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秋雨簡介及個人資料(餘秋雨:靠妻子寄打工費過活,成名後拋棄妻子,迎娶「唐僧母親」)

2023-01-14余秋雨

1992年,餘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一出版便名聲大噪。

妻子李紅為了和丈夫一起慶祝,遠在深圳打工的她特意回了上海。

都說“小別勝新婚”,當李紅風塵僕僕地趕回家裡時,餘秋雨卻沒有想像中那麼欣喜。

聰慧的李紅很快就發現了端倪,且找到了丈夫對她冷淡的證據。

那是一封情書,是餘秋雨寫給別的女人的情書。

而這個女人不是別人,正是曾經邀請過他們夫妻的女演員馬蘭。

她在82版電視劇《西遊記》中,飾演唐僧的母親。

余秋雨

李紅看著那封情書裡,餘秋雨用細膩溫情的文筆訴說著對馬蘭的情意,腦海裡便浮現出了馬蘭那張年輕俊俏的臉。

然而,她只思索了片刻,便把情書放回了原處。

她想做個摀著耳朵的“聾啞人”,假裝不知情。

只是,連這夫妻間最後的一點默契,餘秋雨都不想配合她,毫不留情提出了離婚。

外界都說餘秋雨是負心漢,那麼,事實真相究竟是怎樣的呢?

偶像劇般的戀愛

經歷背叛的人,大概都能理解李紅看到那封情書時的心情。

因為同樣的情書,同樣充滿愛意的詩句,李紅也曾收到過。

而她和余秋雨的相遇,簡直比偶像劇還要偶像劇。

李紅出生於1951年,如果要用一個字來概括她的一生,就是生不逢時。

雖然父母一個是醫生,一個是老師,他們也非常重視李紅的教育,但在時代的洪流面前,任何一個家庭都很難倖免於難。

余秋雨

因為家庭成分問題,李紅被迫上山下鄉,而她的大學夢、她想成為藝術家的理想也硬生被打破。

不過,即使被命運捉弄,李紅骨子裡那股韌性仍然沒有消失。

1974年,她回到上海後,心中對戲劇和舞台的嚮往,讓她義無反顧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

當時,她一邊在棉紡廠工作,一邊努力學習戲劇理論知識和表演。

為了拿到單位推薦上大學的名額,她既要努力工作,又要找時間學習。為了獲得領導認可,她也多次在單位的文藝活動中積極表現,並得到了棉紡廠工人的一致好評。

功夫不負有心人,一個絕佳的表現機會落在了李紅身上,她被推薦參加了上海青年話劇團的臨時演員,後來,她自然而然被單位推薦,成功報考了上海戲劇學院。

余秋雨

李紅和自己的夢想只差一紙錄取通知書,為了在文化課考試中奪得名次,李紅下班後就努力溫習功課,通宵成了家常便飯。

20多歲的李紅,朝氣蓬勃,不怕吃苦,再加上有夢想加持,她渾身都充滿了乾勁。

終於,成績下來了,李紅的成績名列前茅。

她以為自己終於實現了夢想,安心在家等錄取通知書,可左等右等,直到招生結束了,李紅也沒等來上海戲劇學院的通行證。

她去學校一問,頓時傻了眼:學校以政審不關,拒絕錄取她。

付出了這麼多,結果竹籃打水一場空,李紅氣不過,跑到了上海戲劇學院的招生處,想為自己討一個公道。

公道自然沒討到,卻討來了愛情。

招生處的幾位老師裡,赫然坐著28歲的餘秋雨。

看著面前勇敢為自己要說法的美麗女孩,餘秋雨的整個世界都亮了。

李紅走出招生辦公室後,他毫不猶豫地追了出去。

余秋雨

他告訴李紅,自己可以幫她爭取一下。

可政策怎麼會因為一個人微言輕的年輕老師而改變,最後的結果自然是無疾而終。

不過,兩人卻因此而認識,逐漸熟絡。

餘秋雨了解到,李紅雖然是棉紡廠工人,但她對文學、對藝術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有時候她的一些想法連他這個正牌大學老師都自愧不如。

餘秋雨對這個美麗勇敢、永不服輸的姑娘深深打動,他經常給李紅寫信,暢談文學和藝術的同時,也表達了自己對她的愛慕。

文字本身帶有的溫柔和浪漫,對沒能上成大學的李紅有種特殊的魔力。

讀著餘秋雨的一封封情書,李紅很快就淪陷了。

她為餘秋雨身上的優雅氣質深深著迷,開始寫回信給餘秋雨。

漸漸地,兩人開始互訴衷腸,精神的高度契合,讓兩人很快確定了戀愛關係。

余秋雨

餘秋雨常送李紅上下班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李紅父母那裡。

得知女兒在和一位大學老師談戀愛,父母卻明確提出了反對。

愛情和婚姻是兩回事

大學老師的工作既穩定又體面,李紅父母為何不同意?

原來,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從事文學文字工作很容易被波及,李紅父母過怕了那樣的日子,不願女兒再受罪,所以才提出了反對意見。

而這時的李紅正處於熱戀中,這點挫折對她來說根本無足輕重,她不顧父母反對也要和余秋雨在一起。

自古以來,沒有一個父母拗得過兒女的,5年後,父母見李紅如此堅定,終於默認了兩人的關係,並要求他們盡快結婚。

這一年,李紅28歲,餘秋雨31歲。

婚後,兩人在上海大連路租了一間小房子當愛巢,過了甜蜜的二人世界。

余秋雨

為了讓餘秋雨安心創作,李紅幾乎包辦了家中所有家務,餘秋雨對此十分感激妻子,兩人感情更加堅若磐石。

在妻子李紅的支持下,餘秋雨相繼出版了《戲劇美學心理學》、《藝術創造工程》、《戲劇理論史稿》等著作,除了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生活上,兩人也孕育了愛情的結晶。

1984年,他們的女兒出生。

1985年,餘秋雨被評為教授。

所謂“夫妻合心,其利斷金”,兩人的日子越過越好。

沒過幾年,餘秋雨又相繼升職,副院長、院長、上海市寫作學會會長、市委諮詢顧問、上海十大高教精英,各種名譽和頭銜加註在餘秋雨一個人身上。

事業順遂,家庭美滿,李紅慶幸,上天沒讓她上成大學,卻讓她遇到了一個好丈夫。

可是,李紅還沒細細體味其中的幸福,打擊便接踵而來。

餘秋雨被查出患了肝炎,而他也因為各種原因被停職了。

余秋雨

又要照顧家裡,又要幫丈夫四處求醫問藥,家裡的經濟負擔一下子沉重了起來,而如今能背負這負擔的,只有李紅一個人。

為了讓丈夫治病,也為了讓這個家繼續維持下去,李紅做出了人生中最錯誤的決定:和棉紡廠的同事一起南下,去深圳打工。

到了深圳,李紅每個月除了留給自己幾十塊錢的吃飯錢,剩下的薪水都寄給丈夫了。

而在家裡的餘秋雨和女兒,則住在丈母娘家裡,為了方便他創作,李紅的父母還專門為他蓋了一間小房子。

為了省一點錢,李紅好幾年都沒回家。

剛來深圳的時候,她還和餘秋雨頻繁通信,遙寄相思。但時間長了,兩人通信的次數便越來越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每天下了晚班,趁著月光走在回出租屋的路上時,李紅都會想起這句詩。

余秋雨

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李紅寄回家的生活費撐起了這個家,餘秋雨的肝炎也慢慢好了。

1992年,當餘秋雨創作的《文化苦旅》出版後名聲大噪,讀到書中寫的那句「孤獨不是一種脾性,而是一種無奈」時,李紅忍不住潸然淚下。

這麼多年了,他們這家人也該團聚了。

然而,當她回到家,回到餘秋雨身邊時,卻發現一切和自己想像得完全不一樣。

細心的李紅很快發現了端倪,她在丈夫的書房發現一封信,確切地說,是一封情書。

情書是寫給一個叫馬蘭的女人的。

李紅猛然想起,幾年前,她和丈夫一起被馬蘭邀請,去看她參演的《遙指杏花村》。

當時,馬蘭就表現得對餘秋雨極其崇拜,作為上海戲劇學院的教授,和文藝界的女演員有交集,這在李紅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但如今看著丈夫寫給馬蘭的情書,文筆更加細膩,表達也更豐滿,字裡行間更是充滿了濃情蜜意……

余秋雨

李紅看不下去了,因為淚水早已模糊了她的雙眼。

痛哭之後,她將信原封不動地放了回去,假裝什麼都沒發生過。

然而,這時候,餘秋雨卻主動提了出來。

男人的愛情觀

“信你既然看了,我也不再掩飾了”,停頓了一下,餘秋雨直接說道,“我們離婚吧!”

沒多久,餘秋雨就將離婚協議書送到了李紅面前。

回想起他們一路走來,5年戀愛、14年婚姻生活,最後卻換來一紙離婚協議,李紅哀莫大於心死,她喃喃自語:「百無一用是情深,百無一用是情深啊!

隨後,她像當初果決的和余秋雨在一起那樣,如今面對一份變質的、無法挽留的愛,她一樣手起刀落,乾脆利落,斬斷了這段情。

除了女兒的監護權,她沒有任何要求。

連餘秋雨都驚訝,李紅會這麼快在協議上簽字。

余秋雨

餘秋雨滿是愧疚,他告訴李紅,女兒的扶養費他會按時出,未來女兒結婚的嫁妝他也會負責,生活上有任何困難都可以來找他。

這在餘秋雨看來是「情」的舉動,在李紅眼裡,卻是他該做的事。女兒也是他的女兒,他應該要負起責任。

至於李紅自己,以她的個性和為人處世,即使再難,她應該也不會成為打擾餘秋雨和馬蘭的「第三者」吧!

和李紅離婚3個月後,餘秋雨就迎娶了比自己小16歲的馬蘭。

彼時,已經靠《文化苦旅》大火的餘秋雨再次成為大家議論的話題,只不過這一次,是對他個人生活的非議。

有人說他成名後忘乎所以了,有人說他是拋妻棄女的負心漢,一時間,各種質疑和謾罵都向他席捲而來。

無數人充滿好奇,餘秋雨和馬蘭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馬蘭到底用了什麼手段,拆散了餘秋雨和相濡以沫19年的發妻?

余秋雨

說來老天真是不公平,明明都同樣懷抱舞台夢,馬蘭卻比李紅幸運太多。

1962年出生於安徽太湖戲曲世家的馬蘭,從小受父母影響,對黃梅戲情有獨鍾。

紮實的​​功底,純熟的唱功,讓馬蘭順利進入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工作。

後來,電視劇《西遊記》到各地選角,長相秀麗的馬蘭被成功選中,出演劇中「唐僧的母親」。

《西遊記》大火後,馬蘭也隨之出名了。

1981年,她被邀請參加當地電視台的元旦晚會,演出《龍女情》。

1984年,馬蘭順利登上央視舞台,參加了當年的春節聯歡晚會。

22歲的她絲毫不怯場,完美演繹了經典黃梅戲《女駙馬》。

余秋雨

一部《龍女情》,一部《女駙馬》,奠定了馬蘭的演繹事業,她開始到處各地演出。

有一天,餘秋雨就接到了馬蘭的電話,電話裡,她向餘秋雨表達了自己的崇拜,並邀請他和妻子一起去觀看她在上海演出的《遙指杏花村》。

演出結束後,看到餘秋雨,人美嘴甜的馬蘭對餘秋雨一頓誇耀,她原來以為餘秋雨是五六十歲的老頭,沒想到這麼年輕。

事實上,餘秋雨當時也已經40歲了,雖然不算年老,但也不算年輕了。

而餘秋雨卻因馬蘭的這一番話,對馬蘭留下了深刻印象。

也許從那時候開始,兩人便產生了一種不一樣的情愫,隨著後來李紅前往深圳打工,和余秋雨聚少離多,給他和馬蘭培養感情提供了溫床,兩人很快便確立了關係。

余秋雨

和余秋雨結婚後,馬蘭便選擇了息影。面對外人的詆毀,她也不予理會。

餘秋雨下班後,兩人便手拉手去買菜做飯,閒下來的時候,兩人便窩在家裡看看書,交流一下對戲劇的心得體會。

不過,兩人對流言的漠然視之並沒有改變人們對他們的看法,相反,人們對從不發言從不詆毀的李紅充滿了好感,認為她才是「完美的妻子」。

事實上,無論生活或愛情,李紅都是承受最多的那個人。

正如餘秋雨在書中寫的,「受苦最深的人最不想說,說得最多的人一定受苦不多,說得高調的人一定是讓別人受了苦。」

道理誰都懂,只是怎麼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