年2月,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在原狀陳列提昇工程中發現諸葛亮殿北壁木框有磨蝕現象,對其進行更換時週邊抹灰層剝落,顯現出牆體內被封護碑刻的一角。經專業機構牆體掃描清理,共發現15塊碑石,依空間位置及碑文內容,判斷其分屬8通碑刻。

今日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召開通氣會

邀請文博、書畫專家

揭秘這些塵封已久的碑刻

據悉,碑刻的年代最早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距今350年;最晚為1821年(清道光元年),距今201年。 全部碑刻前後跨度150年。

其中5通碑刻在清道光年間纂修的武侯祠歷史專志《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歷史的重要補充。

碑文內容多樣,含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諦留書畫等。

藏在牆體中的碑刻

成都武侯祠是中國現存唯一君臣合祀祠廟和世界影響最大的三國遺跡博物館,肇事始於西元223年劉備歸葬惠陵,1672年經大規模整修形成今日建築格局。 值武侯祠1800週年及建築格局奠定350週年之際,新發現碑刻意義非凡。 正如其中一碑《再捐祭產碑記》文:“忠義垂諸天壤,德澤感於人心”,慶時和歲稔,頌東風入律,作為成都市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地,武侯祠迎來有機更新、傳承創新、更煥生機的重大機會。

↑走入武侯祠,品味三國歷史

武侯祠作為有「三國聖地」美譽的蜀漢英雄紀念地,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崇敬和嚮往之處,歷代進行了多次修繕。在這個過程,一些碑刻藝術精品被前人出於保護的目的藏在牆體之中。 本次的發現,在國內歷史建築博物館中當屬鳳毛麟角、百年難遇。

跨越350年的時空對話

武侯祠諸葛亮殿北面牆壁,一面看似斑駁樸素的廟牆,因所處正殿正位,素來為人所重。 加上本次的新發現,該牆體內共有25通碑刻,年代上至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1930年。歷代的社會賢達、文人墨客在此詠史抒懷,感念革故鼎新的時代,傾訴鞠躬盡瘁之衷腸。

歷史上,成都城市繁盛的時期,官方和民間都會優先組織對武侯祠的修繕和對一代名相諸葛亮的祭祀活動,來成都的政界名流、文人雅士、社會賢達多會前來拜諤,感念往昔。而在時局動盪、人心思安的時期,人們也會以組織修繕武侯祠為名,來凝聚人心,煥發意志。本次新發現的《眼底江山》碑,其作者為時任四川按察使宋可發,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築格局的大規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起主持。 此碑為武侯祠現存其唯一真跡,可謂跨越350年的時空對話。 當時的四川戰火甫定、百廢待興、人心思安,宋可發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凝聚共同價值,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 “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尺方一碑,足見天府文化樂觀包容、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

本次新發現的《再捐祭產碑記》再現了乾隆盛世武侯祠祭祀活動的壯觀景象。 “廟貌巍峨,士庶鹹集”,人們為“景仰宗臣,斯文同光”之心意,沐“功蓋當時,澤流後世”之榮光。碑文記載了數十人的捐款名單,五湖四海的民眾為煥新宗廟、贗續文脈而慷慨解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馳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