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斯鳩
(1689-1755)法國啟蒙時期思想家、律師,也是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與伏爾泰、盧梭合稱「法蘭西啟蒙運動三劍俠」。代表作有《波斯人信札》、《論法的精神》、《羅馬盛衰原因》等。
1. 懂得自愛,從不自誇,對聽者心存敬畏,既不貶低自己,也不傷害他人的自尊,這樣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波斯人信札》
2. 法國有句格言說,因等不及提拔而心灰意冷的小官,絕不可提拔,在我們看來,這些人因碌碌於瑣事而銳氣盡消,囿於細枝末節而不堪重任。一個人而立之年沒有當將軍的才幹,永遠休想當將軍。如果不能一眼望穿數法里外戰場上的種種形勢,不能在勝利時充分發揮己方的優勢,失敗時充分利用己方的資源,凡是缺乏這種機智的人,永遠不可能具有將帥的才幹。正因如此,我們把顯赫的重任賦予上天派來的兼具膽略和才幹的偉人。
——《波斯人信札》
3. 神往往不具有完美無缺的品質,因為這樣反而會使他變得不完美;為他設限的從來只是他自己,因為他本身就是他的必要性。
——《波斯人信札》
4. 離婚的權利其實比任何手段都更有助於相互依存,夫妻雙方含辛茹苦支撐著家庭,儘管他們都知道可以自己做主讓這一切結束,他們之所以終生手裡攥著這個權利不使用,正是因為他們知道可以使用這個權利。
——《波斯人信札》
5. 公民的權利平等通常導致財富平等,並為政治機體的每個部分帶來富足和活力。
——《波斯人信札》
《波斯人信札》
6. 邪惡的念頭是從來不公開進攻的,它總是想方設法突然襲擊,戴著假面具,甚至還往往披著道德的外衣。
——《論法的精神》
7. 啟迪人民並非無關緊要。官吏的成見始於民族的成見。在蒙昧時代,幹盡了壞事也毫無疑懼。在開明時代,做了天大的好事也依然戰戰兢兢。
——《論法的精神》
《論法的精神》
8.我們觀察局部只是為了對整體做出判斷;我們考察一切原因,是為了看清一切結果。
——《論法的精神》
9.在共和政體下,人人平等;在專制政體下也是人人平等。在共和政體下,之所以人人平等,是因為人就是一切;在專制政體下,之所以人人平等,是因為人一錢不值。
——《論法的精神》
孟德斯鳩故居
10. 中國立法者以天下太平為治國的主要目標。在他們看來,俯首聽命是維持天下太平的有效手段。
基於這種想法,他們認為應該激勵人們敬重父親,為此他們不遺餘力。他們規定了數不清的禮儀和儀規,用來表示對父親的敬重,生前如此,死後亦然。 ……敬重父親必然與敬重所有可以視同父親的人有關,諸如長者、老師、官員、皇帝。對父親的尊敬意味著父親以關懷回報子女。
與此同理,長者以關懷回報幼者,官員以關懷回報屬下,皇帝以關懷回報臣民。所有這一切構成禮儀,禮儀則構成民族的普遍精神。中華帝國建構在治家的理念之上…
這些日常細節不斷地喚起必須銘刻在心中的一種感情,而正是每個人心中的這種感情構成了中華帝國的治國精神,我們就會明白,此類具體行為沒有一件是可有可無的。
——《論法的精神》
《羅馬盛衰原因》
11.在一個政治團體中,要把所謂的團結說清楚不太容易。真正的團結是和諧的聯合,其中的各個方面無論表面上多麼對立,卻都有助於社會的普遍福祉,猶如音樂中的不協和音有助於整體協和一樣。在一個被認為混亂不堪的國家裡也可以有團結,也就是說,可以有一種帶來福祉的和諧,那就是名副其實的和平。這情形就如同宇宙的各個部分,永遠因其中若干部分的作用和其他部分的反作用而渾然一體。
——《羅馬盛衰原因》
12. 在亞洲的專制政體即一切非寬和政體中,始終存在著實實在在的分裂,農民、軍人、商人、官員和貴族之所以彼此有聯繫,只不過是一些人壓迫其他人,而被壓迫的人並不反抗,倘若在他們之間發現團結,團結在一起的不是公民,而是埋在地下一個挨一個的屍體。
——《羅馬盛衰原因》
13. 人大凡有一點優勢,總是權欲熏心,而之所以想要獨佔一切,恰恰因為擁有太多。
——《羅馬盛衰原因》
14. 在法律的遮掩下披著公正的外衣施政,最酷烈的暴政莫過於此。
——《羅馬盛衰原因》
15.古羅馬人允許各種各樣的信仰存在,帝國因而變得強大,後來他們把不占主導地位的那些教派一個個全都禁絕,帝國於是變得不值得一提。
——《羅馬盛衰原因》
羅馬景象:卡匹託山上通往阿拉科埃利聖母教堂的階梯
16.以為世上有一種在任何方面都能獨斷轉型的人間權力,這是一種錯誤的觀點,這種人間權力從來沒有,今後也絕不會有。權力在大也有邊界。當大領主在君士坦丁開徵新稅時,群情激奮使他發現了以往未能看到的界限。
一個波斯國王可以從容地逼迫一個兒子去殺死父親,或逼迫一個母親去殺死兒子,但是他卻無法逼迫他的臣民喝酒。每個民族都有一種普遍精神,權力就建立在這種精神的基礎之上,權力若是傷害普遍精神,那就是傷害權力本身。
——《羅馬盛衰原因》
17. 死結若是解不開就乾脆剪斷。
——《羅馬盛衰原因》
18. 世界上的一切都不是黑白分明的。在一個機制良好的國度裡,惡劣的行徑始終含有某種公共美德的成分,在一個腐敗的共和國裡所看到的美德,往往包含著某些腐敗的成分。
——《羅馬盛衰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