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蟬(生卒年不詳),歷史小說《三國演義》及其衍生作品中的角色,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貂蟬是民間傳說中人物,原名任紅昌,是山西一村姑,也有人認為呂布部將秦宜祿前妻杜氏(杜秀娘)即是貂蟬。其登場於《三國演義》,只是小說家為了增添色彩而加進去的,正史並無記載。
在《三國演義》中,貂蟬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漢朝,推翻權臣董卓的荒淫統治,受王允所託,上演了可歌可泣的連環計(連環美人計),週旋於兩個男人之間,成功離間了董卓和呂布,最後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結束了董卓專權的黑暗時期。之後貂蟬成為呂布的妾,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後,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人物評價: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詞讚之曰:「原是昭陽宮里人,驚鴻宛轉掌中身,隻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詩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雲到畫堂。眉黛促成遊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
蔡東藩《後漢演義》:「司徒王允累謀無成,乃遣一無拳無勇之貂蟬,以聲色為戈矛,反能致元兇之死命,粉紅英雄真可畏哉。」並說:「庸趙知為一身計,則道在守貞,為一國計,則道在通變,普天下之忠臣義士,猛將勇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蟬獨能除之,此豈尚得以迂拘之見,蔑視彼姝乎,貂蟬,貂蟬,吾愛之重之!
遵義師範學院副教授王先平:貂蟬的出現就是為了離間董卓和呂布,雖然只是作為一種鬥爭工具,但在這個過程中,她做出了巨大貢獻,寧願被剝奪感情和尊嚴。在接近董卓和呂布的過程中,貂蟬必須出賣自己的色相,最後得以扭轉時局。董卓被誅,呂布被擊敗,但貂蟬這種犧牲色相來曲線救國的行為並不被世人認可。女色救國站在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紅顏禍水,但明知道最終的結局是不得善終,愛國情深的貂蟬還是義無反顧,犧牲自己來換取家國利益。
軼事典故:
貂蟬出生
東漢末年,有一樵夫,有一天他正在深山打柴時,忽然聽到山崖上嬰兒的哭聲,洪亮異常,驚得飛鳥都亂竄而逃。平素在此山打柴,從未見過有人家居住,樵夫不禁心驚膽戰。哭聲持續不斷,善良的樵夫實在聽不下去了,就大著膽子循哭聲向山崖尋去。哭聲原來是從半山腰的一個石洞裡傳來的,洞前是懸崖峭壁,有一棵參天古樹屹立於前。樵夫冒險爬上樹梢,慢慢挪近洞口。樵夫看到在洞內的一張石桌上一個斗篷裹著的女嬰,粉雕玉琢,十分可愛。樵夫又驚又喜,上前小心抱起,女嬰馬上停止了哭泣,望著樵夫甜甜一笑。樵夫用捆柴的繩子將女嬰小心繫在背上按原路下山。回家的路上逢著一位蒼顏鶴發的老者,捋須而笑,對樵夫說這孩兒長大後,必定是個美人。如不嫌棄,我給她取個名字,樵夫心想這老丈與嬰兒有緣,便答應了。老丈為女嬰取名貂蟬,爾後飄然而去。樵夫將小貂蟬抱回家中悉心撫養,視若掌上明珠。
貂蟬梳妝
陝西米脂地方傳說貂蟬出生於米脂愛好灣村,傳說村中有一水洞,清冽的泉水日夜流淌,長年不斷。貂蟬常來這裡梳洗打扮,羞得泉邊的花草不敢開花,不敢招蜂惹蝶,整整枯了幾年。待貂蟬離開家鄉後,這兒的花草才又繁茂地生長起來。
貂蟬閉月
人們形容女子長得漂亮,常用「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來比喻。
「閉月」是貂蟬的代稱。貂蟬在後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雲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雲彩後面,因此,貂蟬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傳統戲劇:
元代雜劇中貂蟬戲已經形成一個系列,《錦雲堂暗定連環記》《奪戟》《關公月下斬貂蟬》等搬演的都是貂蟬的故事。
來源:歷史人物傳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