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7年,當時36歲的張曉風被我國台灣評為「中國當代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的散文以妙詞麗句,幽默通脫,剛柔並濟,中西合璧,情理兼具著稱,是20世紀我國散文佼佼者,她的散文因為獨特的藝術魅力綻放出永恆的光輝。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我國台灣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十句優美的句子,體會其文字的魅力及作家的內心情感,相信你會被她的文字所打動。
在張曉風接受訪問中稱,她生於浙江金華,也就是李清照居住過的地方,由於自己同樣身為女性作家,又與我國古代女詞人生活在同一個地方,她倍感驕傲。在張曉風八歲的時候,她隨母親從大陸來到台灣,在此之前她隨家人到過重慶和南京,不過她沒有太多的印象,畢竟那時候她才幾歲。不過,在其詩文中,充滿著對大陸故鄉的情懷,鄉愁是心靈上的寄託,也是內心所屬,情感濃烈,引人深思。
在張曉風的散文中,取材達到驚人的廣泛地步,突破我國女性散文狹隘的「閨秀天地」的領域,在文字中洋溢著濃烈的信仰,這是其散文的一大特色。另外,由於張曉風出生在戰亂時期,其父親行伍出身,而她則跟隨母親遠離故土,來到寶島台灣,她與家人丟失的是故鄉的山山水水,身在異鄉,在其散文中充斥著對故土的情愫,而這情感是那麼的刻骨銘心。再有,她用女性的細膩又敏銳的情感,描繪愛情與真誠的友情,對世間萬物充滿溫婉的情愫,文字充滿著動人的魅力。
除了揮之不去的思鄉情結,她又是一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使者,在她的身上流淌著中國人熾熱的血液,因此張曉風的情感是中國式的。在她的內心中,即使一件平常的小事或一個稀疏平常的物品,都能夠觸碰到她的鄉愁。她對祖國的熱愛是瘋狂的,無條件摯愛著祖國的大好河山,她愛祖國的一切,在其內心中祖國是唯一的,以女性的獨特視角訴說對祖國的愛。值得一提的是,她不僅心繫家鄉,還將對故土的眷戀傳遞給自己的子女。
鄉愁不僅代表對故土的思念,也是作為一位文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她的散文是離不開我國的傳統文化,文中運用古老典故及古詩詞,營造出古色古香的文化氛圍,從而具有弘揚的作用,讓其散文具備高尚的氣節與豁達的觀念,讓中國文化精髓綻放出耀眼的光芒,這是身為一位作家,所擁有的最高境界的文學觀。所以,張曉風是值得敬佩的,是值得後輩推崇的,也是值得後輩作家學習的。
還有,讀張曉風的散文,不難發現,文字中會有很多山川草木的描寫,體現出她對大自然的敬仰與虔誠。他用敏銳的洞察力,感受自然,感知自然,一草一木,一花一樹,讓其產生源源不絕的創作靈感。對親情的呼喚與感恩,在其散文中充斥著“愛”,而“愛”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感恩,驚喜、欣慰,對母親,對親人,對師友,對善良的人等等,讀起來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內心的澎湃以及內心深層散發出來的愛的光芒,體現出她的博愛之心。
除了文字美,張曉風的散文還具備精神內涵,她用文字訴說對世界的感悟與人生意義的思考,讓其作品增加厚度,提升高度,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從散文語言方面來講,張曉風的文字太美了,動詞使用剛勁有力,營造出很強的氣勢;疊字運用讓文字節奏舒緩,讀完讓人蕩氣迴腸;比喻等修辭方法的使用,絢麗多姿,讀完讓人流連忘返。另外,在其部分散文中,不乏幽默風趣、剛柔並濟的文字,使其作品具有多重元素,增強可讀性。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我國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十句美言,感受其文字的「美」與作者的鄉愁,同時感受其人生感悟,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人間永遠有秦火焚不盡的詩書,法缽罩不住的柔情。 ——張曉風
地球是運動的,一個人不可能永遠處在倒楣的位置。 ——張曉風
樹在,山在,大地在,歲月在,我在,你還要怎樣更好的世界? ——張曉風
每一張紙都是一截樹木為我們粉身碎骨以後的遺容,我們理當感恩懷德。 ——張曉風
貼向生活,貼向平凡,山林可以是公寓,電鈴可以是詩,讓我們且來從俗。 ——張曉風
有一天,當你走過蔓草荒煙,我便在那裡向你輕聲呼喊──以風聲,以水響。 ——張曉風
一個炎熱又憂鬱的下午,我沿著人行道走著,在穿梭的人群中,聽著自己寂寞的足音。 ——張曉風
人聲嘈雜,人潮洶湧,有誰回顧那曾經蠕動的生命,有誰憐惜那永不能回到海中的旅魂。 ——張曉風
夢像老狗,把我們不知遺忘何方的東西扒了出來。銜著,放在我們腳前,然後悄悄地,一聲不響地走開。 ——張曉風
愛一個人就是在撥通電話時忽然不知道要說什麼,才知道原來只是想聽聽那熟悉的聲音,原來真正想撥通的,只是心底的一根弦。 ——張曉風