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楊玉環怎麼死的(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玉環的死因之謎)

2024-07-12楊玉環

現在人們把長得很好看的女子,一般都稱為:“女神”,古代人又是如何描述?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一首《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意思是她回眸一笑時,千姿百態嬌媚橫生;六宮妃嬪,一個個都黯然失色萬分。這首詩描繪了唐玄宗與楊貴妃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

楊玉環

楊玉環,出身在官宦世家,曾祖父楊汪是隋朝的上柱國、吏部尚書,其父楊玄琰,任蜀州司戶,,楊玉環的童年是在四川度過的,10歲左右,父親去世後,她被寄養在洛陽的三叔楊玄珪家。雖然幼年喪父,但是三叔卻給她提供優越的成長環境,飽讀詩書,不僅精通各類音律,還擅長舞蹈,自身多才多藝,並擅彈琵琶。

楊玉環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那年楊玉環才十六歲,天真爛漫的楊貴妃,便早早的嫁給嫁給了唐玄宗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為妻,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在737這一年,楊貴妃人生發生轉折,為什麼?因為在這一年,唐玄宗最寵愛的武惠妃病死,​​唐玄宗很是傷心,茶飯不思,心中總是想念以故的武惠妃,但後宮佳麗三千人,無一能使玄宗滿意,機靈聰明的高力士為了討好玄宗的歡心,積極的向玄宗推薦了壽王妃楊玉環,過了幾年,唐玄宗突然架至溫泉宮,便讓高力士至壽王宮宣召楊玉環,下旨令其出家,出家後,楊玉環,號太真,住於太真宮。第二年,唐玄宗急匆匆便另立左衛中郎將韋昭訓的女兒為壽王妃,玄宗很快得冊封楊氏為貴妃,果真是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也是唐玄宗的歷史黑點,成為唐朝宮閔的一大怪聞。

楊玉環

死於馬嵬驛

時光荏苒,楊貴妃與唐玄宗恩愛纏綿了十幾年,一值到了公元755年,便發生歷史著名的叛亂-安史之亂,範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以清軍側,反楊國忠為名起兵叛亂,劍指長安。第二年,唐玄宗帶著楊貴妃與楊國忠逃往蜀中(四川成都),途徑馬嵬驛(陝西興平市西)時,將士們全員激憤不已,原來是楊國忠仗著皇帝的恩寵,禍亂朝政,把朝廷搞得一塌糊塗,這才給了安祿山可趁之際,以陳玄禮為首的隨架禁軍軍士,一致要求處死楊國忠跟楊貴妃,全軍嘩變,亂刀殺死了楊國忠。進而逼迫玄宗殺死楊貴妃以除後患。萬分危機,搞不好連小命難保,唐玄宗不得已接受高力士的勸言,為求自保,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楊貴妃被賜白綾一條,縹死在佛堂的梨樹下。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隨著安史之亂平定後,唐玄宗思念楊貴妃,便曾派人去尋找楊貴妃遺體,但未尋得。這與《舊唐書》和《新唐書》記載大致相仿,由此可見,楊貴妃確實死於馬嵬驛。對悲慘的楊貴妃,後人流傳可能只是美好的願望。

死於佛堂

對於楊貴妃的死因,正史和一些嚴肅的稗史自縵於馬嵬驛採取了肯定的態度。多數學者認為楊貴妃自縵於馬嵬驛。但有人懷疑懷疑楊貴妃可能死於佛堂,《資治通鑑·唐紀》記載:唐玄宗是命太監高力士把楊貴妃帶到佛堂縵死的。 《唐國史補》記載:高力士把楊貴妃縵死於佛堂的梨樹下。樂史的《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與楊貴妃訣別時,她「乞容禮佛」。陳高力士遂縵死貴妃與佛堂前的梨樹下。陳寅恪先生在《元白詩箋證稿》中指出樂史謂妃可能受到白居易的「梨花一枝春帶雨」之影響。李肇的說法是受《長恨歌》的影響。楊玉環自縵於佛堂中,陳玄禮及禁衛軍的將官看著這個過程,確認網貴妃已死後,再出來跟士兵解釋,士兵才慢慢散去歸隊。

楊玉環

死於亂軍

這種說法主要是一些唐詩的描寫,杜甫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安祿山佔據的長安,作《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月污遊魂歸歸不得”認為縵死是不會見到血的。是死於亂軍之中。

「自古紅顏多薄命,香消玉殞誰人憐。」無論是死於馬嵬驛還是亂軍說,還是流亡海外,她只不過成為了一個犧牲品,令人惋惜哀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