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金玲 x 澎湃問吧
西元960年,趙匡胤,一個在五代亂世中憑藉軍功脫穎而出的年輕軍官,成為宋朝開國之君。沒有他的佈局和冒險一搏,不會有大宋的建立;沒有他以「杯酒釋兵權」結束武人亂政、以政治智慧平定叛亂,宋朝也許就是短命的「第六代」王朝。從布衣百姓到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傳奇是偶然還是必然?他開啟的文人政治先河,如何影響北宋後來的發展?本期澎湃問吧邀請吉林大學中國史系蔣金玲教授,聊聊趙匡胤的一生和北宋開國史。
從布衣百姓到開國皇帝
@薄荷蛋殼:趙匡胤家境好嗎?他如何在軍營中一步步收穫人心?
蔣金玲:趙匡胤的高祖趙朓當過唐朝永清、幽都縣令,官六品左右;曾祖趙珽,累官至禦史中丞,為唐朝最高監察部門禦史台的二把手,官正四品下;祖父趙敬,歷任營州、薊州、幽州刺史,官正四品至從三品。可見從其高祖到祖父,趙氏家族是世代簪纓,並實現了官品的三連跳,從低中級官員晉升為高級官員。但其父親趙弘殷不過是禁軍中普通的中級軍官。可以說,家世對趙匡胤的成功沒有什麼匡扶作用,趙匡胤是依靠自己從普通士兵一步步成長的。
趙匡胤做戰勇猛、屢立戰功,受到柴榮的賞識,953年柴榮把他調到自己身邊,任開封府馬直軍使,管理後週首都開封府的騎兵,此職位不可謂不重要,從此,趙匡胤成了柴榮的左膀右臂。 954年,柴榮一即帝位,就把趙匡胤調到中央禁軍,成為了禁軍中的一名中級將領。這一年,在事關後週生死存亡的高平之戰中,趙匡襤褸為殿前都虞侯,進入了後周高級將領的行列。高平之戰後,柴榮讓趙匡胤對侍衛司、殿前司兩支禁軍部隊大力整頓,如果說趙匡胤在高平之戰中是以驚人的智勇名傳週軍,那麼在這次整軍中趙匡胤則以非凡的治軍能力令人刮目相看,由於擁有了人事任免權,趙匡胤不僅在禁軍中樹立了威信,還將自己的影響滲透到禁軍之中,著名的「義社十兄弟」很可能就是在這個時期形成的,這為他日後黃袍加身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玫瑰色的你:趙匡胤一介武夫,為什麼開啟文人政治呢?
蔣金玲:正因為趙匡胤是武人出身且黃袍加身,他才對五代亂局深有體會,對於武將深有忌憚,所以深謀遠慮的他建國之後採取多種方法著意防範武將的坐大。在趙匡胤看來,文官顯然有武將所不具備的優勢,首先,文官好合作、好控制;其次,文官文化水平高,相對來說具有更高的治國治民能力;再次,重視文官,透過科舉選拔治國人才,也能讓國人包括武官在內,學得以忠義仁孝為核心的儒家倫理,從而消除潛在反叛隱患。重視科舉和文官,在很大程度上推助了文官政治的誕生。
@ 一隻餃子OAQ:趙匡胤如何處理後周王室?
蔣金玲:趙匡胤對後周王室是非常禮敬的,他不僅自己厚待柴氏子孫,據說他還特意立下遺訓,以讓後世子孫像他一樣優待柴氏,即使柴氏子孫有罪,也不得加刑,縱使犯了謀逆這類滔天大罪,也只能讓罪者在獄中自盡,不得像其他死刑犯那樣在鬧市大庭廣眾之下被殺,也不得連坐親屬。
內憂與外患
@仙人掌仙人球仙人劍: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為何傳位給其弟趙光義繼承?正史記載的「金匱之盟」真有其事嗎?為什麼皇太后要提出兄弟即位的動議?
蔣金玲:金匱之盟是真實存在的,這是由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主持訂立的,約定的皇位傳承順序是趙匡胤駕崩後,皇位由二弟趙光義繼承,趙光義駕崩後,皇位傳給三弟趙廷美,趙廷美駕崩後,皇位再傳回給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兄傳弟的「金匱之盟」的產生有其特殊歷史背景。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五代十國亂世的政權頻繁更迭,給了杜太后與趙匡胤最直接最深刻的歷史教訓。尤其是柴榮壯年猝死,由年僅七歲的幼主即位,趙匡胤才有機會奪得帝位。在此情況下,一國之君是否為一個成熟的、有威望和才幹的領導人,與國家的存亡安危息息相關,「議立長君」就成為當時人的一大共識。
其次,在五代十國時期,皇位傳立中,傳弟、傳侄者屢見不鮮,宋朝作為緊接五代而立的一個王朝,自然也無法擺脫這種歷史氛圍的影響。
再次,基於宋朝初建、情勢堪憂的現實狀況。北宋開國之初,不僅四方割據,強藩軍權未削,中央集權局面也尚示形成,而北方的契丹佔據燕雲十六州,對新生的北宋虎視眈眈,在此內憂外患形勢下,需要一位有豐富閱歷及威望的君主,來承擔君臨天下、統一四方的重任。
因此,只要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從五代宋初傳立的實際情況出發,就會發現杜太后的“國有長君,社稷之福”,是頗有憂患意識的明智之論。
@ 砂漬:收復燕雲十六州為何重要?趙匡胤對收復燕雲十六州持什麼態度?
蔣金玲:北宋之前,中原王朝抵禦北方民族南下的防線主要是燕雲十六州。燕雲十六州也稱幽雲十六州,即今北京、天津,以及山西、河北的北部地區,具體說來,以太行山為界,分為山前七州、山後九州地區,此地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它北枕燕山,西擁太行山,東環渤海,是天造地設捍衛南面中原的屏障,而戰國以來,各政權又依山勢修建長城,並在山脈缺口處修築居庸關、紫荊關等關隘,這些天然的崇山駿嶺、浩瀚海洋,加上人工修建的長城堡壘、重關峻口等一起構成了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綜合防禦體系,真正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前」之地。石敬瑭時期,燕雲被獻給遼朝。不得不說,失去燕雲,是北宋在對遼關係中趨於被動的重要原因。
趙匡胤認為燕雲十六州是必須收復的,但另一方面,趙匡胤也清晰認識到,以宋目前的實力,無法在軍事上與契丹爭鋒,趙匡胤自己也說:「我大宋今天的勁敵,只有契丹! 」武力收復無望,趙匡胤萌發了一條收復燕雲的新思路:以和平「贖買」的方式收復燕雲。宋朝初建,常年作戰,贖金顯然不能直接從國家財政開支撥款,趙匡胤於是把討平的南方諸國國庫裡的財物集中起來,專門建一個“封樁庫”加以貯藏。他對身邊近臣說:「我打算攢夠了五百萬緹,就派使者到契丹,商議用錢將燕雲諸州贖回來。如果契丹不答應,我就用這些錢當軍費,招募勇士,強行攻取。是符合宋朝國情的高明之策,既避免了與契丹發生正面衝突,得以將宋朝兵力集中到統一南方的戰爭中,又對將士們展示了他收復燕雲的決心與承諾,鼓舞他們英勇作戰,是一個兩全的策略。所以,直到趙匡胤駕崩,北宋並未發動武力攻取燕雲十六州。
趙匡胤一生的功與過
@紙袋玫瑰:趙匡胤到底有哪些過人的功績而備受推崇,甚至能與唐太宗並列?從杯酒釋兵權開始,宋太祖為政一直較為寬厚平和,他個人性格也是這樣嗎?
蔣金玲:趙匡胤最大的功績就是結束了五代亂局、基本上統一了中原,這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等創造了基本的社會基礎。五代時期的皇位更迭,更多是依靠實力的較量。毋庸置疑,經過多年積累,趙匡胤身邊有一大批擁護者,如此在精密策劃後他才能被擁戴、黃袍加身當上皇帝。趙匡胤當皇帝後也採取了一系列的安民措施,因此很得民心。另外,趙匡胤為宋朝奠定了較穩固的統治基礎,例如對武將的控制,對科舉、文臣的重視等,這些都成為“祖宗家法”,是宋朝立國之本。
趙匡胤首先是個皇帝、是個政治家,他的性格自然是複雜的,他的性格中是有寬厚的成分,而施仁政跟其性格確實也有點關係,但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無論推行何種政策,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鞏固其統治,這種考慮是冷靜的、理性的,而不會僅僅受性格驅動。
@DL.666:如何評價趙匡胤的功與過?
蔣金玲:身為開國皇帝,趙匡胤執政的17年裡,基本上沒犯過大錯,盡到了一個開國之君的職責。他的大貢獻主要有二:一是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近二百年的藩鎮割據和軍閥戰亂局面,讓飽受戰火摧殘的百姓終於有了一個和平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他雖然是靠篡位登基,但如果真的繼續讓後週的幼兒和寡婦治理天下,只會給更多的野心家提供機會,「五代」也就可能變成「六代」「七代」… ……只會帶來更多的殺戮和災難。
第二,身為「創業垂統」之君,趙匡胤奠立了宋代三百餘年之基。因為對五代時期的「君弱臣強」深有感觸,登基後他奉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國策,透過「杯酒釋兵權」強幹弱枝」「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等政策,巧妙地把軍權、行政權、司法權、財政權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身為開國帝王,他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立殿試等措施,給了文人一展平生抱負的機會。他減輕徭役,以法治國,興修水利,發展生產,澄清吏治,勸獎農桑,實現了著名的「建隆之治」。他還有令人讚嘆不已的人格魅力,寬仁大度,勤政愛民,嚴於律己,崇尚節儉,對整個社會起到了極大的示範效應。
976年,趙匡胤英年早逝,年僅49歲,宋朝廷根據他的一生功過德行,定諤號為“英武聖文神德皇帝”,可謂實至名歸。
《開國皇帝:趙匡胤》蔣金玲 著,遼寧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出版。
責任編輯:鞠文韜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