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與孔子蠻像的:
- 小時候爸爸死了,單親媽媽帶大;
- 夫妻關係都很普通,據說都有休妻的念頭;
- 都辦過學,孟子26歲,在老家鄒,辦了「子思學院」;
- 都週遊各國,孔子55歲開始,走了13年,12個國家;孟子66歲開始,走了5年7個國;走了一圈回來都名聲大震,收到禮遇。
- 政治上,都不太得志;
- 最後歸屬都是回老家修書,孔子修春秋、寫十翼,孟子編「孟子」;
- 後代都是非常危險的單傳,孔子單傳到第八代孔謙,生了三個孩子:孔騰、孔樹、孔鱟;孟子一直單傳33代到孟浩然。
- 人生中,都有一個人不對付,孔子是陽虎,孟子這邊是淳於髡
2,與孔子不太相同的
- 孟子沒有當官,在稷下學宮,有大夫級別而已;孔子當過曲阜公安局局長
- 孟子沒有吃過苦,最多受過委屈。孔子有陳蔡之厄,還有在鄭州喪家之犬的遭遇
- 孟子的學生規模比孔子少一個數量級,幾百的樣子。
- 孟子的脾氣比較耿,喜歡辯論(懟)
3,有兩點蠻奇怪的,
- 與莊子沒見上一面,他們都先後去過大樑(開封)
- 他一直待在稷下學宮,當時田氏齊國與秦國等一堆亂七八糟的事兒,除了齊國差點滅燕國這件事,齊宣王問了他一句,孟子幾乎沒有任何參與。而當時的張儀、蘇秦、吳起、惠施、商鞅,都是叱吒風雲的。
如下是年表
1歲:西元前390年,週安王12年,生於鄒馬鞍山西麓村。 (比商鞅小5歲)
-389年,陰晉之戰,魏吳起5萬打50萬勝秦惠公。西河郡守,子夏(魏文侯,西河之學)。
-386 田為齊侯(田氏代「姜齊」)
4歲:喪父,受母三遷、斷機之教
-381年,楚悼王去世楚肅王即位,吳起車裂,滅貴族70餘家。變法失敗。年59歲;
十五歲:西元前375年,週烈王元年。
-374年,田齊桓公弒兄田剡為田齊桓公,開始建立“稷下學宮”
-369年,莊子出生於宋蒙城【比莊子大21歲! 】
22歲:西元前368年,週顯王元年;孟子赴魯遊學,受業於子思之門人。
-357年田齊桓公(田午)à田因齊繼位,是為齊威王(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
26歲:孟子歸鄒創辦子思書院。
-353年,週顯王十六年。趙敗魏於桂陵(齊用孫臏圍魏救趙)
-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39歲】為左庶長,在秦國國內實行第一次變法
-350年,遷都鹹陽,第二次變法
43歲:稷下學宮二十年
-347年,孟子因齊威王招文學遊說之士,第一次由鄒到齊臨淄稷下學宮。
孟子在齊與匡章交遊。
45歲:被淳於髡訥諷,兩人進行了「禮」的辯論。
47歲:被齊人訥諷,孟子以「我無官守」、「我無言責」自解。
馬陵之戰,齊田忌用孫臏之計大敗魏軍,龐涓自殺。
-341 莊子 魏國見惠施
-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秦惠王)商鞅車裂滅門,年57歲
55歲,匡章為將敗秦軍
57歲:蘇秦合縱六國,於洹水殲血為盟。
59歲:孟子擁楹而嘆。
-339年,楚威王欲相莊子
秦惠王相張儀(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齊湣王恨張儀
63歲:母逝,三年之喪
孟母仙逝,孟子以卿大夫之禮葬母於魯。
66歲:喪滿返齊。遊歷5年,宋、薛、鄒、任、魯、滕、魏(大樑)
惠施相大樑,莊子
67歲:聞宋王將行王政,故離齊到宋宋偃王。
與宋大夫戴盈之論廢「關市之徵」行什一之稅受阻。
滕文公(當時尚為世子)過宋見孟子,孟子與之「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與宋勾踐論遊說之道。孟子接受宋王七十鎰黃金饋贈離宋;
過薛,接受五十鏵黃金饋贈戒備之用。 (田嬰)
歸於鄒,正值鄒魯發生衝突,孟子答鄒穆公之問。
屋廬子由任至鄒問「禮與食孰重」?孟子到任見季任。
與曹交論「人皆可以為堯舜」。
滕文公派然友到鄒問葬禮,孟子答三年之喪。
68歲:六國皆稱王,惟趙不稱。
魯平公初執位,因以孟子得意高足樂正克為政,孟子至魯,遭臧倉反對,不遇魯侯而歸鄒。
孟子在魯時曾與浩生不害論「樂正子何人也?」孟子反對魯使兵家慎子為將。
孟子由魯歸鄒後,在十月之前至滕,「館於上宮」。
孟子在滕對滕文公詳細闡明「仁政」主張行井田、什一之稅,以及小國事大國的主張。
孟子在滕與農學家許行之徒相辯論,主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在此前後,孟子答公孫醜「不耕而食」之問。滕更學於孟子,挾貴而問。
70歲:孟子離滕到魏大樑(開封)
周慎靚(jìng)王元年。
-320年 齊威王à田闢彊即位,是為齊宣王
-322年 ,為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去魏國接替惠施(被逐楚又宋)擔任國相,魏惠王不肯。 -319 公孫衍後惠施【十個命題,莊子老鄉】繼續為相。
惠施於莊子“魚之樂”
梁惠王問孟子:“也將有利吾國乎?”孟子論“仁義”,反對法家,也反對縱橫家以“利”遊說諸侯;
與景春的對話,訥公孫衍、張儀為「妾婦之道」;
與白圭辯論,說白圭二十稅一為善治水為「以鄰為壑」;
與週霄學論“古之君子仕乎?”
71歲:-319年。自範反齊,稷下學宮7年 卿大夫
梁惠王卒,子襄王嗣位。
與襄王論“天下定於一”;孟子對襄王不滿,離魏,“自範之齊”,經平陸,與其大夫孔距心辯論;
齊相儲子派人給孟子送禮。孟子到齊都臨淄,居稷下學宮,齊宣王給予「卿大夫」的職位。宣王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大談“仁政”。
72歲:魏、趙、韓、燕、楚五國合縱攻秦,不勝而歸。孟子在齊與宣王多次論政,大論仁政主張,如論“貴戚之卿”與“異姓之卿”,論“君臣關係”,論“尚賢”,論是否“毀明堂”,論“樂」等。孟子與弟子公孫醜論「四十不動心」與「善養浩然之氣」;與王子墊論「士何事」。
秦惠王八年(-317年),張儀再次遊說魏襄王退出合縱盟約,臣事秦國
73歲:滕文公卒。孟子由齊赴滕。吊滕文公之喪,歸齊後又吊公行子之子喪。樂正克從王之齊,孟子責之。匡章問“陳仲子豈不廉?”,孟子非之。
74歲:燕王嘩將國家“禪讓給相國子之。沈同私問”燕可伐與,孟子答“可”,齊宣王派匡章伐燕,孟子非之。
75歲:齊宣王派匡章伐燕,勝之。齊宣王問孟子可否取燕。
76歲: -314週贛王元年。
燕內戰,匡章伐燕,殺燕王嘩和子之。齊取燕,齊宣王問孟子,諸侯欲干涉,該怎麼辦?孟子主張“置君而後去之”,齊宣王不採納孟子的意見。
-313年,荀子出生趙國(後在稷下學宮三為祭酒)
齊宣王召見孟子,孟子稱病不朝,出吊東郭氏,宣王使人到孟子居處探病,孟子又宿景醜氏府。
-312年, 莊子死妻,鼓盆而歌,惠施弔之
78歲:三宿歸鄒,著書,5年
燕人叛齊後,齊宣王嘆“甚慚孟子”,齊臣陳賈為齊宣王辯護。
齊宣王欲給孟子一間房子和萬鐘的俸祿,被孟子拒絕。淳於髡諷刺孟子,說他官在三卿之中,而名譽和功業都沒有建立,怎麼能離開齊國呢?孟子離齊之際,不過問開棠邑倉廩以救濟飢民之事。孟子在歸途中,於齊之西南邊晝邑城連住三宿,希望齊宣王能派人來挽留他,齊宣王終未派人來挽留,他才毅然離去。孟子離齊後悲嘆:「天未欲平治天下」。
離齊歸鄒途中經宋牛輕,與宋桎會於石丘。歸鄒前在休停留,歸鄒後知其政治主張不會被諸侯採用,不復出遊。
孟子在鄒與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設問答,著《孟子》
秦惠王—秦武王
80歲,-310年,張儀出逃魏國為相,隔年死
84歲:患惡疾,堅持著書。
85歲:(BC305)孟子卒
301 齊宣王—田地 (齊愍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