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 廣西桂林人。他的鼎鼎大名, 天下皆聞。
事實上, 梁漱溟早年在他的《朝話》中, 對自己便有過一番中肯的評價:“我的長處, 歸結言之, 可有兩點:一為好學深思, 思想深刻;一為不肯苟同於人。
早在1916年, 年紀輕輕的梁漱溟便在全國上下揚了一次大名。那時, 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與文科學長陳獨秀商量, 決定聘請梁漱溟來北大哲學系講授印度哲學。梁漱溟說, 我怕不行吧。蔡元培說, 你不行, 國內還有誰能行呢?你的連載文章《究元決疑論》我看過了, 你就不要再推辭了。這件事情, 非同小可, 很快就成為一個轟動全國的爆炸性新聞, 報刊上很是熱鬧了一番。
一則因為梁漱溟年輕, 只有24歲;
二則梁既沒上過大學, 更沒留過洋, 學問全靠自己鑽研;
三則蔡元培用人不拘一格, 體現兼容併包之量
梁漱溟沒有辜負蔡校長的信任, 在中國最高學府的講壇上一站就是七年。他講課, 不拘一格, 時而帶學生進一破舊房屋, 以房屋改造引導學生就東西方人處世哲學的差異發表議論;時而將學生引到街市上一個賣零散啤酒的去處, 讓學生看著那以各種姿態自得其樂地喝酒的人們, 讓他們進行一場東西方不同價值觀的辨析。
1919年, 他的著作《印度哲學概論》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學術界引起強烈反響。同在北大, 梁漱溟講授《印度哲學概論》, 胡適之講授《中國哲學史》, 馬敘倫講授《老莊哲學》, 三駕馬車, 各行其道, 成為沙灘紅樓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大景觀。
梁漱溟1921年又出版《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書中公開宣言:「世界人類的未來, 將是中國文化的復興。」此書8年中重印了8版, 堪稱首次倡導東西方文化比較研究的學術經典。國學大師梁啟超先生讀罷此書, 專程登門拜訪, 與之切磋學問。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印度詩人泰戈爾來華訪問時, 說他早就知道梁漱溟的大名, 並說“很願意聽梁先生談談儒家道理”。一番交談, 泰戈爾稱讚他是中國的「新儒家」。後來, 「新儒家」還真成了中國學術界的一個重要學派, 以梁漱溟、馮友蘭、熊十力等著名學者為中堅力量, 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924年初, 梁漱溟辭去北大教職, 以非凡的執著精神搞起了鄉村建設實驗, 又一次成為中國朝野關注的知名人士。他從廣東到河南, 從河南到山東, 辦村治學院, 辦鄉村建設研究院, 辦《鄉村建設》雜誌, 孜孜以求, 從無倦怠。 1936年, 他的40萬言的專著《鄉村建設理論》 (又名《中國民族之前途》) 出版, 闡述了他的從村治入手, 探索一條民族自救改造中國的途徑。在當時有學問的人大多往城裡跑的情況下, 他帶著一群忠實追隨者, 懷揣“振興農業法丹麥, 建設鄉村救中華”的壯志, 光頭跣足, 穿行壟斷, “與馬牛羊雞犬豕做朋友, 對稻粱菽麥黍稷下工夫”, 自然再次成了媒體追踪的對象。
1938年1月, 梁漱溟以國防最高會議參議員的身份訪問延安。當年任教北大時他常到豆腐池胡同楊懷中先生家造訪, 每次給他開門的那個高個子青年, 如今已經成了中共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兩位同年而生的對中國農村問題都有獨到研究的人物圍爐夜話, 促膝懇談。 毛澤東高屋建瓴, 肯定了梁先生鄉村建設理論中的一些觀點是對的, 同時又指出它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農民的問題。 二人時有論辯, 了無拘束, 竟不知東方之既白…
梁漱溟一生關注農民問題, 又向以「不肯苟同於人」的面貌出現, 以至建國之初與毛澤東在會場上發生的那次關於農民地位的爭論, 震動朝野。此後, 梁先生被世人稱為「一代直聲」。
晚年的梁漱溟回顧自己一生, 不禁大為感嘆。他說自己有兩個想不到, 一是從未上過一天大學, 卻在中國最高學府站了七年講壇;二是一生信佛, 原本並不打算成家, 結果不但如同俗人一般結了婚, 而且還結了兩次。 梁先生一生奔波, 卻不忘著述。他的最後一部著作是《中國文化要義》。 1993年6月, 《梁漱溟全集》問世, 共8卷524萬字。
作者:彭匈
原載《人事天地》2015年09期
———— / end / ————
思廬哲學公眾號
【課程推薦】
點擊試聽精品課《智慧父母「慢教養」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