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簡介過零丁洋(《過零丁洋》背後的南宋歷史,文天祥為後世人樹立了新典範)

2023-01-13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息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首名垂千古的《過零丁洋》,是文天祥的作品。我們都知道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捕後拒絕了高官厚祿,這首詩便是為此所做。

《過零丁洋》忠義撼動天地,為後世廣為讚揚傳頌,但不少人不知道這首詩背後的那段歷史,以及文天祥這首詩背後代表的儒家觀念。

文天祥

西元1276年,元朝大軍南下,佔領南宋的都城臨安,宋恭帝投降。文天祥陸秀夫等人擁立新君,開始組成流亡政府,繼續對抗元兵。

西元1279年,宋朝最後的血脈在崖山之戰中跳海自盡,南宋滅亡。

就在這之前不久,文天祥在廣東海豐被捕,他被押解路過伶仃洋,在崖山之旁,元朝人讓文天祥勸降陸秀夫,文天祥斷然拒絕。

為了表達自己的赤膽忠心,他便寫下了這首《過零丁洋》。

文天祥

作者感動自己深受國恩,生逢亂世,他既愧疚自己無力幫助朝廷抗擊敵寇,又可憐國家百姓陷入戰火,最後,文天祥以大無畏的豪邁氣魄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從此流芳千古。

《過零丁洋》名聞遐邇,在這裡不再過多贅言,今天我們就說說文天祥這首詩背後的儒家思想邏輯。

在宋朝之前,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官僚知識分子,即所謂的儒家思想的掌權者,他們在國家危亡時候想得更多的是自己,即便是那些高尚有氣魄的抗爭者,最多也就是忠於朝廷,忠於君主。

但宋代有些特殊,因為宋代面對北方異族連續不斷的崛起,三百年歷史中宋朝形成了一種有別於前朝的忠君愛國觀念,這種觀點與當時的國際環境結合,形成了中國民族主義意識的濫觴。著名文史專家葛兆光就認為古代中國「民族國家」的觀念誕生於宋代。

文天祥

我們回憶宋代尤其是南宋儒家人物的忠君愛國與前代的不同,會發現宋朝人更加註重對於君主個人的效忠,同時對於「華夷之辯」更加重視。

我們之前說了,這與國際情勢有關,同時,它也和儒家理學的興起有關。

南宋理學大發展,在朱熹之後形成了新的忠君觀念,讀書人逐漸將天下社稷國家君主原本有很大區別的概念,歸於統一。

南宋的這一思想到文天祥達到了高潮,他以狀元之才拒絕忽必烈的高官厚祿,選擇慷慨就義,“殺身成仁,舍生取義”,這種忠於君主即是忠於國家忠於社稷忠於天下的思想,受到後世帝王的讚揚。

在元明清三代之際,文天祥的忠君愛國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雖然我們在歷代王朝滅亡之際仍能看到很多投降賣主的人物,但為國死節者明顯比前代更多,這都是南宋理學興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