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渡人」俞敏洪個人資料

2023-09-11俞敏洪

俞敏洪總愛幹大事。

不久前,他現身淘寶,分享大學生學習成長規劃,由此開啟新東方淘寶教育直播之路。

他說未來要努力把時間用在更能讓自己開心、願意全心投入的事情。

短短一個月,他就擁有了一個新的身分──淘寶教育主主播。

果然,他最喜歡做的,還是那件事。

一直以來,俞敏洪被公認為“傳奇企業家”,而且是極特殊的一位。

中國自古有「士農工商四民」的思想,而俞敏洪集士農商於一身,既是文化名流,又是農民子弟,還是商界大佬。

這三種身份,使他對貧困和艱辛有更深刻的體會,也使他哪怕縱身商海,也總有一份家國情懷。

俞敏洪曾說過,自己一以貫之的,就是希望能激勵和幫助掙扎在困境中的人。

他也的確是這麼做的,無論是文人、農民,或是商人,他都在堅持以己之力,助人渡河。

在各種標籤之下,俞敏洪,總是個擺渡人。

1

同行者的擺渡人

1962年,俞敏洪出生於江蘇江陰一個普通農村家庭。

那時三年天災剛過,當時人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吃飽飯。

有時誰家實在揭不開鍋,俞敏洪的母親李八妹就會把自家的米送過去。

剛開始俞敏洪不理解,問母親,明明咱們家不夠吃,為什麼還要給別人呢?

李八妹告訴他,自己家人少,大家省點,想想辦法總能撐過去,鄰居家人多,會餓死的。

這些經驗讓俞敏洪從小就明白了:眾人拾柴火焰高,做人做事,不能只顧自己,還要懂得成就別人。

「擺渡人」俞敏洪從此上線了。

18歲時,他考入北大。

從穿著布衣、挑著扁擔走進學校開始,他就包攬了宿舍衛生,打掃、拖地、打水,樂此不疲地乾了幾年。

一旦手邊省出了錢,他就請同學下館子,改善伙食。

靠著熱心腸,成績排名倒數的俞敏洪在同學圈贏得一個口碑:老實可靠的好人。

1993年,俞敏洪創立新東方。藉著出國浪潮的東風,短短2年時間,學員從0發展到1.5萬。

這一切讓他真切地感受到,一個波瀾壯闊的教培時代來了。

他想起北大的老同學,如果可以一起幹,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事業。

於是,俞敏洪買了一件「錢味兒」爆棚的翻毛領皮衣,揣著一堆美元,踏上了前往美國的旅程。

那一年,音樂系畢業的徐小平早已放下歌唱的夢想,埋頭奔波在刷盤子、送外賣的現實中。

故友相見,他激動不已地為俞敏洪唱了自己寫的歌。

俞敏洪聽得心潮澎湃。

他熱淚盈眶地告訴徐小平:「你回國吧,你缺什麼我給你什麼,你要是想搞唱片,我給你30萬搞唱片。你沒地方住,就來住我家,你要是不想搞唱片,你就來新東方,我們一起幹。

彼時,「擺渡人」俞敏洪的帳戶上總共也就30來萬。

徐小平立刻卷鋪蓋回國了。

半年後,老班長王強也回國了。

王強是個實在人,他見到俞敏洪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如果有一天我和徐小平做得比你好,你能接受嗎?

俞敏洪呆愣了一會兒,不容置疑地回答,“讓你們回來就是想讓你們成為百萬富翁、千萬富翁。”

他依照合夥制的方式,重新劃分新東方的業務,和徐小平、王強三分天下。俞敏洪負責考試培訓,徐小平負責移民留學,王強負責實用英語。

新東方以三腳鼎立之勢,進入滾雪球式的爆發期。

然而,矛盾也開始爆發了。

新東方是俞敏洪一個學員一個學員做起來的,俞敏洪上課,老婆收錢,後來學生多了,就拉母親和親戚來幫忙,從夫妻老婆店變成家族企業。

留學歸來的徐小平和王強,對這種土八路式的家族管理十分排斥,俞敏洪也深感新東方必須進行大刀闊斧的管理改革。

但要怎麼改?三個人都沒思路,於是每天吵架,從股份改革一直吵到新東方上市。

上市後,徐小平套現40億,離開新東方。隨後,王強離開。

後來,徐小平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光,他曾做過一個惡夢,夢見俞敏洪不帶自己玩了,他哭著從夢中驚醒。

在他心裡,俞敏洪依然是那個載他飄洋度海、改變人生的精神領袖。

俞敏洪曾說:新東方就是一座山,他關注的是這座山能不能給爬上去的人帶來盡可能寬廣的眼界,至於他們會在山上待多久,這不是他所關注的。

從1993年至今,新東方有200多位老師出去創業,還有100多個創業失敗後又回到新東方。

很多老師都是在新東方做著做著,覺得乾教培不錯,就出去單做了。

有些人擔心俞敏洪會介意,跑去問他:“我想去創業你同意嗎?”

俞敏洪豪情萬丈:“當然同意,我當初不就這麼幹出來的嗎,你去乾,幹不成,你再回新東方。”

他甚至問他們:“你缺錢嗎,缺錢告訴我一聲。”

這話,和當初對徐小平說的如出一轍。

經歷過散夥之痛的俞敏洪,仍然不改他擺渡人的古道熱腸。

2

學員的擺渡人

俞敏洪最喜歡別人叫他老師。

小時候,村裡最受尊敬的人,就是「先生」。

俞敏洪兩次高考落榜,後來母親聽說縣裡有個「先生」教出了一個北大學生,就讓俞敏洪跟著「先生」學,最後果然也考上北大,人生逆襲。

教育能讓人走出農村,改變命運,俞敏洪深刻地理解了這一點,也從中找到人生的方向。

他曾問自己,如果一輩子只做一件事,要做什麼?

最後得出的答案是:以一己之力,幫助需要幫助的有志青年,改變命運,實現理想。

出於這樣的信念,新東方從創立初期就把「人的成長」當作教學目標,俞敏洪希望新東方給予學生的不僅是成績的提高,還有心靈和人格的成長。

為此,他要求所有老師除了授課,每個月還要公開演講,培養快樂教學和勵志教學的能力,鼓勵學生從絕望中尋找希望,努力實現理想。

90年代初的時候,學習條件還很辛苦。

空調還沒普及,夏天的時候,一個教室坐400多個學生,40多度的酷熱讓人汗流浹背、頭腦發昏。

到了晚上,北京電力不足,經常突然斷電,有些學員坐兩三個小時的車趕到教室,卻沒法上課。

為了堅持學習,俞敏洪想辦法找到製冰廠,從廠拉上大冰塊,每個教室放上十幾塊,裝在大盆子裡。誰熱得受不了,就拿毛巾去沾點冰水,擱身上舒服一會兒。

為了解決照明的問題,在教室配上十幾個滅火器,然後給學生每人一根蠟燭,一到斷電,幾百個學生點燃蠟燭,在燭光中繼續學習。

後來很多人都說,只要想起在新東方的這些時光,就覺得人生沒有過不去的坎。在他們心裡,俞敏洪教會他們的,不只是英語,還有堅韌不拔的精神。

2006年,新東方在美國上市。

俞敏洪卻很快發現,自己陷入了利潤和品質的巨大矛盾中。

要利潤高,就得快速擴張。要教育品質高,就得注重老師的培養,多發工資,多投入費用在教學上。

俞敏洪想要的「細水長流」和資本推崇的「翻番」之間,似乎沒有解藥。

這讓他面臨極大的心理壓力,很長一段時間,晚上甚至要吃4片安眠藥才能入睡。

最痛苦的時候,他曾站在20樓的窗口,想要縱身一跳。後來一個人跑出門,在零下30度的路上走了4個小時。

他曾多次坦言,自己奮鬥十幾年,最後要了一個不想要的結果。

他甚至想把新東方徹底放掉,重新去做一個小而美的學校,請一群最精英的老師,給他們最高的收入,一起為學生提供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然而,世事變遷,還沒等到俞敏洪實現理想,更大的困難就來了。

2021年7月,雙減政策推行,教培時代崩塌。

巨頭新東方遭遇重創,市值跌去百分之九十,營業收入減少百分之八十,6萬員工被迫離開。

60歲的俞敏洪在一場暴風雨中隻身走進北京奧森公園,一邊狂奔,一邊大笑,一邊大笑,又一邊大哭,直到暴雨戛然而止,內心歸於平靜。

他拿出新東方壓箱底的備用金,退學費、退教點、給員工退費,加起來近200億。

又發起內部捐獻活動,把8萬套嶄新的課桌椅,一車一車拉去鄉村學校,至少投入了1個億。

有人高喊俞敏洪體面,也有人說他不值得同情。

對俞敏洪而言,他根本不在乎別人怎麼看,他想的是即使新東方倒了,也要像一棵樹一樣,做點有用的事。

樹,活著的時候,給人綠色和陰涼。死了,可以變成火,溫暖世間,這就是俞敏洪的理念,「無論如何要讓自己有點兒用」。

這個被公認為「2021年最慘企業家」的人,以一種近似悲壯的姿態,再次呈現了擺渡人的底色。

3

鄉村的擺渡人

俞敏洪會把嶄新的課桌椅捐獻給鄉村學校,其實是他必然會做的事。

因為他對鄉村的關注不亞於對新東方。

走出農村的他特別敬佩張桂梅,以一己之力透過教育讓孩子們走出貧困的循環。

每年,他會資助2000個貧困孩子,還帶著500個教師志願者,與500個孩子一對一長期幫忙。

為了了解鄉村教育的現狀,他跑到最貧困的西南、西北農村考察,目睹了鄉村教師的薄弱。

教師強則學生強。俞敏洪在新東方打造了一支志工隊伍,每年奔赴農村手把手對老師進行教學培訓,15年培訓了4萬多老師。

線上平台成熟後,他開始利用網路為100多個貧困縣的100個中學提供遠距教育,將新東方的優質資源輸送給偏遠大山里的孩子。

他甚至還拍起了電影。

去年,俞敏洪聽說有一群孩子透過打籃球走出了大涼山,非常感動,投資把他們的故事拍成了電影《黑鷹少年》,希望可以鼓勵貧困學子努力奮鬥。

除了鄉村教育,農業也是他的心上事。

俞敏洪曾說,如果當年沒考上北大,自己應該會成為農民企業家,帶著村民發展新農業。

這或許是「東方甄選」很快上線的原因。

用新東方的力量,做點農業方面的事,其實是俞敏洪早就考慮的事。

幾年前,他出差遇到一個種大蒜的農民,以前一斤大蒜能賣10塊錢,現在只能賣2塊錢,白白辛苦了一年。

俞敏洪深受觸動。他小時候在田裡種過地,知道農民如果賣不出東西,立刻就沒了收入來源。

那時他就在想,如果能搭建一個平台,幫他們把大蒜賣到別的地方,是不是就能讓他們不用虧錢了。

後來,他到甘肅考察時,當地希望他能幫忙把農產品推廣到全國。

這讓俞敏洪更感受到,中國那麼多農民,那麼多好的農產品,卻還停留在個體時代,沒有品牌,沒人打理,這中間的關鍵是缺少銷售管道。

俞敏洪在這次甘肅遊記的結尾寫道:“有時候,我們用盡一生,只為等到命中註定會來到的那一刻。

2021年12月28日,也許就是俞敏洪等的那一刻。

那天,他終於做了「發展新農業」的事,以部落客身分在直播間賣農產品。

有媒體點名批評俞敏洪,搞教育的去賣農產品,就是不務正業。

身邊人也不理解,農產品是個大坑,進去了就爬不出來,紛紛勸他不要做。

俞敏洪很堅持,他做好了虧5年的準備。

畢竟,銷量看起來確實很慘,一場直播只有十幾萬銷售額,有一次,甚至只有2個人下單。

直到半年後,董宇輝突然爆火,短短3天,線上觀看人數突破10萬,銷售量突破3000萬,新東方股價翻倍。

有農民企業家激動地告訴俞敏洪,終於有人能判斷牛排的口感了。

全網也驚呼,乾農業的俞敏洪,再次創造了奇蹟。

然而俞敏洪卻跟他的團隊說,不用每天報告銷售量,銷售量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單都是好東西,都有人負責任。

相較於短期的火爆,俞敏洪更在意能不能長久做下去。

或許是吸取了新東方上市的教訓,幹直播的俞敏洪對外宣稱,東方甄選永遠不收坑位費,因為拿人錢手軟,很容易出現動作變形。東方甄選要把控制力留在自己手上。

現在,俞敏洪帶領東方甄選,從直播間走進農田,和地方政府一起,幫助更多農村推廣優質特產。

他心裡那個「現代化農業」的夢想還在繼續,他希望培養一批優秀的主播,打造一個強大的供應鏈系統,自營農產品,幫助農業走向機械現代化。

在農地長大的俞敏洪曾說:「如果現在讓我回到出發點重新選擇,我覺得回去當農夫是最幸福的。

種100畝地,請個農學家,每天把自己種的農產品拉出去賣,可幸福了。 」

有人說,看到俞敏洪做直播,感覺一個時代結束了,同時又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

對俞敏洪來說,雙減或許給了他一個回歸的機會。他是農村走出來的孩子,如今又回歸農村,用他的方式,做鄉村振興的擺渡人。

4

寫在最後

多年前,俞敏洪曾慘遭綁架,綁匪為了錢,連續綁架7個人,每次拿到錢就把人剁了,毀屍滅跡。

7個人,只有俞敏洪奇蹟般的死裡逃生。

後來綁匪落網了。

俞敏洪找到警察,他想買點二鍋頭,去牢裡看看綁匪,跟他聊聊天。

警察覺得俞敏洪這人真是天真,死囚犯怎麼去看。

「擺渡人」俞敏洪很遺憾,只能作罷。

在他心裡,或許覺得即便是窮兇極惡的殺人犯,也不至於泯滅人性全部的善,和他聊聊天,也許能讓對方有一絲的悔過。

俞敏洪在他的新書《不負我心》中寫道:一個人除了為自己活著,還有很大一部分是為別人而活。而為別人活著,往往比為自己活著更容易感到充實、有意義。

他還為自己寫過一句墓誌銘:“一個生活得還算湊合,對得起自己的人。”

擺渡人俞敏洪,在「為別人活著」的過程中,做著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人。

而他歷經磨礪,數度處在崩潰邊緣,卻總能絕處逢生,恰恰證明了那句經典的話: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