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於右任被裹挾到台灣,結發妻子和兒子卻留在大陸,從此天各一方。身為近代民主革命先驅,詩人、政論、沈雄博大的一代書法大師。當於老滯留孤島時,依舊對大陸情念頗深,1962年1月24日,於右任作歌:「葬我於高山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所以,他的《望大陸》並非泛泛的家國之情,而是深藏了刻骨銘心的身世之痛。祖國統一,是詩人一生所志追求的。
於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是我國近代、現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為名,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於右任早年系同盟會成員,長年在國民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同時也是中國近代書法家,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中國近現代著名高校的創辦人。長髯飄飄,是其一大特色。
他以」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為原則,全面系統整理歷代草書,從浩繁的歷代書法名家的作品中,遴選出符合標準的字,集成《標準草書》千字文。此外,於先生又逐步總結出篆、隸、楷、行與草書之間對應的規律性符號,這些符號架起了衍化草書的橋樑,解決了草書產生與」準確」書寫的關鍵性問題。於右任先生的四個標準書寫原則;一組神奇的符號;一本《標準草書》千字文,成為現代中國文字學研究上的偉大創造,也是草書發展史上的新高峰,更是中國書法藝術發展史上新的里程碑。於右任的書法雄豪婉麗,沖淡清奇,於先生到了晚年,他的草書更進入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真是字字奇險,絕無雷同。在他的筆下,將草書熔章草、今草、狂草於一爐,時呈平穩拖長之形,時而作險絕之勢,時而與主題緊相粘連,時而縱向宕出而回環呼應,雄渾奇偉、瀟灑脫俗、簡潔質樸,給人儀態萬千之感。
他將推廣標準草書「易識、易寫、準確、美麗」的原則用於實踐,作到筆筆隨意,字字有別,大小斜正,恰到好處。結體重心低下,用筆含蓄儲勢,出神入化。他在書法上成為一代宗師,日本朋友稱他為「曠代草聖」。
於右任的最有名的《遊山西村》(陸遊詩),為民國21年(1932年)作,見下圖:
此圖行書中偶夾草楷之體,使整幅作品沉穩而又富於變化,這是於右任從早期到晚年經常使用的一種手法。作品中「笑、酒、留、重、無、明、風、夜」諸字皆以草法為之。這種安排並非刻意的做作而是他性情的自然表達。
於右任早年書從趙孟髟入,後改攻北碑,精研六朝碑版,在此基礎上將篆、隸、草法入行楷,獨闢蹊徑,中年變法,專攻草書,參以魏碑筆意,自成一家。
自鴉片戰爭以來,清廷腐敗,國力漸衰,中華民族受到列強侵略。他所以喜歡魏碑,是因為魏碑有「尚武」精神,有粗獷豪放之氣。他懷抱著一種憂國憂民的意識,以圖喚起中華民族的覺醒。這從他寫的一首詩可以反映出來。 「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夜夜淚濕枕。」否則,如果只是臨習書法,是無須「夜夜淚濕枕」的。他曾說過,「有志者要以造福人類為己任,詩文書法,皆餘事耳。然餘事亦須卓然自立。學古人而不為古人所限。」他正是這樣,博擷約取,以個人審美原則取捨,形成了自己的行楷書,得以在千載書史上“卓然自立。”
於先生自一九二九年始,即從事歷代草書之研究,一九三二年發起成立草書研究社,創辦《草書月刊》。於右任最引人注目的成就,就是創立“標準草書”,他廣泛蒐集前人的優秀草書作品,集字編成《標準草書幹字文》,而後自己又手寫一遍,刊印行世。
標準草書的創立,目的在於使草書規範化。其實,草書是無所謂標準的,一標準就失精神。但初學草書的人,由此可以摸得一正確的門徑。
至於右任自己的草書,筆畫簡單,形態優美。他基本上寫的是不相連屬的今草,但他的草書是由章草入今草的,在他的草書作品中,不時可以見到章草的筆法。在用筆方面,幾乎筆筆中鋒,精氣內蓄,墨酣力足,給人飽滿渾厚的感覺。於右任草書書法作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