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走進季羨慕林先生的百年人生,聆聽他的處世智慧,汲取精神力量。
他一生著作無數,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師,然而卻主動請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的桂冠,說:“三頂桂冠一摘,還了我一個自由自在身。”
他精通德語、梵語、巴利語、吐火羅語等十二門語言,在語言學、文化學、佛學等方面的學術研究為各領域做出了開創性的貢獻。
他曾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等梵語作品和德、英等國經典著作,榮獲「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他就是文化名人季羨慕林。在世事沈浮中季老始終堅守自己的精神世界,順境不驕,逆境不懼。
《時間從來不語,卻回答了所有問題》是季老1933年至2006年創作的散文合集,作品時間跨度70多年。
在書中我們可以讀到季老對苦難人生的超然態度、對人間真情的珍視、對人生意義的思考以及對真實自我的剖析。季老百歲人生的智慧精華,猶如明燈,為處在困惑與迷茫中的我們指引方向。
接下來,就一起走進季羨慕林先生的百年人生,聆聽他的處世智慧,汲取精神力量。
苦難,豐盈了人生
作家白落梅曾說:「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歷盡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
經過歲月的洗禮,人會接納一切,變得平和純粹、通透豁達。
百年經歷,季老嚐遍了百味人生。在人生最痛苦的那段灰暗的歲月裡,他去農村幹過辛苦的農活,在地窖裡搬菜;他還當過門房,每天爬樓十次二十次為別人傳呼電話,並負責收發信件和報紙。
當時的季老備受冷落,幾年裡,他沒有收到一封信,也沒有人與他
後來,季老穿越了苦難,重新振作,繼續進行學術研究。多年後,季老反思那段時光,很欣慰地發現,自己平生的著譯百分之七八十都是那段時期以後寫成的。
苦難讓季老感悟到人世悲歡,更感悟到自古至今,沒有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
真正的人生一定是歷經磨難,才愈發彌足珍貴。
身殘志堅的史鐵生在21歲時,因為一場大病,史鐵生下肢癱瘓,餘生只能在輪椅上度過。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他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氣,曾經三度自殺未遂。
當時的史鐵生茫然、無助,每天便獨自搖著輪椅去地壇公園,一待就是一整天。他在地壇看書、發呆、思考生死的問題,感知時間的變化,慢慢地接納了苦難。
後來,他全心投入寫作,把寫作當成了活下去的希望。在名作《我與地壇》一書中他寫盡了對苦難人生的釋然與對
史鐵生說:「因為地壇,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時間不語,卻讓他學會了放下,學會了感恩。
苦難是一把刻刀,雕琢了你我的模樣。每個生命階段,是困境和磨難饋贈給了我們寶貴的經驗和人生經驗,讓我們學習寬容,最終與自己和解。
在時間的長河中,我們雖歷經風雨,但只要接納苦難,笑對人生,我們的生命便會豐盈充實,
圖片來源:中國金融資訊中心
真情可貴,行且珍惜
羅曼羅蘭曾說:「誰要在世上遇過一次友愛的人,體會過肝膽相照的境界,就是嚐到了天上人間的歡樂。」
真情可貴,遇到真心對待自己的人是幸福的,也是幸運的。
在德國留學時,季羨慕林先生與鄰居邁耶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麥耶家無論何時舉行聚會,招待客人吃點心、喫茶,都會熱情地邀請季老前去,把季老當成親密的朋友。
當時,季羨慕林先生寫論文需要用印表機打出來,而他既沒有印表機也不會打字。幸運的是,邁耶家的大女兒伊姆加德願意幫助他,經常為季老打印論文到深夜,幾年裡毫無怨言。
季老遠在異國他鄉,在與邁耶一家的交往中感受到了家庭般的溫暖。即使他們之後再也沒有相見,季老在心中也常想起他們一家,內心充滿感激。
人與人之間的真情,能夠帶給我們溫暖的力量。這股力量將幫助我們穿越人生的低谷,收穫精神上的豐盛與富足。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美國友人費正清費慰梅夫婦之間擁有深厚的友情,他們性格相投,對中國歷史、藝術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建立了親密的友誼。
抗日戰爭爆發後,梁思成夫婦流亡到四川李莊,貧病交加,生活十分艱辛。在他們的通信中,費慰梅了解到林徽因一家生活極度貧困,心疼不已,立刻寄去錢財默默相助。他們的友誼讓梁思成夫婦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感受到了莫大的溫暖和心靈上的慰藉。
在梁思成林徽因過世後,費慰梅幾經周折幫助梁思成出版了《圖像中國建築史》,完成了友人的夙願。
人與人之間的真情,可以跨域國界、跨越種族。在對方最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傾力支持,這份溫暖感人至深,也能滋養我們養成善良美好的品質。
我以誠待人,人亦以誠待我。真正的朋友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我們唯有心懷感恩,珍惜當下,付出真心,友誼才會歷久彌堅。
圖片來源:中國金融資訊中心
不忘初心,理想即信仰
《道德經》有言:「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然而最難的不是開始,而是不忘初心地拼搏到底。
受陳寅恪先生的影響,季羨慕林先生對研究梵文和巴利文產生了興趣。來到哥廷根大學後,當他得知開設有基礎梵文的選修課時,便果斷報名學習。即使剛開始這門課只有他一個學生,季羨慕林先生也堅持每天把學習時間安排得滿滿的,一刻也沒有懈怠。
季老說,假如他再上一次大學,他還是會選擇學習梵文、巴利文這套冷僻的知識。這是為什麼呢?
季老認為,學習梵文和巴利文是為了研究佛教文化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是為了弘揚祖國的優秀文化,對己對人都是有好處的。
季老始終不忘初心,拼搏一生都在研究佛教文化、東方文化,為中華文化的傳承做出了創造性的貢獻。
生命的價值在於奮鬥,不忘初心,努力拼搏,終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興建出古城西安的建築設計大師張錦秋。她是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在建築界榮獲榮譽無數。她說她學建築的初心就是想把房子蓋好,為建設祖國出一份力。
從清華大學建築系畢業後,張錦秋被分配到西安工作。長達半個世紀裡她始終奔赴在建築設計的第一線,堅持探索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建築設計思想,為西安量身打造了陝西歷史博物館、長安塔、大唐芙蓉園等“新唐風”作品。一個人成就了一座城,她用作品為我們還原了盛唐氣象。
正如季老所說:「如果人生真有意義與價值的話,其意義與價值就在於對人類發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後的責任感。」
把理想當作信仰,肩負使命,努力拼搏,人生注定熠熠生輝。
人生有了夢想就有了方向。為實現夢想,踏實努力,銳意進取,終將成就閃閃發光的自己。
圖片來源:中國金融資訊中心
不驕不躁,隨遇而安得自在
有人問:“什麼是隨遇而安?”
作家林清玄的一句話說出了答案:「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就需要我們泰然處之,隨遇而安,方得內心的寧靜。
季老90歲住院做白內障手術時,因為患有冠心病,手術有風險,醫生和家人都很擔心,但他坦然面對。去醫院時季老只帶了沒寫完的稿子和一本《蘇遼詞》;在做手術時他將男醫生和女醫生的對話當成有感染力的音樂來聽;還背誦起了蘇遼的《麋溪沙》,絲毫沒有緊張與不安。
季老真正做到了「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他始終保持心態的平衡和情緒的穩定,坦然應對生活中的一切。
電視劇《父母愛》中的姊姊安欣,她優雅知性、端莊內斂,是一個大家閨秀。安欣本來愛情美滿,生活富裕,然而隨著丈夫被流放孤島,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巨變。安欣本可以選擇離開丈夫,但是她卻淡定地說:「跟他一起走嗆。」她心甘情願地辭了工作,帶著孩子追隨丈夫去孤島過
在孤島的十數年,她把簡陋的家打理
生活中充滿變數,但是當我們坦然面對,隨遇而安,依然可以把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遇到困難不驕不躁,以平常心應對,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當我們坦然接受生活的考驗,才能安然享受當下,不辜負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生活中,我們會嚐盡酸甜苦辣,會經歷喜怒哀樂,但以平常心面對一切,我們的人生會平穩有序,別有一番趣味。
圖片來源:中國金融資訊中心
蔣勳說:「時間其實是一條永不停止的長河,無法從其中分割出一個截然的段落。」
我們在時間的長河裡前行,既無法割捨過去的影響,也無法止步不前。
歲月教會了我們懂得珍惜,懂得感恩;也帶給了我們許多期許,許多願望。
我們唯有珍惜當下,不忘初心,努力拼搏,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過有意義的一生。
願我們都有未來不足懼,過往不須泣的坦然態度,度過幸福的一生。
本文來源:慈懷讀書會
上海證券報,新華社主辦,中國證監會法定披露證券市場資訊媒體,創立於1991年,是新中國第一份提供權威金融證券專業資訊的全國性財經日報,現已形成涵蓋報紙、網站、客戶端、錄影、微信、微博等平台的全媒體財經傳媒矩陣。
追求政治品德、新聞品格、專業品味、服務品質、一流品牌,做有「品」的全媒體財經資訊服務商,做您的決策參謀、投資顧問、理財助理。
因為敬業,所以專業;因為相信,所以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